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即將老去的人,你現在應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老無所依

2020-10-23 壹號情感

作者:壹號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人生的道路上,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自然規律,而最受人們關注的或許就是老這件事,畢竟人老了之後,需要面臨的東西太多了。

隨著青蔥歲月的消失,衰老就會如期而至,年輕時候的努力和拼搏,無非就是為了能夠擁有安享晚年的資本,達到老有所依的基礎,而這份資本和基礎都離不開你手裡的養老錢。

任何人都會漸漸地老去,而對於即將老去的人來講,手裡握有多少養老錢,才能夠真正的安享晚年呢?看似「錢不是萬能」的社會,卻無法脫離「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事實,雖是一種悲哀,但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這篇文章是寫給每一個人的,希望你在逐漸老去的過程中,了解到對於即將老去的人,現在應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老無所依。

一個人為什麼會老無所依?

都說「養兒防老」,其實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這樣的觀念顯然已經行不通了,唯有自己擁有足夠的資本,才能夠做到老有所依。

當一個人老了之後,孩子們雖然也已經長大成人,可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有些甚至早已經遠走他鄉,這時候的老人難免會有一種悽涼的意味,一種是源於內心,而另一種則是來自於生活。

而生活中的悽涼,則是老無所依最直接的體現,你的手裡沒什麼存款,而孩子們的生活壓力又那麼的大,這時候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面,即便孩子們已經很孝順了,可仍舊無法讓你做到真正的老有所依。

這也是現實生活裡的無奈,或許年輕的時候你還可以賺錢,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早已經沒有能力去工作,若是整個家庭都落魄的同時,你有沒有足夠的養老錢,就是一個人老無所依的原因。

生活總是充滿了戲劇性

面對這種悽涼的生活狀態,似乎只有手裡的錢可以解決這一切,尤其是生活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誰又能預料到人生的走向呢?

你無法確定自己的老了之後,到底需要多少錢去支撐晚年的生活,或許你完全不需要關心這些,或許你到老都需要為了賺錢而感到苦惱,畢竟世事難料。

所以說,在準備養老錢這件事上,我們也需要保持理性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滿足一個標準而著急,甚至到老了都難以從這種困境中走出去,這樣只會消耗自己的身體和精力。

然後就是對內心悽涼的安慰,無論是身邊有沒有人的陪伴,都要儘可能的勸說自己去面對這一切,保持良好的心態走下去,因為生活自始至終都是戲劇性的,而這份戲劇性的好壞,則取決於你的心態。

存款和幸福不成正比,但不可或缺

不得不承認,無論你手裡有多少存款,都無法決定你所擁有的幸福,也許你很富有,但卻無法避免內心的悽涼,也許你正遭受生活的悽涼,但身邊卻有家人的陪伴。

倘若我們只是把晚年的幸福寄託於金錢之上,即便你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體會不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畢竟錢只能解決日常的需求,卻帶不來其他方面任何的幸福感。

一個人的晚年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你有多少錢,而是你的內心有多麼的美好。其實,錢不過是一個生活裡的工具,不可或缺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卻買不來所謂的幸福,最多就是讓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中體會到滿足而已。

所以說,存款和幸福不成正比,但不可或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準備養老錢的原因,但一切都不應該是刻意的,而是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為了晚年的老有所依而努力。

歸根結底,人不是一個只需要物質生活的存在,還包括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而晚年的老有所依,也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自我內心的狀態,以及面對生活的心態。

相關焦點

  • 「不結婚,你必定會老無所依」活到40歲才明白,我媽說的話是錯的
    ,你要乖哦~一個人是否會老無所依,跟結不結婚有關係嗎?昨天有位朋友在群裡提出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多觀點不一致的回答:有人說,「不結婚,必定會老無所依。要知道,人都在慢慢變老,身體也在慢慢虛弱,你現在年輕,可能覺得自己不靠任何人都能活,但真正等你老了,折騰不動了,就會發現,沒有老婆孩子在身邊,很悽涼,這就叫老無所依!」
  • 40歲左右的女人,到底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過得悽涼?
    無論是什麼年紀的人都有著一顆向錢看齊,嗜錢如命的心。很多年輕人由於生活的壓力很少願意去承擔養老問題,於是人們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託於養老金。寫給四五十歲的女人,你現在應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過得悽涼。在上一輩甚至奶奶輩的人的眼裡,安定和穩定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存在,因此,他們更喜歡在銀行裡存錢,喜歡把錢和積蓄都攢到銀行裡。但是相對於如今這樣一個通貨膨扎如此激烈的社會來看,存款已經不再適用於大多數人,因為很可能你銀行裡的利息增長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通貨膨扎的速度。
  • 寫給四五十歲的女人,你現在應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過得悽涼
    而網絡上也經常提起"女人一定要有存款才有底氣,否則餘生很難幸福",在不斷販賣焦慮的過程中,也讓女性產生了不同以往前所未有的壓力。要探討如何通過存款讓餘生幸福,首先要明白晚年悽涼的來源,從問題的根本出發才能找到最真實的答案。悽涼分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區別,實際一個女人晚年的悽涼感來源於這兩處所衍生的現實情況。一.生理上的悽涼,沒有物質上的保障,面對花銷生活拮据,因為錢而感到對生活的無奈和克制,更無法應對隨時而來的突發情況,晚年缺乏自由的滿足感,反而因為錢而力不從心。
  • 60歲老人的告誡:人老了,若還沒攢下這三樣東西,難免老無所依
    或許是因為人老了的緣故,姥姥一直告誡我關於人老之前準備,這樣的人生感悟很值得我們學習。姥姥告誡我:人老了,若還沒攢下這三樣東西,難免老無所依。如果你打算指望自己的孩子,那就要看他們是否有這個能力了,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壓力很大,無論是工作,還是各種貸款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作為父母,更應該存一筆養老錢,減少孩子們的壓力。
  • 這3種父母到了晚年,通常老無所依,很悲慘,願你不在其中
    這三種父母到了晚年,通常會老無所依過的還很悲慘,願你不在其中。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可往往父母在抱怨子女不孝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父母不慈,子女不孝這句話呢?要知道父母年輕的時候,教育子女的點滴就猶如催化劑一般,在子女心裡生根發芽。到了晚年,這三種父母多半會老無所依,還會過得很悲慘,這都是年輕時種下的禍根,我們知道的越早越好。
  • 70歲老人的告誡:人老了,要牢記這三個字,避免老無所依
    在這期間,和姥姥閒聊了很多家庭瑣事,而這個時候姥姥卻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她說:「人老了,要牢記這三個字,避免老無所依」,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心想姥姥怎麼聊到了這個話題上。原來,姥姥身邊的一個鄰居就陷入了老無所依的現狀,所以才有感而發,再次告誡我說:「等你老了,就知道這三個字的作用力了。」那麼,老人究竟說了那三個字呢?不妨和我一探究竟。
  • 人到五十,還沒擁有這四樣東西的,要做好老無所依的準備,扎心了
    老人對我說:南山兄弟啊,我看你今年也人到五十了吧。人到五十的人,應該是一個很穩健的人了,在很多方面,我們需要擁有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沉澱。如果人到五十,還沒擁有這四樣東西的,那我們就要做好老無所依的準備了。聽完南山老人的話,我感到真的有點扎心了,朋友們會感受如何呢?歡迎大家繼續閱讀。
  • 不結婚=老無所依?離婚女子告訴你,別人的「良言」經不起檢驗
    於是為了勸我們,就說出了:「老無所依」這樣的話。這種說法是從長輩中傳出來的,乍一看是有道理的,感覺就像是過來人的建議。但是,作為聽眾,你是否考慮過這句話的真實性?你是否曾經想過,誰說過這樣的話,憑什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不結婚的人會又老又無助?有什麼依據?
  • 真正的「老無所依」:65歲,子女在手機裡聯繫,病了自己去醫院
    但凡哪一天,有人沒有回覆消息,就說明她出事了,這樣就不至於到死了都沒人知道。聽起來真的很讓人痛心,可是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太多這樣的老人,在晚年時老無所依。他身體不太好,有高血壓,還有糖尿病,每次生病都是自己去醫院看病,身邊連個照顧的人都沒有。有一次陪母親去醫院正好遇到了他,和他聊了幾句,才知道他的女兒在英國讀研究生,後來就留在那裡定居了。
  • 一輩子不結婚的人,晚年真的會老無所依嗎?三位過來人說了大實話
    婚戀觀的巨大差異,導致我們有了不同的人生,可話說回來,結婚與單身的差別到底有多大?20年前崇尚自由的單身主義者,又會怎樣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呢?此篇,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輩子不結婚的人,晚年真的會老無所依嗎?我採訪了三位過來人,聽聽他們的心裡話。
  • 人到晚年:究竟應該有多少存款,晚年才不會過得悽涼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人到晚年,養老是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題,因為,這一次的考試,學生和考官都是你自己,沒有人給你打分,分數也不記入檔案或是作為入學和工作的依據。然而,考得好,你的晚年就幸福,考得不好,就會晚景悽涼。
  • 如果有一天你老無所依,你會進養老院嗎?
    important}如果有一天自己老無所依,你會進養老院嗎?當然我是作為一個85後的群體,面對養老的問題,還有將近幾十年的時間我沒有想過,但是我的父母是屬於6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兩個人基本上已經進入到了這個退休階段,所以說即將面臨的就是退休以後的生活,當然未來還需要面臨養老的問題。
  • 這3樣「東西」,最好別在中年時弄丟了,否則到了晚年會老無所依
    南方有情,北方有意,我在等你哦!很多人到了中年,回想自己以前的人生,都會覺得如果再重來一次多好,肯定就不會是現在這幅模樣了。很抱歉,上天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既然已經來過一次了,肯定就不會給你重來的機會了。有很多的中年人,就是對現在的生活很不滿,開始抱怨生活,甚至覺得自己以後的人生都是很灰暗的,好像已經失去了光彩。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的晚年生活過得很幸福,但是剩下的一部分人,卻最終老無所依。
  • 晚年不被孝順的老人,多半對子女犯過三種錯,老無所依是自作自受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人到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女孝順,能經常來看看自己。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老人晚景悲涼,大家都會下意識去指責年輕人。殊不知,很多老人都是因為年輕時傷害了孩子,讓孩子傷了心,這才導致兩輩人之間越走越遠。
  • 「男人不娶妻生子,註定老無所依」,活到40歲才懂,我媽說得對
    我不想晚景悽涼,必須娶個老婆陪我,就算做「接盤俠」我也樂意,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覺悟,所以才娶到了現在的妻子,婚後的生活跟婚前的生活有明顯的不同,一個人生活時的那種孤獨和無助,在婚後全都消失了,這就是避免我晚景悽涼的證據。試想一下,如果我一直不結婚,人到晚年了孤獨無助,那時候再想擺脫這種狀態,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 最悽涼的晚年不是無兒無女,而是為兒孫辛苦一輩子,卻老無所依
    現在很多老人把自己的畢生積蓄拿出來給孩子買房子,每個月的養老金還用來給孩子還貸款。每天幫孩子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孩子分文不出。孩子每個禮拜都出去吃大餐,每幾個月就出去旅遊一趟,還一直說生活辛苦,工作累。李大爺就是這樣的老人,對自己的兒子沒話說,前幾年兒子要結婚,給兒子30萬付了首付,每個月5000房貸,他們兩口子要出3000。
  • 62歲阿姨的心酸:我不想再幫帶孫子,但又害怕自己晚年老無所依
    我是想,你們現在的條件也比原來好了很多,以後就算是有了保姆,我能過來幫忙肯定還會時不時的過來。」話雖這樣說,但兒媳依舊不依不饒:「媽,你身體有任何不適,哪次我們不是急急忙忙的帶你去檢查?說來說去你就是不想給我們看孩子了對吧?你看看別人家,不都是婆婆一直幫帶孩子、子女出去打拼的嘛,再說了,你一個人在老家也是閒著,在我們這裡就看個孩子有什麼不好。
  • 這3類父母晚年會享福,兒女們「搶」著孝順,不用擔心老無所依
    每個人的生活都大不相同,每個老人的晚年境遇也是大不一樣。實力演繹「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子女自然會好好對待老人,老人們也不用擔心老無所依。但是作為子女,我們不應該因為父母的「懂事」,就對父母減少關心。對於這些事情,子女應該多一些耐心,父母學不會,你就多教幾遍。
  • 是老無所依
    老年人再婚,其實說白了就是怕老無所依,很多時候再婚是為了擺脫孤獨,是為了給自己找個伴,但是老年人再婚未必就會有好結局,老年人再婚最令人難以接受的結局是什麼樣子的呢?於是老人的子女就天天去鬧,吵的吳阿姨不得安寧,吳阿姨有自己的苦衷,當時到城裡,她當保姆也是因為家裡條件不好,老公去世的早,她在城裡已經呆了20多年,和鄉下的兒子幾乎沒有了聯繫,如果從這個房子出去,她將去哪裡?
  • 「年輕只顧自己瀟灑,老了定會老無所依」40歲,母親的話就應驗了
    可小文的媽媽聽說之後,卻是十分的反對,還說「年輕只顧自己瀟灑,老了必定會老無所依」。小文聽了不以為然,自己和老公都有社保,收入不菲,老了,也有退休金,怎麼會老無所依呢可是等到小文年近40的時候,她卻發現原來母親的話是正確的,「年輕只顧自己瀟灑,老了必定會老無所依」,真的是沒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