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KnowYourself(心理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天天擔心失去你,害怕你離開,最後卻先離開了你……」這樣的描述,聽起來非常貼近一個恐懼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
1.什麼是恐懼型依戀者?
人們在幼年時,在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在我們成年之後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它也被稱為「依戀」模式。
電影《情書》
擁有不同成長經歷的人可能發展出不同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 Kim Bartholomew(1998)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人們在關係中程度「焦慮」和「迴避」程度,將成人的依戀模式進行分類。其中,焦慮程度高(即高焦慮)的人總是害怕對方會離開自己或不重視自己,而低焦慮的人則不會有這樣的擔心;而高迴避的人容易對彼此間的親密感到不適,而低迴避的人,則樂於親近他人。
根據以上標準,人們的依戀類型被分為:安全型、痴迷型、疏離型及恐懼型。
而這四類人在迴避與焦慮雙維度上具體表現為:
A) 安全型(低焦慮、低迴避):既不擔心被拋棄,也樂於親密,與伴侶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
B) 痴迷型(高焦慮、低迴避):總是很擔心被拋棄、渴望親密,十分依賴伴侶;
C) 疏離型(低焦慮、高迴避):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對親密感到不適,追求獨立;
D) 恐懼型(高焦慮、高迴避):擔心被拋棄,但又對親密感到不適,既想要依賴又希望獨立。
對痴迷型、疏離型及恐懼型的人而言,親密關係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感到不安,這也就不奇怪,這三類依戀模式都被學者們認為是「非安全型」的。
電影《情書》
2.恐懼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
恐懼型依戀者:想愛又怕受傷。
A) 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前:
恐懼型依戀的人往往顯得很猶豫。他們既渴望親密關係,又十分害怕在關係中受困、受傷。他們總是會預想許多自己被拋棄、被背叛的可能性,有時候這種對被傷害的恐懼甚至會讓他們寧願長久孤獨也不願進入一段感情。
他們的猶豫有時還會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永遠在等待「對的人」,認為只要等到這樣的人,自己就會不害怕被拋棄也甘心相互依賴(實際上,即使真的有合適的人出現,他們也不會真的不怕且甘心的)
B) 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後:
當伴侶不在身邊時,恐懼型依戀者會感到不安,但當伴侶回到自己身邊時,又會感到厭煩。他們自己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之中。
他們也總是試圖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是感受和想法,害怕在伴侶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賴的一面。
C) 在親密關係出現衝突時:
比起直接與伴侶爭執,他們更「擅長」被動型攻擊,以隱晦、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如出現爭執時,他們會疏遠對方。
他們也常常是「愛的逃兵」,總想做那個先放手的人。當他們覺得自己總是反覆陷入被拋棄的不安之中時,他們不僅會疏遠對方,還可能會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避免陷入對方的操控,而採取更為極端方式——主動分手。
不難看出,恐懼型依戀者,就是一群想愛又怕受傷害的人,親密關係讓他們感到矛盾。他們既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想要親近,又會因為害怕親密而想要逃避。這種對於親密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就很容易讓他們在一段關係中表現得「若即若離」。
3.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恐懼型依戀者?
兒時未能得到父母及時有效的回應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就可能成為非安全型依戀中某一種類型的人。而那些始終都得不到父母的回應,總是被忽視和冷落的人,就會發展出害怕與人親近、迴避親密的特點。
電影《情書》
學者們認為,恐懼型的人會將兒時被忽視的經歷以「羞恥」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好好對待,才會被忽視的。在成年之後,他們總是試圖在關係中不斷壓抑這種羞恥感。
而我們也曾強調過,這種最具破壞性的人類情感,不僅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壓抑,它的出現還會使我們對其他所有情緒的表達都遭到抑制。
這就是為什麼,恐懼型的人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被拒絕(認為自己不夠好),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其他情緒的表達因為羞恥感的存在而被抑制)。
4.面對恐懼型依戀,我們應該怎麼辦?
A) 如果你是恐懼型依戀的人
一方面,你可以通過改變對過去的敘述來改變自己對過去的看法,減少自己所感受到的羞恥。比如,你可以回顧兒時的經歷(可以是文字記錄也可以在腦海中回憶),試著不去將父母忽視和冷漠看作是自己的錯,找到並賦予這段經歷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等等。
另一方面,你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ta 沒接我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害怕」,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而疏遠對方。
B) 如果你的伴侶是恐懼型依戀的人
你需要意識到,當 ta 變得冷漠時,ta 是在試圖表達自己的焦慮、不安,即便他們可能否認,但請不要報復性地疏遠 ta,也不要逼迫 ta 親近,要給予 ta 空間,讓 ta 能夠學會相信會有一個人持續地、支持性地存在於 ta 的關係中。
同時,你不要在關係中懷著「救別人」的心願。愛首先是一種接受,你接受ta 此刻的狀態,對 ta 來說起到的幫助,要比「我一定要讓你變好」更大。
天天擔心害怕失去你的人,總在感情中處於劣勢。你看到的只是她對失去你的恐懼,卻反而更加增加你對不會失去她的信心。
電影《情書》
你沒有看到她恐懼背後的掙扎:
你對她稍微一個敷衍的回答,她腦補的是你對她的感情開始變冷淡了,進而聯想到失去你的種種痛苦;
你不太忙但是卻不怎麼回復她,她腦補的是你並不想理她,想跟你繼續說話又怕你煩,然後一個人對著手機屏幕發呆,每一次消息提示都以為是你,卻總是失望不已;
一次次跟你確認你是不是還愛她、是不是不會離開她,即使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她腦補的是究竟是不是在安慰我?為什麼只有一句「恩」?然後又開始經歷自認為的將要失去你的種種悲傷;
她精心費十倍力氣給你準備的禮物,問你喜歡嗎?你說喜歡。問你真的嗎?你說真的。她說那就好。可是她心裡在想,為什麼你不是主動跟我說你喜歡,你不主動告訴我你感動,為什麼你沒有用任何形容詞副詞來表達你的感情,其實你並不感動,你只是在安慰。你平淡的回應無法和她的熱烈的付出相迎合的時候,她依舊覺得失去了你。
不勝枚舉。
每一次都是極大的痛苦,一次次經歷失去你的痛苦。
於是,她開始思考:如果我總要失去你,是不是該早點呢?這樣更容易解脫吧。
是不是分開了就不這麼痛苦了呢?
一方面假設你註定會離開他,
一方面沒辦法再忍受這種一次次失去你的撕扯,
積累到他心裡承受不了的程度只有求解脫來自救。
電影《情書》
其實對她來說只有兩條路:主動離開你,失去你一次。或是,不離開你,但是每天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失去你。
所以最後她離開了你。
其實她真的很難過,怎麼樣做都很難過。
尤其是那些不願意把這種不安全感告訴你的人,
不想讓你被迫去改變你生活方式去求得你的安慰,繼而陷入各種怪圈:
每晚深夜才睡覺因為總希望發生點什麼增加你們的聯繫,手機鈴聲敏感症等等。
當她一個人把所有一切放在心裡卻沒辦法對你訴說他心中的恐懼的時候,她可能會覺得一個人更幸福,哪怕失去了最愛的你。
很俗的一句話:不介意孤獨,比愛你舒服。
可是實際上很多人明明很痛苦,卻依舊一直在堅持,不願意不捨得放手。
能果斷止損的人太少,沉沒成本也總是拉扯著人,讓人不甘心。
其實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不是經常在知乎找各種話題,例如,戀人相處,性格問題,來反覆翻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自己究竟要怎麼做。
你是不是經常明明被冷落卻要自責怪自己不夠強大,怪自己不夠成熟,怪自己不夠獨立,怪自己太粘人。
你是不是天天心情開始變的陰晴不定,一點點對方的小反應就會爆炸,對身邊的人也開始沒有了耐心。
你是不是習慣了從各種小細節儘可能的想去尋找對方愛你的證據。
電影《情書》
你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或許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做的太糟糕,而不是你不獨立。
你之所以陰晴不定敏感多疑,很可能是因為對方不在乎你的感受,所以你一直處於被動猜疑的狀態。
你拼命去尋找愛你的證據,你開始變得很容易滿足,對方主動跟你說句晚安你就能高興一晚上。
你要知道,最開始你選擇談戀愛的初衷是為了變快樂變幸福啊。
現在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現在怎麼能成了這個樣子。
很多人告訴我,愛你的人怎麼會讓你等太久,愛你的人怎麼會不主動,愛你的人怎麼會不在乎你的感受。
電影《情書》
當初我不相信,我永遠回復,你不是他,你不了解他。你又不是我們,你怎麼知道。
那換一句話說,如果是你的朋友在這樣的情況裡,你會怎麼看待?如果是你的親人,你又會怎麼看待?
你會勸他們放手嗎,你能看到作為旁觀者的真相嗎?
「處理別人的事情總是大刀闊斧一把抓住主要問題,輪到自己卻沉浸在細枝末節不肯放手。」
也可以問問自己,究竟是因為太愛了所以不忍心放手,還是太恐懼失去自己認為無比重要的人會面臨巨大的痛苦而感到恐懼,所以不敢放手?
其實,有時候忘記一個人也不是那麼難,真的。或許也可以自己深刻反省一下,究竟是真的愛對方,還是也或許有小小的可能成了一種對沒有得到的事物的偏執,對所有人反對的一種情緒反叛,對沉沒成本的不舍。
電影《情書》
點點在看,收穫甜甜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