早上,你打開衣櫃,想著今天應該穿什麼衣服出門呢?你在塞滿衣服的衣櫃裡找啊找,卻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衣服。
於是,你胡亂抓了一件衣服,套在身上,就這樣匆匆忙忙地出門了。然後,你對自己說,我沒有衣服穿了,這周末,我一定要去買件新衣服。
這個場景是不是經常出現在你的生活中?相信我,你並不孤獨,這個問題是困擾無數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便是:「斷舍離」。
我們很多人一直在做加法運算,被冗雜的信息牽著鼻子走。於是,我們在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形形色色的東西。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信息不但不能減輕我們的生活的壓力,反而成了我們物質和精神的負擔,使我們在冗長而瑣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提到: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該書在2009年首次出版,一經出版,就掀起了全民斷舍離的熱潮。
斷舍離並不是簡單的扔東西,而是捨棄我們對物品的執念。
這本書既不提倡我們過極簡的生活,也不指導我們如何收納。它最大的目的便是撼動我們根深蒂固的對物品的執念,鼓勵我們採取行動,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迎接煥然一新的生活。
想要做到斷舍離,既需要做精神的加法,又需要做物質的減法。唯有此,我們才會以更高的高度俯瞰生活。
當我們決定斷舍離時,我們首先應做到「觀念上的斷舍離」。
「觀念上的斷舍離」是指在對家裡進行雜物處理時,對讓自己士氣低落,不願意再進行收拾整理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摒除和更新。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斷舍離」時,我們首先要從心理上克服對物品的執念。斷舍離的目的是獲得「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而「收拾東西」只是手段而已。
做好「斷舍離」心理建設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把家裡的所有物品擺放到平面上,清點家裡有哪些物品。
這就好比,十一假期,你要從北京到海南自駕旅遊。旅行開始前,你需要了解北京到海南有多遠,有哪些線路可以到達,路途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加油,需要準備什麼工具等等。只有對行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你的自駕行程才會更順利。
相反,如果對自駕行程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場自駕遊多半會以失敗告終。
斷舍離也是一樣的,只有清楚了解家裡有什麼東西,才能更好地執行斷舍離。相反,如果,對家裡情況一無所知,就貿然開始斷舍離,這大概是很難完成的。
如何執行斷舍離呢?我們首先要篩掉的就是怎麼看都是垃圾的廢品,比如說過期的食物、壞掉的工具、破爛的衣服等等。
經濟學上有個「巴萊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中80%的銷售額是由20%的員工創造的。
在收拾整理家務時,也適用這一定律。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居住空間裡的東西,我們平時使用的東西只佔了20%,而剩下的80%,我們幾乎用不到。更不用說平常基本不會打開的抽屜和壁櫥,裡面東西的利用率甚至不到20%。
我們要留下的就是,對現在的自己有用的物品。比如說,朋友送了你一款名牌包包,但是,你總找不到可以使用它的場合。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斷舍離了,你可以把它送給更需要它的人,發揮它的價值,而不是讓它一直冷落在你的櫥櫃裡。
我們要留下的還有那些讓我們心情愉悅的東西,捨棄那些讓我們心情變得糟糕的東西。
夏靜的廚房裡儲存了大量的餐具,這些餐具價格不菲、也非常精緻,但是夏靜卻總找不到這些餐具的用場,只能把這些餐具放到櫥櫃裡。時間久了,櫥櫃就被弄髒了,夏靜為此非常苦惱。
原來這些餐具都是婆婆送給她的,其中有很多餐具是婆婆參加婚禮別人送給她的,她又轉手送給了自己的媳婦。看起來像是婆婆送給夏靜的禮物,其實是轉嫁了負擔照看這些餐具的責任。
因為是婆婆送的,所以夏靜不好擅自處理,而留著這些餐具只是徒增自己的煩惱,這個時候就可以執行「斷舍離」了。她可以把這些物品轉送給更需要它的人。
在「斷舍離」時,要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斷舍離並非僅僅是處理廢舊的物品,而是給人煥然一新的力量。它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在閉塞的生命氣息中,注入「流通」的力量。
柳女士遇到斷舍離是在離婚7年後,她一個人獨居,家裡亂糟糟的,擺滿了家具。
她沒有把離婚的消息告訴父母,因為在她眼裡,離婚是不光彩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離婚後,再回到娘家是她做不到的。
而遇到斷舍離後,她意識到家裡的大部分家具是前夫留下的,她之所以不想扔掉這些家具,是因為她想保持原狀,不想讓別人知道她離婚的消息。
意識到這些後,她把前夫的家具全部扔掉了,家裡也清爽了很多。她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酣暢和痛快,她甚至把離婚的消息告訴了父母,並且享受起了單身生活。
所以,斷舍離的重點不是捨棄物品,而是捨棄對物品的執念,在生命中注入更加新鮮的力量,讓生命充滿生機和活力。
當然,斷舍離並不只適用於家務管理,它同樣適用於職場。陳數我國的知名演員,近幾年來,她塑造了很多經典角色。
大家不知道的是,曾有兩年的時間,陳數都在給自己放假,她主動拒絕了很多電視劇的邀約。在很多人眼裡,這無異於演藝生涯的「自殺」。
但是,陳數不這樣認為。她覺得,演員需要根據導演和劇本的要求,進行表演的再創造。這需要演員把自己的能量、積累,以及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投入到角色中去。每一次的表演,都需要掏空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當身體和心靈被掏空之後,要及時地補充能量,減少不必要的精力的消耗,讓自己的內心重新充盈起來。唯有此,才能讓自己重新塑造更多新鮮而活力的角色。
「斷舍離」並不是簡單的「清理廢棄物」,它提倡的是在生活中做減法,在精神上做加法,給我們閉塞的生活喚醒「流通」的氣息。
只有在精神上真正地做到「斷舍離」,我們才能獲得俯瞰式思維,收穫自在、隨心的生活態度。
而這種生活態度,是我們獲得成功、幸福的前提。
願你我都能擁有這樣幸福的人生,共勉!
我是範範,點擊頭像關注我,長期分享好書與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