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一生只有2個女兒。
大女兒是與前妻韓俊芳所生,而小女兒,則是與現任妻子韓梅的愛情結晶。
作為一個文學造詣極高的作家,賈平凹心裡必然裝著許多儒家禮法,並且有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待自己沒有兒子這件事。
他曾這樣說到:世上多少夫婦為了續香火費了天大週摺,實際上是毫無意義。
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寬慰自己,或許他真就如此開明、豁達呢?
1952年,賈平凹出生在陝西省的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看到了很多封建思想下質樸又落後的農村生活。
賈平凹本質上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但是他又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所以他的作品即傳統又現代。
他對於問題的思考是把兩個看似脫節的時代聯繫在一起的。
在那個不管是思想還是生活水平都很落後的時代,活著是大家唯一的需求,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改變人們想要延續香火的願望。
婚後的小夫妻,不管已經生了多少女孩,都要繼續生下去,直到生出一個男孩為止。
只因為男孩可以為家庭留下「血脈」,女孩始終是家庭的外人。
賈平凹和家人
賈平凹的鄰居就是一個「不生男孩不罷休」的主,他們已經生了三個女孩,沒有男孩,為了有「根」,就又懷了第四胎。
即將臨盆之際,家裡沒有人在家,那婦人在草垛上就把孩子生下來了。
這是那個時代的常見現象。
但在現代社會,醫療水平已經進化的十分先進,孩子都是在醫院出生的,產前要做多次產檢,算好預產期後,住在醫院隨時準備臨盆。草草生下孩子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
這種對待生育小心翼翼的態度,讓賈平凹些許不解。
賈平凹認為結婚生育,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就像草大結籽、瓜熟蒂落一般。
因為他本身的成長環境就是在農村,見慣了農村樸實傳統的生育方式,所以對現代人對待生育大費周折無法認同。
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卻非要搞得極為隆重,一次又一次的產檢,算好預產期,提前去醫院等孩子出生;羊水剛破就哭天喊地,產後還淨出毛病。
十個有九個難產,八個有七個產後無奶。
還有不少選擇剖腹產這種「非常規」方式來生養孩子。
他那個在草垛上生孩子的鄰居也曾經說過:
「生娃像大便一樣的嘛。」
所以賈平凹認為現代人如此興師動眾的生孩子非常沒有必要,以前沒去醫院,還是有很多孩子平安健康的出生,也不見得有多少痴傻呆。
賈平凹覺得: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被生活的柴米油鹽轉化成親情,日子只圍著孩子轉。
孩子也成了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紐帶,孩子生出來之後自然成了家裡的「重點培養對象」。
他鄰居家的孩子剛會開口說話的時候,孩子的媽媽就開始教孩子背誦詩句。在別的小孩都還在童言童語的時候,她家的小孩就已經可以背誦一首完整的古詩了,鄰居常以此來彰顯孩子的天賦異稟。
但是他從來沒見過這些小時候「天賦異稟」的「神童」,長大了還能成為有作為的人,大部分不過是「傷仲永」罷了。
每個孩子的大腦發育進程不同,也沒必要跟別人比較。例如愛因斯坦到三歲時才會說一句完整的話「湯太燙了」。
賈平凹認為儘量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
引導比教育更重要。過度的幹涉只會揠苗助長,過多的壓力會讓他們不堪重負。孩子有權利去支配和享受自己的一生,不需要他人的指手畫腳。
給他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過「無為而治」,順應「道」的規律,不過多的幹預,讓事物順應其自然發展規律自由發展。
傳宗接代也是再常見不過的發展規律了,就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
然而很多夫婦為了「延續香火」大費周章,甚至很多家庭的存在都是圍繞著小孩存在的。
但真的有必要這樣嗎?
賈平凹在文章中指出,這樣折騰不僅耗費精力,而且還毫無意義,我們不應該活在世俗框定的條框裡,要努力活出自己的樣子。
老一輩人說,孩子是家裡的香火,有了孩子才能把家族延續下去。可是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記住自己太奶奶、太爺爺的名字呢?
在《尋夢環遊記》裡提到過一個概念: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當大家都忘記他的時候。
既然「老祖宗」早已不復存在,又有誰會在乎你這一代有沒有把家裡的「香火」延續下去呢?許多夫妻為了香火如此大費周章,有什麼用呢?
賈平凹認為是否孕育一個孩子還是要順其自然,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血脈而求神拜佛,尋醫問藥。有了孩子是一個父慈子孝的溫馨之家,沒有孩子也是一個和睦的二人家庭。
其實不管有沒有孩子,都不應該因為孩子而喪失掉自我,天天圍著孩子打轉。
比延續香火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清醒獨立的心,不作他人的附庸,孩子也並不是一個「工具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鮮活的靈魂。
關於許多家庭的教育,賈平凹對於「人才的定義」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無法想像這個世界如果全是科學家會有多麼可怕。
總有人要扮演芸芸眾生,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屬於一個階層,一個職業,那麼這個社會的複雜性和包容性就完全沒有了。
誰來種植糧食?誰來縫補衣服?誰又來建造房屋?
父母們最不想讓孩子成為的人卻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人。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才是構築美好世界的關鍵因素,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大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目標和理想,卻又和諧的生活在一個社會,這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嗎?為什麼要所有人都成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呢?
賈平凹反對做一個什麼家,他覺得首先要成為一個人,一個可以不那麼完美的普通人。
他對於自己女兒的培養也是選擇「放任自由」「無為而治」,他十分尊重女兒的想法和願望。
從女兒出生開始,他對女兒的期望就是希望她能夠盡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有一份堅忍不拔的精神,可以不用顧忌別人的眼光選擇自己的職業、興趣。
只要是她自己想要的,都可以。
賈平凹的思想理念是很超前的,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塞滿課餘時間,讓孩子本該輕鬆的童年淹沒在沉重的「知識」裡。
這種教育方式對於人才的培養以及家族的傳遞並不妥當。
自古以來,綿延香火,傳宗接代一直被當成每個家庭都必須完成的使命和任務,但事實上一個家庭「血脈」不是必需品,「愛」才是。
一樁婚姻不應該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婚姻和家庭的存在靠的是愛與包容、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諒解。
如果兩個人之間沒有愛,牽扯到兩人關係的只有孩子,那麼這段關係再怎麼維持也不會長久,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傷害。
也正是深知這些道理,賈平凹才會覺得世人為了延續香火大費周折,從生育到教育,無數父母為此付出一切,甚至喪失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到頭來又得到了什麼呢?
兒女孝順子孫滿堂固然很好,但若命中注定不能享有此等天倫之樂,也著實沒必要強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往期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