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幾個年輕小夥在一旁議論自己的老闆。
其中有個小夥一口乾掉杯裡的啤酒後說,「我TM最煩那傻缺給我講大道理,老子是來賺工資的,又不是來聽你上課的!」
另外幾個人紛紛點頭稱是,可見平常的怨念有多深。
曾經,我也聽過大道理,我也做過給別人講大道理的傻缺,所以最能體會這些年輕人的心情。
既煩得不得了,又不得不裝出洗耳恭聽的樣子去配合老闆的好為人師。
孟軻在《孟子·離婁上》裡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無論在工作當中,還是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經常碰到這種傢伙。
信息社會,人人都可以發聲,朋友圈就是一個大廣場,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喋喋不休的「老師」在不厭其煩的講大道理。
不管是國際爭端、世界風雲,還是經濟大勢、企業轉型,他們都可以指點江山,發表出一番「高見」,似乎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不世之材。
可真要是和他見面交流一番,你就知道什麼是紙上談兵,他們只是個話簍子而已,對好多問題,他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之所以好為人師,只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和獲取口舌之利的快感、成就感。
好為人師的人一般都是自以為是、妄自尊大,真正的高人對此等人是明察秋毫:
作為老闆,想要員工心悅誠服,實際上非常容易。你只要用事實和結果證明你的正確性就夠了。
曹德旺說,要想讓下屬服你,最關鍵的是你的決策要做對,不然別人怎麼會服你。
其次你要關心下屬的利益和前途,你的決策做對了,他們自然就會受益,他們就會覺得你高明,就會服你。
就像是古代戰場上,讓士兵最心悅誠服的將軍就是能夠帶領他們打勝仗的將軍。
02
許多人推崇以理服人。誇人的時候會說這個人「講道理」;指責人的時候會說「不講道理」;評論的時候會說「說得老有道理了」......
人生在世,誰都逃不過一個「理」字。
生活中,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經歷:有人身陷傳銷之類的騙局,你找案例擺事實,但人家怎麼也不相信,甚至認為你是在擋他財路;
你苦口婆心教育晚輩,認真讀書,好好學習,通過學歷和能力來改變人生軌跡,但人家堅信成功就靠關係和運氣。
為什麼你說得如此透徹,證據如此確鑿,可別人就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呢?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濟基礎、知識結構、文化背景、思維角度都不同,你要想把道理講明白,靠的不僅是語言灌輸,還有對他人認知水平的理解。
所以莊子說:「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對於鄉野之人,你要給他講什麼高層次的認知與道理,因為知識見聞有限,他不具備基本的理解基礎。
所以,你再怎解釋,他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明白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有的水平,可能是別人眼中不可語的「曲士」或者「夏蟲」。
去年有一段馬雲的視頻,經常在網上出現,大意是他在發表演講的時候說,自己對錢不感興趣,所有的工資都打到老婆卡裡了。
網友們的評論大多是嘲諷,說馬雲站著說話不腰疼,等等。
不過我想,馬雲說他不在乎錢,可能是真的,而且正是他擁有巨大財富的原因之一。
只不過他的言論超出了大部分普通人的認知水平,所以才有鋪天蓋地的譏諷。
就算馬雲滔滔不絕一個小時解釋他為何對錢不感興趣,估計也很難改變你的觀點,正如你很難改變別人的觀點一樣。
通常而言,人們會更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只有不斷學習提升、增長見識,提升底層認知的層次,你才知道自己知道的其實不夠多,也就更能接受不同的邏輯。
03
《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則故事。
春秋時期,許多魯國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為奴隸。
魯國出臺一條法律,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魯國人,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後,批評子貢說:
「你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願意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另一名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為表感謝送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逐利,乃人之本性。
任何沒有利益的事情,沒法長久維持的。
就如同創業一樣,依靠激情澎湃的演說,煞有介事的道理,可以鼓動號召團隊,卻不一定能留住人。
「畫的大餅」看上去再美,也無法充飢。
時間久了,大家得不到利益,自然各奔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會,社會的法則就是:
先達成利益一致,才會有道理可講。
沒有利益,別講道理。
別人之所以會聽你的,不是因為你講了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因為你們情投意合,有感情。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往往自以為是,自認為公正而博學,滔滔不絕給別人講大道理,如果對方不聽從,還認為人家淺薄。
而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設身處地在對方的境遇上分析和處理問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說話的時候,考慮別人的感受,對方自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
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是修養,也是情商。
事實上,所有的說話技巧都基於理解本身,好的溝通永遠都不是對方出一招我們套用一個解決話術,而是兩個流動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對話,最後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