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我們,如何面對和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

2020-08-30 金正梅

老一輩的觀念就是養兒防老。因為他們那一代,至少有幾個孩子。只要把孩子拖大,自己就靠孩子養老了。遇到孩子們孝順,條件還好的,幾個養老人肯定沒問題的。即使個別孩子不孝,影響還是不大。總有孩子會吃點虧,給老人養老。老人的生活,生病住院的費用,以及照顧老人,幾個孩子,一個分擔點,基本沒啥問題。

我們身為70後,也不知不覺年過半百。現在的我們,面對的只有一個孩子。這一代獨身子女,將面對幾個老人,高房價,以及養孩子的高成本,生活壓力不小。就算他們孝順,可人力資源,物力資源。都讓他們無法承受的。

所以,面對自己的養老問題,做一些規劃,是完全有必要的。本人有幾條拙見,列舉如下:

一,如果有工作的70後,想必基本上都有養老和醫療保險。這部分人老來雖不富裕,至少老來生活和生病不用孩子承擔多少。只要身體好,可以退休後,幫襯一下子女,人力物力,都可以支持一下孩子。幫助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條件,幫助帶孩子。孩子帶大,他們條件寬裕了,才有條件來給我們養老。照顧我們的起居生活。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肯定需要靠子女照顧。所以要互幫互助。因為條件一般,無法選擇養老院養老。子女也無法接受其高昂費用,就只能在家養老。

二,有的70後,各方麵條件好的。以後不需要子女養老,或者子女很忙,沒時間和精力看管,也願意出資。那麼可以選擇高大上的養老院。雖然費用高,但是條件不錯。現在還配有保健醫生,單人包間。身體好,可以自己弄飯吃。身體不好的,也有人照看。子女可以隨時來看望。自己也可以增加一些愛好興趣,跟那些老人和諧相處,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三,也有的70後,沒有養老金,只有少量存款。那麼至少得把醫療保險買起。即使遇到困難,至少不至於雪上加霜吧。如果子女孝順,那麼就跟著子女。年輕時候,身體好,就多為子女付出點,老來,他們才不會嫌棄。

四,有的70後,身體健康,又有資本的,完全可以單獨過。這樣自在,吃好吃歹,沒人管。自己多培養興趣愛好,過得既充實,又自由。

五,有的70後,如果以後身體狀況不好,經濟條件差的話。現在得努力賺錢,儘量留點養老錢,不要將其所有,都給子女。如果子女不太孝順,也沒條件管的話,那將是雪上加霜。

每個家庭環境不一樣,每個子女也不一樣。如何面對,就看具體情況而定。總之,自己的老來生活,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首先,從現在做起,出了掙錢,就得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老來最怕的就是生病,又要花錢,還要人照顧,自己還受罪。因病致貧的人,不在少數。

其次,就是勞逸結合,注意身心健康,慢慢接受老年生活。多培養興趣愛好,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該乾乾,該吃吃,該喝喝。少幹涉年輕人的事。

再次,就是一定要留點餘錢給自己養老和生病住院的錢。順帶著幫襯子女。現在多為他們付出一些,以後,他們才會好好照顧我們。

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尊老愛幼,代代相傳。我相信,以後我們老了,子女再苦再難,也不會丟下我們不管的。只是過得好與差的問題。只要身體好,粗茶淡飯又何妨。粗布衣服能保暖就好。只要心中有愛,老來一定會被愛!

如果友友們,有什麼好的建議,請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品讀。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我和老伴70歲了,女兒40歲了,在國外工作,我們該如何養老?
    important}我和老伴兒已經70歲了,自己的女兒只有一個,並且還是在國外工作,今年40周歲。那麼我們未來該如何選擇養老呢?這個問題很明顯,那麼養兒防老幾乎是靠不住的。因為自己的獨生女離自己太遠了,他在國外工作,他不可能放棄他的工作回國來,照顧你們二老的養老問題,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 70後父母巧妙應對:孩子我不帶養老也不麻煩你
    面對子女啃老,父母不管心裡是否情願,但考慮到子女的不易或是自己的養老問題,也會變被動為主動,因此,老年帶娃成了普遍現象。不過,並非所有老人都心甘情願被啃老,所以面對這種新型啃老70後父母也想出了應對方法。新型啃老正在流行?70後父母用一招巧妙應對90後的劉晴一畢業就選擇結婚,婚後不久就生了寶寶,是個令人羨慕的年輕媽媽。
  • 新型啃老也有應對方法,70後父母直言:孩子我不帶養老也不麻煩你
    面對子女啃老,父母不管心裡是否情願,但考慮到子女的不易或是自己的養老問題,也會變被動為主動,因此,老年帶娃成了普遍現象。不過,並非所有老人都心甘情願被啃老,所以面對這種新型啃老70後父母也想出了應對方法。新型啃老正在流行?70後父母用一招巧妙應對90後的劉晴一畢業就選擇結婚,婚後不久就生了寶寶,是個令人羨慕的年輕媽媽。
  • 漸漸老去的70後,給自己的養老生活,留在農村吧
    人生中有兩樣東西是自己的無法改變的,一樣東西就是時間,另一樣就是年齡。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都會老去。從一個幼稚的孩童到懵懂的少年再到中年和晚年。人的一生中從孩子的脆弱到青年中年時的生巧力壯,再到老年時的年邁體衰,似乎我們生活在輪迴之中,也生活在一個大的循環當中,但是每個人都無法左右。70後也是叱吒風雲的一代,70後的人吃過苦頭,很多人的身上都帶著一股子衝勁兒,然而歲月是一把殺豬刀,時光又能饒過幾人!
  • 70歲二婚,沒有退休金的老大爺生活愜意,他是如何養老的呢?
    養老成為社會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有退休金的老人可以靠退休金生活,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如何養老呢?下邊我們來聽一位70歲的老大爺如何說: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孝順老人的意識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會經常給他講孝敬老人的故事
  • 致70後:在慢慢變老的路上,別忘了給自己存點養老錢
    導語:70後現在都已經50歲了。人過50,是該為自己的養老做存錢準備了。兒子大了,終於要結婚了,孫女士雖然很高興,但也覺得有點疲憊,因為兒子結婚需要買車買房,而自己收入不高,作為母親的當然得支援兒子買車買房。為了給兒子買車買房,孫女士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70後,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兒女要操心,哪哪都需要錢,哪哪都需要他們費心勞神。大多數70後,光是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兒女,已經讓他們心神俱疲,他們只想著為父母為兒女付出。
  • 博士照顧「痴呆」父親情緒崩潰,養老壓力下我們該如何面對
    對於父母生病,要不要賣房子為父母治病這件事,大家爭論不休,各有觀點和理由。對於這樣的事情,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岸見一郎以自己親身經歷為範本,通過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父母年老時如何更好地照顧父母,應該做怎樣的心理建設。
  • 父親,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70後的我們聽懂了這首歌
    時間走得太匆忙,我們的腳步永遠趕不上時光。在我們抱怨80後,指責90後,質疑00後的時候,最老得70後,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最小得70後也年過不惑。時間沒有放過任何一個人,我們唯有坦然接受,除了接受年齡的變化,還要接受即將到來的離別的考驗。 人生最是傷離別,每到這個時候,我們的淚腺敏感程度,和我們的情感豐富程度都要接受一次考驗。
  • 老人晚年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兒女養老、社區養老,還是養老院
    但是老人基本上最晚到了70歲以後,就可以開始要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了,無論選擇哪種晚年生活,老人都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確保自己能安度晚年。現在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許多方式可供選擇:有居家兒女養老,有社區養老,還可以去養老院,這些養老方式多種多樣,各有利弊,老年人該如何選擇呢?
  • 面對養老困境,我該如何應對我的晚年?
    從客觀上來說,在60、70後這兩代,孩子的數量多,多數家庭是以父母為圓心,分散在不遠的地方。到了這把年紀,工作也都壓力不大,基本都會有一個子女留在老人所在的城市,照顧老人。 而80、90這代,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將來的工作,是竭盡所能,去到機會更多的地方,北上廣深成了他們駐紮的城市。他們的工作性質,也不會像上兩代人一樣輕鬆閒適,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
  • 養老靠子女好,還是靠自己年輕時就早做好養老規劃好,哪個更靠譜
    我個人是比較認同養老還是靠自己年輕時就早做養老規劃更好,首先人到了老年,身體各項機能退化了,身體沒有年輕時那麼健康,行動也遲緩了,腦子反應也慢了,有的老年人連生活自理能力都喪失了。這個自然老化的過程,讓人難過,卻也無法逆轉,每一個人都會面對老去這一自然過程。
  • 父母在家養老要做哪些準備工作?獨生子女如何給父母養老?
    養老機構異常發達的日本,有7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也做過類似調查,65歲以上老人中,90%願意住自己的房子而不去住養老機構,即使他們已經開始需要日常協助或者需要持續的健康護理,仍然有82%的老人寧願待在自己家裡。好萊塢著名導演伊斯特伍德在影片《老爺車》裡,就講述了一位妻子去世後寧願自己一個人三餐湊合,也不願意住進退休社區的老人故事。
  • 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己人生職業規劃?
    當我們從校園畢業後走入社會,應該趁早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職業規劃。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比較明確的人生道路,要是想著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突然有一天會感覺到已經30歲了,依然還是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切。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己人生職業規劃?
  • 90後被催婚、70後要養老……都比不過深圳80後的焦慮
    ……春節不敢/不想回家的理由有很多種最後都可以被簡單總結為:沒錢、焦慮、沒錢的焦慮同樣是焦慮70後、80後、90後各代人有各代人的焦慮深圳70後/80後/90後的焦慮70後,工作穩定等退休生活無憂,閒得回憶崢嶸歲月了能讓他焦慮的,只有
  • 我們70歲,孩子在國外,該如何養老?親歷:孤獨,是最大的痛
    可是,退休後,養老金能滿足生活需求,卻不能滿足心理需求。隨著退休後居家生活,與外界的接觸也越來越少,家裡的「人氣兒」,就變得非常的關鍵。,老去,總會到來,總要面對。我給了我二姨幾個建議:首先,趁身體尚好的時候,堅持鍛鍊身體,堅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包括一日三餐,包括日常娛樂,儘量打理好家庭生活的一切。
  • 70後的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目前的生活你還滿意嗎
    聽著林哥的苦惱,不由得感慨,是啊,70後的我們,最大的已經50歲了,有些結婚早的也都是爺爺奶奶或是姥爺姥姥輩的了。往上看,自己父母也都70多歲了,真的是到了那種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境地。所以,我特別想問問大家,70後的你們,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目前的生活你還滿足嗎?
  • 70後的鄉下公婆進城「享福」――農村未來老人養老的新模式
    梅大姐是既高興又有一點失落,高興的是自己可以抱上孫子了,失落的是心底的一些感概,歲月催人老,芳華已不在,可心態還是停留在那個年輕時代,多少有點讓人唏噓。進城「享福」兒子大專畢業後就找到了一份銷售的工作,兒媳婦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在一家公司做職員。
  • 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理財規劃
    如何理財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通過適當的理財規劃,以解決未來家庭中的車、房、育兒、養老等多重規劃。因此,青年家庭可以將刨除日常開銷後的餘款進行理財,適當的增加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雖然投入到創業、基金、股市等領域可以帶來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有很高的風險,因此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投入。
  • 60、70後的無奈:擔起贍養父母責任,卻最終被自己的子女拋棄
    60、70後的無奈:擔起贍養父母責任,卻最終被自己的子女拋棄如今,60、70後的人,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最大的60後,如今也邁入60歲,最小的70後也已人到中年。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著生活中最豐富的家長裡短和生老病死,能給我們年輕人更多啟示。
  • 60、70後的無奈:擔起贍養父母責任,卻終被自己子女「拋棄」
    文|文兒如今,60、70後的人,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最大的60後,如今也邁入60歲,最小的70後也已人到中年。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著生活中最豐富的家長裡短和生老病死,能給我們年輕人更多啟示。但是,他們也有無奈,因為「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多了,就會相互推諉和甩鍋,最後只能輪流養老。關係鬧得僵的,甚至父母多在自己家住一天,都能讓一家人吵起來。所以,即便有兄弟姐妹輪流幫襯養老,他們也很心累,很無奈。但是,贍養父母的責任卻不能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