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養?(建議收藏)

2020-10-19 學習經營管理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於缺乏深度思考。要知道,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往往都在做無用功。這篇文章4800字,預估10分鐘讀完,與你聊聊,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者 | 用時間釀酒

編輯 | 澤敏

來源 | 用時間釀酒(yong shi jian niang jiu)



什麼是深度思考?


雷軍說:「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深以為然。再努力的人,如果方向錯了,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鬧出南轅北轍的笑話。


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


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


但我更喜歡這樣說:


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後者才是關鍵。畢竟我們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倘若思考後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思考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關於深度思考的文章並不少,但很多人總喜歡在區分概念和理論上下很大功夫,針對實際操作的研究卻浮於表面。


所以本文不談虛的,重點談談解決方法。首先,我們從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原因說起。


為什麼你的思考總是浮於表面?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


人類的許多痛苦就在於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在錯誤的判斷下苦苦努力,卻離事情的真相越來越遠。


比如很多人聊焦慮,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因為生活裡的麻煩事太多所導致的。


於是,在趕早班車的清晨,又或是熬夜加班的夜晚,你總是情不自禁感嘆道:什麼時候才能解決完所有問題啊!


為了解決焦慮,你便在解決麻煩上狠下功夫,雖然開始效果會不錯,但很快就發現,困難永遠解決不完,就像打地鼠一樣無盡無止。


最終的結果就是越努力越焦慮,逐漸地喪失為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


但換個角度思考:人生下來不就是解決問題的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註定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上學時我們為考試焦慮;畢業後我們為找工作煩心;等到結婚生子,家庭的瑣事也會壓得你我喘不過氣來。


雖然這些麻煩確實讓人頭大,但不正是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後,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嗎?


一個人的競爭力,某種程度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時誰能幹掉考試,誰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學;工作後誰能解決更多問題,誰的工資、職位就更高;等結婚生子後,誰能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誰的家庭也就更加和諧。


所以說,當你就把解決問題本身當成緩解焦慮的症狀時,只會被更多的困難包裹,逐漸喪失鬥志,但如果你能認識到困難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便會從內心深處得到一絲解脫。


雖然短期內你仍然沒有能力駕馭所面臨的困難,但至少可以從想清楚的那一刻開始,丟掉抱怨,重新找回對生活的希望。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碎片化閱讀時代,知識一鱗半爪、難窺全貌,其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從內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統化培養出結構化思維。


什麼是結構化思維?它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多個方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並能系統地制定出相對應的行動方案。


簡單說,就是能夠對一件事進行高度概括,並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來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的一個故事,劉文典上課很「奇葩」,他經常說「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


劉文典


有一次學生問他:「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


劉文典信口答道:「問得好!」然後寫下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


學生看完一頭霧水,劉文典解釋道:


觀,即多多觀察生活;

世,則指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強調寫文要講究音韻;

菩薩,便是說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簡簡單單五個字便把寫文的標準給立了出來,這便是結構化思維的厲害之處,當大家寫文沒有頭緒,不知道哪裡出現問題時,對照一下這五字箴言便會找到方向。


人類的思考總是天馬行空,不成體系,而人類大腦卻又鍾愛規律的東西。


下面這串數字,給你10秒的時間,你能記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這串數字呢?同樣的20個數字,經過簡單排序後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記住了吧。



前面混亂的數字就如同我們接觸的碎片化知識,碎片化思考,經過系統地排序、歸類、整理,便是構建結構化思維的過程,從而更有體系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


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確還需要結合實踐來證明,深度思考不是說徹底想清楚才能行動,而是一個在交流中反覆摸索,不停糾錯,不斷精進的過程。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所說:「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


當我們大腦裡面只有一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時,我們做任何事都會用這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來解決和分析。


前段時間寫作遇到很大的瓶頸,完全喪失了寫作的自信,覺得怎麼寫都不滿意。以為是自己寫得太少,積累不夠,所以那時雖然每天在寫,但經常寫到一半就把文檔直接刪除。


直到看到一檔關於笛安的訪談節目,我對寫作的焦慮和迷茫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


主持人問笛安:「你對剛開始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


笛安回答:


「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個作家都會有一個時期,就是回頭看自己寫的作品覺得像屎一樣,但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當時的能力,而且每個作者的寫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審美的,這是必然的階段。」



自己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前輩們的一句話就幫我找到了問題的核心。


所以,與其擔心自責,不如坦然接受不同階段的自己。


正是因為自己對寫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關於文章的高標準也慢慢樹立起來,自然就意味著有了新的目標和挑戰,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好像你寫了一萬道加減乘除的算術題,雖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這只是戰術上的勤奮,你永遠也不能靠它學會微積分,機械地重複可以讓你快速提高效率,在戰術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讓你在戰略上失去競爭力。


所以說,深度思考絕不是一個人悶著頭硬想的過程,而是一個和自己交流,也要和他人交流的過程,從而避免犯戰術上的錯誤,進而贏得戰略上的勝利。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3點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解決方法


以上內容就是大多數人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主要原因。


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解決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對應的也有三點。


第一:調整思考的角度,找到問題的核心。


找到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但是,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個固定公式,但解決問題的思路卻是相通的——對症下藥,從源頭解決。


在豐田汽車公司,有一套法則一直貫穿於整個公司上下,當有人問豐田公司總裁成功的秘訣時,他只回答了一句話:碰到問題至少問五個為什麼,即著名的5why分析法。


該方法又稱「5問法」,簡單講就是對遇到的問題連續提問,直到找到問題的關鍵,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我們瞎忙,能夠從結果著手,順藤摸瓜,最終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我們總是很忙碌但收效甚微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把太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問題的表面原因上了。


比如面對機器的頻繁停機,豐田前副社長就通過詢問工人五個為什麼的方法找到了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機器停了?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為什麼機器會超載?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險絲燒斷就想要通過更換保險絲的方式解決問題,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


當然,雖然這個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時不用局限在次數上,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時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時需要10次,甚至更多。


那需要問到什麼程度呢?直到問題失去意義為止。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接觸過結構化思維的模型。


比如高中時代,選擇文科的同學都知道,在回答主觀題時,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科技六大領域回答,又或是很多人分析問題使用的金字塔原理都是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包括上面分享的5why分析法也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模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人類發展幾千年以來,你的絕大多數困惑和不解,古人們早已經歷。


比如項目管理「十五至尊圖」,競爭領域分析時常用的SWOT模型,總結復盤的九宮格日記等等,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如何判斷一個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做實驗。通過實驗前後自己的產出,從而衡量該方法是否適合自己。


比如,判斷早睡早起是否適合你。先記錄下原有作息下的產出,再記錄下早睡早起後的工作產出。


如果前者>後者就無需改變,相反,則要做出適當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而交流一方面是和自己交流,想到一個方法後不斷驗證,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教父》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雖然短時間內成為花半秒鐘就能看透問題本質的人不太現實,但能夠多和前輩接觸,多向眾人請教,不也達到了我們深度思考的終極目的,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了嗎?


而且,這也是你我快速享受深度思考能力的最佳捷徑。


雖然不是自己看透的事情本質,但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到別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思維,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正確思考背後的實踐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當你絞盡腦汁毫無頭緒時,不妨多和他人交流交流,切勿鑽進自己思維的牛角尖裡。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最後的話


最後,總結一下。


導致我們思考不夠深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導致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思考過於天馬行空,沒有體系。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被自己的思維禁錮。



想要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調整思考方式的角度,熟練運用5why分析法,找到問題的本質。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我們只有對自己真實,世界才會還你真實,我們唯有在深度思考中尋找到自己,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現在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困擾你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嘗試用本文分享的5why分析法剖析下你的問題根源吧。


最後提醒一點,思考要有深度,但行動的力度也得跟上,切勿再犯紙上談兵的老毛病了。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習慣?
    做不到深度思考,真不怪你,這都是大腦的鍋。大腦是個神奇的存在。一、清場二、刷思考 SP三、真題訓練一、清場首先,你需要減少淺層思考,才能騰出空間,進行深度思考。人每天可用於思考的精力總量,就像是這桶水:不管這個出水的水龍頭,是碎片信息、還是深度思考、還是放空發呆;能用的總量就在刻度那裡,不多,不少。
  • 你看透本質的時間,決定了你的命運丨三個方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電影《教父》中有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相比於他,很多人連自己的目標都沒有,不清晰自己要如何前行,該如何進行思考?如何培養思考能力?
  • Paul Graham:如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投資實習所(ID:startupboy)我們都在追求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究竟什麼才是獨立思考,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具有這種能力,Paul Graham 最近寫的這篇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的文章,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分析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習慣?不進後悔!讓你的世界觀煥然一新
    這絕對是全網關於深度思考最有針對性的的分析!全文6500字,閱讀需要10分鐘,能讓你的世界觀煥然一新!!大綱先放在這裡,有需要的可以先點讚再保存,但建議全部看完,這是最系統性的關於深度思考的的工具分析!!
  • 深度長文:普通人如何在痛苦中重生
    事實上,如果把良好生活的標準定義在財務自由上,你就必須具備"獨一無二"的價值,讓別人為你的價值付出高於平均水平(或競爭對手)的溢價,這才叫卓越。所以如果大家一起做著財務自由夢,同時又都"自以為是"地擁有對世界基本一致的看法,一樣被自己人性的弱點玩得團團轉,那憑什麼就你能出類拔萃真的兌現財務自由的承諾呢?
  • (深度好文)這三個認知差別,才是普通人和牛人的真正差別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猴子不理解金條背後的價值邏輯,他只是基於經驗,看到了兩個事物的表象,所以才會做出讓我們人類覺得非常愚蠢和可笑的決定。現實生活當中,牛人和普通人的認知差距,也不是在事物表面的差距,而是內在本質和邏輯的差距。特別是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信息傳播速度快速提升,並且以加速度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其實並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快速的拉大。
  • (原創)「學會思考」有多重要?
    只有學會思考的人,才能正確地把握人生,做一個真正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他的格局,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所站的高度和所處的層次,而持續不斷的思考又是形成認知和格局的先決條件。缺乏思考的人,認知和格局都處在一個非常窄的界面,眼前所看到的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 普通人才靠瞎努力,贏家靠的都是深度思考
    」並沒有那麼高大上關於深度思考,其實很多人都有種誤區,覺得「深度思考」是件很高大上的事,和戰略能力一樣,都是一種宏觀能力,掌握之後一旦使出來威力無窮,可以馬上扭轉命運。」的「小」應用以男女矛盾為例,表面上看,男女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個不停,本質上其實是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的結果。
  • 如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每天處在碎片化信息中的我們,似乎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缺乏獨立思考的人,往往無法系統地建立、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能跟隨著他人的觀點隨波逐流。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中向我們傳達了一個觀點: 大多數人都是懶於獨立思考的。
  • 如何培養自已深度思考的習慣?
    這是一個令人值得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高階思維,普通與卓越的分界線》這本書,裡面介紹了思維差異,是如何培養的?&思維差看這裡未來,屬於那些有高階思維的人1.生存上的領先從思維領先開始一個人,只有思維領先了,才會有行動上的領先,繼而是成就的領先。
  • 內向者如何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內向者如何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係技能,是告訴你該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溝通者。內向者如何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內向型人際交往能力的6個技巧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劃分為明確的內向或外向
  • 普通人如何變得有錢?16個技巧,總有一個適合你,建議收藏閱讀
    普通人如何發財致富?如何變有錢人?分享16個實用技巧,總有一個適合你,建議收藏閱讀,來學習下吧。不妨先花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好,以及如何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如果你自己能變得更好,你的事業能獲得成功,那麼賺錢或者說變得有錢人都是理所當然的。
  • 如何讓自己思考?
    「舉一反三」思考思維可以鍛鍊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培養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當今社會是必要的存在, 思考更全面一些,才能防患於未然.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當遇到問題,想的解決方案未必可行且有效,或條件不足以支持原有解決方案,我們必然要嘗試尋求替代性方案,或者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 人脈即財脈:如何高效建立自己的人脈資源?(建議收藏)
    比如一個剛入行的小白,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找個引領自己的「師傅」,把自己領進門。所以這種情況下要針對本公司或者外公司以及業內的「前輩、老師」作為建立人脈的目標重點。還要把握好哪些人脈是現在就可以建立的,哪些是需要作為潛在人脈長期培養的。
  • 關於母胎單身如何談戀愛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建議收藏)
    針對這樣的人群,我想提出以下幾個建議:1吸引和長期相處不一樣吸引階段,一個人的長相、談吐、財力、智力佔主要地位。長期相處,除了勢均力敵,還要看雙方解決感情問題的能力(情商)、責任心(道德底線)、供需是否匹配、成長意願和速度是否基本同步(懂不懂愛)。
  • 「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好簡單,好樸素:「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對愛因斯坦了解不多,但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來,足見他對思考是多麼的重視。他所研究的很多東西,在物理世界中都看不見、摸不著。他必須在他的大腦中構建整個的複雜模型。這是對一個人智力、腦力、心力、甚至是體力的重大考驗。
  • 很遺憾,我們正在失去深度閱讀的能力
    我當時感到一絲絲的失落,倒不是因為朋友的敷衍,而是在思考一個問題:1500字,太長了嗎?還是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已經把我們的耐心消磨殆盡了?如果根據中國高中生平均閱讀速度(600 字/分鐘)來計算,這樣一篇文章閱讀時間其實不到3分鐘。
  •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深度思考者:把「女」去掉…思想缺乏深度的人,自帶主觀性偏見。| 03如何培養深度思考習慣?而培養深度思考習慣的一條捷徑,就是閱讀。普通人培養深度思考,可通過這5個簡單實用的方法來練習:1)不草率下結論原則——看待一件事
  • 3000萬瀏覽: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普通人:這女司機真是馬路殺手!她就不該開車。深度思考者:把「女」去掉…思想缺乏深度的人,自帶主觀性偏見。事實上,女司機在所有事故中只佔四成,操作不當的新司機才是馬路殺手。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並不會隨著年齡大而變得有深度而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生活中這些常見的誤區。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下面跟我一起,進入思維的深水區,擁有遠超同齡人的思想深度。
  • 自我管理的4個好習慣(建議收藏)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曾經說過:「做什麼事情最容易?向別人提意見最容易;做什麼事情最難?管理好自己最難。」生活在這個充滿著誘惑的世界裡,面對著物慾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都習慣於在一潭死水中自甘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