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吃飯席間,家人談到李先生,李先生在中學當老師,和前妻育有一女,前妻亦是老師,當時二孩政策還未開放,李先生要求妻子違背計劃生育政策冒著被開除公職的風險,再生育一次以求生得一個兒子,妻子不願意,兩人最終離婚。李先生隨後再娶,和現任妻子生下了現在這個兒子。
家人言:如果李先生的前妻生的是個兒子,他們就不會離婚了。
我聞言愕然:李先生之所以和前妻離婚,難道不是因為李先生的重男輕婦思想導致的嗎?這與李先生的前妻何幹?李先生的前妻捍衛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權利,決定和行使自己的生育權,維護自己擁有一份合法的工作的權利 ?這難道不是人之為人使然的嗎?
但可怕的是,人們常常將女性當作是生育的機器,對待女性的態度也決定了他們對待男性的態度—他們將男性放在了性別和社會屬性金字塔的頂端。
談著談著,家人又談到了藍先生,藍先生的兒媳婦前段時間生了一個孫女。此前,兒媳婦已經育有二女一子,兒子排第三,早產,出生後就要進保溫箱,花了好多錢才順利出院回家並養育至今。
「那他現在的這個最小的孫女有沒有進保溫箱?」
「沒有,他們家好賤的,生了三孫女,個個都平安無事,唯一的那個孫子,就那麼一個,卻是一出生就要進保溫箱。」
我聽到這一段對話,默不作聲,其實內心早已翻江倒海:這是什麼邏輯,歧視女童嗎?難道女性生來就不值 一文,不能享有平安長大的權利,男性就應該從嬰兒時代起就享盡一切平安喜樂?也就是說,只要是女性,即使是剛剛降生的嬰兒,也是死不足惜,或者乾脆別出現在這個人世間嗎?
我的身邊有很多的這樣的例子:夫妻婚後拼命生孩子,只為了生一個兒子,生出來的女兒要麼被送人;或者多次流產,將女嬰殺死於母腹之中;兒子視作珍寶,女兒被視作草芥。如此種種,觸目驚心。而那個為了生得一子而頻繁生育的母親則被醫生告誡和訓斥不要再生育了,你不要命了嗎?但沒過多久,這位母親又出現在分娩室或剖腹產手術室裡,一次一次被摧殘,一次一次被傷害而依然不死心要生育再生育直至生到兒子為止。最終身體壞了,兒子沒生到,丈夫另覓新歡繼續追逐在生兒子的路上,最終二人貌合神離或以離婚收場。女性到底得到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悲劇?是因為他們沒有育有兒子嗎?
不是的。是因為他們深陷重男輕女的思維模式中,執著於要生有一個兒子,最終導致婚姻破裂。無論男性或女性 ,都有其自身的美好 ,無所謂孰優孰劣,人為的為男性抬高身價,本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落後和社會的集體性偏見。
我也遇見過很多夫妻只育有一個女兒的,相濡以沫無比恩愛共度一生。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以睿智、公正、健康的思維模式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婚姻,他們不受性別優越思維模式的影響,平靜地享受自己的婚姻生活。生兒育女,事情本來就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之分,女兒也好,兒子也好,都是來陪伴我們成長和轉型的。
但願社會能不斷進步,讓女性和男性能平起平坐。女性並不需要像男權主義那樣凌駕於女性之上,我們需要僅僅是平等地和男性享有身為一個完整的社會的人的權利, 是平權,而非女權。《大明宮詞》裡面有一句臺詞:當男人處在女人的處境裡的時候 ,他也會變得和女人一樣。我們不需要讓男人也來處在女人的處境裡當一次女人,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女人和當初我們所厭惡男人又有何區別?我們僅僅是想避免那些由於性別優越性而衍生的悲劇-----被輕視女性的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