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周圍有很多朋友喜歡鼓勵別人,當我們下決定要做某件事或者決定不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們會予以支持:「怕你後悔,所以你還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吧。」
身邊還有一種聲音,總是說這不行,那不行,不會有好結果之類的。
儘管前者喜歡盲目鼓勵別人,後者喜歡嚇唬別人,但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但無論是鼓勵也好還是嚇唬也好本質上都是希望你好,但總的來說,前者比後者好。為什麼呢?因為前者具有積極的因素,而後者多是我們內心的想像,未必真實發生的。
以婚姻為例。很多老人特別愛把找個人結婚的事掛在嘴邊,這樣做的背後無疑是希望我們能好,只是老人們並不知道結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於是為了勸我們,就說出了:「老無所依」這樣的話。
這種說法是從長輩中傳出來的,乍一看是有道理的,感覺就像是過來人的建議。但是,作為聽眾,你是否考慮過這句話的真實性?你是否曾經想過,誰說過這樣的話,憑什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不結婚的人會又老又無助?有什麼依據?
圖片源自網絡
我認識的40歲的顏姐是一個離婚女子,她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婚姻和人生的關鍵問題,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感受:
「過去我像許多人一樣年輕時,我曾想過如果一個女人不結婚,她將無處可去。但是,我十多年的婚姻使我了解到我以前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些以前對我說過的話的人的看法也是錯誤的:「如果不你結婚,那你就老無所依,這完全是沒道理的,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不結婚的人可能不會老無所依。但與錯誤的人結婚才會淪為老無所依。
過去聽從家人的建議,不想過老無所依的生活,結果為了結婚而結婚,十年婚姻走下來,我雖然有男人,但可笑的是我男人只是把家當旅館,一點家的溫暖都沒有。
圖片源自網絡
我不止一次懷疑我曾經確定的事實:不是說不結婚註定會老無所依嗎?為什麼我現在結婚了,仍然感覺沒有人可以依靠?如果繼續這樣的生活,到了真正的老年我可以依靠誰?
一個男人不能成為我的依賴。我只能依靠自己,我的孩子也只能依靠我。婚姻並沒有給我帶來好處,但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想到到晚年生活,不僅不能依靠男人,而且還必須養活他,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我選擇了離婚。離婚後,我只需要養活自己,養育我的孩子,並在我年富力強時多做準備。自然我不會老而無助。
我的離婚相當於是和不結婚畫上了等號。在最艱難的時期中生存下來之後,我深刻認識到了這樣一件事:一個人未來是否會老無所依,和結不結婚沒有關係,因為婚姻的本質是成長,如果不能帶來幸福感,那麼寧願離開也不要過分執著。當你決定不結婚,那麼就認真做好各種準備。提前規劃人生,提前奮鬥人生,當你應對困難的勇氣多了,應對麻煩的辦法多了,老無所依也根本不是什麼困難。
圖片源自網絡
一個人終其一生,不能總是生活在固有的認知中,因為許多固有的認知是錯誤的和不現實的。
我特別喜歡「小馬過河」與「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這兩個故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裡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上述情況中提到的「不結婚的人,一定會老無所依」就是一種固有的認知,而且這是錯誤的固有認知。類似的錯誤的固有認知還有的就是:養兒防老。你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本身就是一種榨取。那麼你的兒子也會和你一樣榨取,未來你的兒子未必有真正養活自己的能力,那怎麼還有養活父母的能力?所以說,不結婚必定老無所依也是不成立的。當你足夠強大,足夠富足,有應對年老帶來的問題的財富,相信根本不會存在老無所依的問題。
相比之下,上述離異的女人總結的經驗是很現實的:「如果不結婚,你未必老無所依。嫁給錯誤的人,你真的會變得年老無助!」是否結婚,何時結婚,這種事情是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應該由每個人來決定。你不想結婚,但由於父母的要求或命令而結婚。結婚後,你們都會不開心,這是不是比年老無助更可怕?只要你不愚蠢,你就一定可以弄清楚婚姻與年老無助的關係。如果你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你一定需要掌控自己。其他人無法為你做出決定。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