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有理走遍天下。
許多人推崇以理服人。
誇人的時候會說這個人「講道理」;
指責人的時候會說「不講道理」;
評論的時候會說「說得老有道理了」......
人生在世,誰都逃不過一個「理」字。
但最幼稚的行為也是喋喋不休,好講大道理。
孟子告誡:「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當很多人耗盡全力,對著他認為需要灌輸的對象費盡口舌時,他會發現一切努力都是蒼白無力的。
一.認知不同,講道理白費。
生活中,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經歷:
有人身陷傳銷之類的騙局,你找案例擺事實,但人家怎麼也不相信,甚至認為你是在擋他財路;
你苦口婆心教育晚輩,認真讀書,好好學習,通過學歷和能力來改變人生軌跡,但人家堅信成功就靠關係和運氣。
為什麼你說得如此透徹,證據如此確鑿,可別人就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呢?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濟基礎、知識結構、文化背景、思維角度都不同,你要想把道理講明白,靠的不僅是語言灌輸,還有對他人認知水平的理解。
所以莊子說:「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對於鄉野之人,你要給他講什麼高層次的認知與道理,因為知識見聞有限,他不具備基本的理解基礎。
所以,你再怎解釋,他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明白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有的水平,可能是別人眼中不可語的「曲士」或者「夏蟲」。
去年有一段馬雲的視頻,經常在網上出現,大意是他在發表演講的時候說,自己對錢不感興趣,所有的工資都打到老婆卡裡了。
網友們的評論大多是嘲諷,說馬雲站著說話不腰疼,等等。
不過我想,馬雲說他不在乎錢,可能是真的,而且正是他擁有巨大財富的原因之一。
只不過他的言論超出了大部分普通人的認知水平,所以才有鋪天蓋地的譏諷。
就算馬雲滔滔不絕一個小時解釋他為何對錢不感興趣,估計也很難改變你的觀點,正如你很難改變別人的觀點一樣。
通常而言,人們會更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只有不斷學習提升、增長見識,提升底層認知的層次,你才知道自己知道的其實不夠多,也就更能接受不同的邏輯。
二.利益不同,講道理沒用。
還有一種情況,對方的認知水平不低於你,你表達的意思他都很清楚,或許對你的話也很認同,但偏偏要與你針鋒相對,刁難對立。
這是因為溝通的障礙不在於認知,而在於不同的利益,所以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要麼假裝聽不懂,要麼強詞奪理,胡攪蠻纏。
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的社會,尤其是商界職場,是講「利」的地方。
只有滿足他人的利益訴求,才能贏得信任與追隨。
反之,沒有利益只有道理,道理說再端正,辭藻再華麗,也沒有用。
《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則故事。
春秋時期,許多魯國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為奴隸。
魯國出臺一條法律,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魯國人,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後,批評子貢說:
「你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願意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另一名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為表感謝送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逐利,乃人之本性。
任何沒有利益的事情,沒法長久維持的。
就如同創業一樣,依靠激情澎湃的演說,煞有介事的道理,可以鼓動號召團隊,卻不一定能留住人。
「畫的大餅」看上去再美,也無法充飢。
時間久了,大家得不到利益,自然各奔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會,社會的法則就是:
先達成利益一致,才會有道理可講。
沒有利益,別講道理。
三.世上你唯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鬼谷子·揣術》中有句話:「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
什麼意思呢?
別人之所以會聽你的,不是因為你講了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因為你們情投意合,有感情。
余光中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其實何止是家裡,跟朋友,在職場,都是一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往往自以為是,自認為公正而博學,滔滔不絕給別人講大道理,如果對方不聽從,還認為人家淺薄。
而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設身處地在對方的境遇上分析和處理問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荀子·非十二子》裡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說話說的恰當,是修養和智慧的表現;不該說話的時候沉默,也是修養和智慧的表現。
說話的時候,考慮別人的感受,對方自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
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是修養,也是情商。
一味地「好講道理」,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你終會明白,這世上你唯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看到這裡說明已經理解了,轉發讓跟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