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你,是選擇大城市的繁華還是小城市的安逸?

2020-11-17 苗小護愛追劇

今天,有同事問我,月工資3000,手上的積蓄加上父母給的錢,有小几十萬,該全款買老家縣城大房子,還是貸款買省會二線城市?父母希望就在大城市安家吧,畢竟父母供著上學,走出來不容易。可是同事卻覺得大城市打拼太難了,還不如回老家,生活節奏慢,結婚生子,照顧父母,都能更輕鬆些,也不用背負太多的壓力。

聽了他的話,我想到了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情況。

在家待的幾個月裡,家裡人不停地都勸我回家工作。似乎所有父母都希望兒女在自己身邊,不求子女大富大貴,只要小康安穩。我的心反覆焦慮。不甘於平凡,不甘心就這樣一事無成的回到老家的縣城,

其次,年輕人沒點壓力怎麼能行,很多時候,那些在大城市與小縣城來回奔走的人,只是為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方,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人生的直徑變得足夠大罷了。 ​


那麼你呢,你是選擇在大城市禮了繼續打拼,還是選擇回到小縣城安穩餘生?

相關焦點

  • 畢業後的你,是選擇小城市的安逸還是大城市的繁華?
    最怕你是見識打開了,可努力又跟不上;骨子裡清高至極,性格上又軟弱無比。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夾在這兩者中間的人吧,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平凡可不可貴,我不知道,迄今為止,碌碌無為倒是真的。 讀書的時候,我們是班上那種最不起眼的中等生,不調皮,老師不用管教;不聰明,老師不重視。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這種處境仿佛從未改變過。
  • 究竟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大學畢業之後,同學們都各奔東西,選擇了不同的行業,也選擇了不同的城市。有的會選擇去大城市,因為很多人想的是,似乎只有去了大城市,自己的夢想才能生根發芽。大城市那麼的繁華,未來子女教育資源也是最好的。永遠待在一個小地方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 選擇:關於畢業後是選擇大城市還是小縣城
    對於這三種人,我的理解是:第一種人呢,也不是說他就一定會留在某個城市,或許是做好了先就業後擇業的準備。他們在等自己擁有一定實力,對這個社會的規則有一定了解的時候,再做選擇,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第二種人,或許不是沒有工作機會,只是沒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所以選擇一遍又一遍地嘗試。剛剛步入社會,就屢屢受挫,處處碰壁。
  • 年輕人,去大城市打拼,還是留在小城市?
    是選擇去大城市追尋夢想,還是選擇回家過著安逸的小生活?大城市裡有非常多的機遇、資源,也能裝得下你的夢想。但也面臨著高房價、合租、擠地鐵、生活節奏高等諸多困難。選擇到大城市打拼就意味著將錯過家鄉的春秋,錯過陪伴父母的時間。
  • 吳昕壓力能量對比論:大城市打拼和小城市安逸,明白這點就好
    每個人的人生都必定會面臨同樣的一個選擇難題:是前往大城市打拼 ,還是留在老家的小城市安逸生活?那到底,在大城市打拼和小城市安逸生活之間該如何權衡與抉擇呢?,當下在大城市的生活又覺得很吃力,也可嘗試回到小城市裡去過過安穩安逸的生活。
  • 大城市還是小生活
    來到了大城市,你是否也想過回家鄉去過小生活。有人留戀城市的繁華,有人懷念家鄉的安逸,但更多的是在兩者之間的游離。在家鄉也許吃不到許多網紅小吃,但總會有那麼一兩家小店是你出來多年都忘不了的,偶爾回家一次,還是從前的味道。記得奧利奧出了新品,粉色的餅乾抹茶味的夾心,我一直想吃,可是我知道,如果等它出現在家鄉超市的貨架上恐怕是一兩個月以後的事了。
  • 競爭激烈的大城市PK現世安穩的小城市,你希望孩子如何選擇?
    兒子去年考入南方一所大學,過幾年是留在南方發展還是 回我們這個三線小城市,一直是我們三口子一直未達成共識的問題。我是希望兒子能回到身邊,兒子想留在南方,老公保持中立,看情況再說。今天我和閨蜜聊天時,不由自由又談起這個話題。
  • 比在小城市安逸更可怕的,是你選擇在大城市混日子!—裸辭第5天
    曾經脈脈調查過一組數據,說大多數的年輕人選擇在27,8歲逃離北上廣。當時不覺得有什麼,可這一次裸辭,我開始去思考一些問題:為什麼選擇漂泊,大城市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更適合在什麼樣的公司發展?未來3-5年,5-10年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 你要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作者 || 小遊趣前兩天,我剛畢業來一線城市工作的朋友和我說:她辭職了,打算回家鄉.......我有點失落,因為感覺這個城市又少了位朋友。不管是剛畢業還是已經工作多年的年輕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是回老家發展,還是繼續留在大城市打拼?
  • 大城繁榮與小城安逸
    朋友突然問我,大城市的繁華與小城市的安逸你會選擇哪個?我愣住了。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這對我來說還很遙遠。轉眼間,我現在也已經上大學了,再過幾年就要步入社會了。我是該考慮一下我要何去何從。其實這個問題,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父親就和我聊過。他希望我在老家當一個老師,然後嫁人,生子,平淡的度過一生......
  • 多少人都陷入王漫妮的尷尬:大城市留不下,小城市待不慣
    人情往來是日常,明明都不富裕還要相互攀比,這讓我頭疼……多少人在糾結,留在大城市,背負巨大的壓力,找不到歸屬感。高不可攀的房價,不斷加劇的競爭,無處不在的戶籍歧視。回到小城市,想要安逸幸福,卻害怕單調無聊。可供大顯身手的機會少之又少。競爭依然激烈,只不過規則變了,「小地方,更拼爹」。
  • 選擇大城市奮鬥,還是小縣城事業編?取決於你是否有一顆奮鬥的心
    是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小縣城事業編?應該捫心自問,你想要的是什麼?有沒有一顆奮鬥的心! 歲月靜好,家人安在,每天生活安定,在小縣城事業編也很好。這或許是當初你選擇回老家的原因吧。其實老家小縣城有關係,房價便宜,父母親戚都在附近,生活節奏安閒,這也是別人羨慕不來的幸福。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心酸,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煩惱。
  • 畢業後留在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總有人為「畢業後留在大城市還是小城鎮?」而徹夜不寐。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今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可能是已經工作幾年的職場青年,還有可能是還未畢業但已經在謀劃未來的大學生。一.留在大城市我們都知道,大城市譬如北上廣深杭,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發展空間,更高的薪酬,可以給你帶來很多驚喜,開闊你的眼界,增加你的思想深度,鞭策你不甘於平庸,摸爬滾打也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辯論|滿足於小縣城安逸的生活,是不上進的表現嗎?
    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整齊劃一地追求某種東西,但對於走出小縣城的大學生而言,重新回歸小縣城難道不是走出洞穴後再回歸洞穴嗎?心裡多少會有些不甘吧。@銘:有沒有可能對一部分人來說,大城市才是那個洞穴呢?為什麼回歸小縣城?因為通過對自己的審視,認為自己無法在大城市立足?還是像蝸牛一樣縮回到一個相對安全和環境裡,過著舒適的日子? 既然論題題目是,滿足於小縣城安逸的生活是不上進嗎?顯而易見是的啊。滿足、安逸這兩個詞不受困於小縣城還是大城市。
  • 畢業後,你會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發展?
    前幾天,合租室友說: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實習結束後我到底是回家還是留在這發展。有時候我也會想,到底是該留下還是該回去。 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歸屬感強的日子,總是充實的幸福的。如果過不了大城市的快生活,那麼,就享受一下小縣城的慢日子吧。
  • 年輕人一定要去大城市打拼嗎?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拼搏奮鬥,揮灑青春的汗水。但當我們看到有人在大城市闖出一片天地的同時,也能看到有太多的年輕人決定放棄艱苦的「蝸居」生活,回到自己的小城市中去,這時候年輕人要不要在大城市打拼就成為了一個讓人糾結的話題。對於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選擇,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最有發言權。
  • 老家不一定安逸,一線城市也不一定快樂,去北上廣還是該留在家?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觀點:「年輕人應該為了理想和前途去大城市裡去拼搏,小城市裡面沒什麼出息,比較安逸」。最近這些年,逃離北上廣,逃回北上廣, 一直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這個話題也是很多人的痛點,有很多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瞻前顧後,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到底是留在一線城市,為了自己人生的理想打拼呢?還是回到老家,貪圖一下安逸,生活壓力也沒那麼大呢?
  • 你身邊從大城市回來的人,現在過的怎麼樣了?
    畢業時,相信你也曾糾結過是選擇離家近較為安逸的小地方工作,還是去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闖蕩;你也想過找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可現實不會如你所願,總會充滿著變化。你周圍一開始選擇去大城市工作的同事,現在都過的怎麼樣了呢?是否真的有所作為在大城市可以紮根,抑或是經受社會磨練,最終選擇回小地方過安穩的日子呢?下面小編就自己周圍的實例來分享下幾個朋友的現狀。
  • 回小城市生活的人,會和留在大城市的人有差距嗎?答案千奇百怪
    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很清晰大城市有多好,可是壓力也是同樣的大,最後不行了,就只能悄然告退了,這是自己的選擇。回老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能陪伴家人身邊時時刻刻都有個照料,小城市的生活很安逸。那就會有人問了,回小城市生活的人,會和留在大城市的人有差距嗎
  • 面對安逸及有挑戰的JOB你如何選擇?
    選一份安逸的工作也是考慮現實因素,如果你是女性,老公經濟也不錯,那麼你做個安逸點的工作有充足的時間去照顧孩子與家人,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夫妻兩個人必有一個人需要捨棄職位和權利才能和諧相處。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有去闖去拼的勁頭,去北上廣深大城市去挑戰自己,但在大城市經濟花銷也是大的,租房子、水電費、吃飯都是最大的開銷,需要賺足夠的錢才能生存下去,往往是壓力也大,也就是說賺得多花的也多。例如北漂,在北京沒有房子,是極其不穩定的,不管男生女生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回老家發展。因為我作為北漂,身邊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