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就是看到你真實的樣子,知道你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存在的一種能力。——弗洛姆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說母親患病住院,丈夫要賣家裡的房子為母親治病,妻子不同意,家庭關係鬧得緊張兮兮。
對於父母生病,要不要賣房子為父母治病這件事,大家爭論不休,各有觀點和理由。對於這樣的事情,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岸見一郎以自己親身經歷為範本,通過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父母年老時如何更好地照顧父母,應該做怎樣的心理建設。
岸見一郎想要在事業上多投入精力之際,父親突然查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需要人照顧,他不得不放棄外出工作的機會,在家陪伴與照顧父親。
陪伴患有「痴呆症」的父親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父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這給岸見一郎壓力。
既然無法迴避,他便決定勇敢面對。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結合個人研究專長,總結出照護年邁父母的心理方法,集中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裡。
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心理學家,哲學家。現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讓我們一起看看岸見一郎照顧年邁父母的觀念,希望能夠給我們一些心理建設,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將來的生活。
說實話,在讀《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思緒萬千,因為裡面充斥著我不敢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父母的逐漸老去。
事實上,一年又一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在逐漸變老,可是我們不願意面對,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父母真的老去。
在我的腦海中,父親的年齡停留在高中那年,父親帶著中秋月餅來學校看我,我們一起在教學樓門前的合影裡。現實中,父親已兩鬢白髮,年近花甲之年。
看著岸見一郎照顧沒有自理能力的父親,我的腦海中極力阻止出現父母老去的時刻,我不敢想像,因為我永遠不希望有那一天的出現。
讀過這麼多的書,走過那麼多的路,讓我不得不思考與面對現實。人永遠不能活在想像的世界裡,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
現實時,面對父母老去,我們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給自己一個心理預期,照顧年邁的父母。
不敢去想像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同於普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具體溝通交流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岸見一郎在父親患病之前,與父親的關係緊張,父子倆經常拌嘴。在父親患病之後,當他不得不面對父親,主動與父親交流時,也曾遇到困難,但他慢慢了解父親的生活,理解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就變得緩和。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不乏與父母關係緊張的家庭。日常的磕磕絆絆並不能作為子女不孝順的行為,一般觀點認為,子女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而煩躁、動怒。其實子女是想阻止父母做某些事才大聲呵斥父母的。
尤其是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和溝通交流障礙時,如果子女與父母平常不在一起生活,偶爾的相聚顯得兩代人關係親切和親近,可當把不同生活方式的兩代人聚在一起,就會出現矛盾頻發的現象。
這個問題沒有誰對誰錯,只不過各自的出發點不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就會出現摩擦與羈絆,等雙方都適應並做好心理準備,就會好一些。因為等父母年邁,我們都要面對這一問題,就是陪伴和照顧父母。
關於與父母相處的方法,岸見一郎給出一個建議:「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意思是說無論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在照顧父母時,都可將之前的關係狀況忘記,只用心維護好現在的關係即可。
岸見一郎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導,寫的是一位男士為了照顧患有認知症的母親,不得不辭職在家照顧母親。
有一天早餐後,母親問這位男士:「你不用去上班嗎?「他聽了忍不住粗聲粗氣地回答:「你不看看因為誰我才沒了工作?」。男士在報導裡說:「明知母親患病糊塗,卻控制不住情緒,感覺自己變得很可怕。」
在照顧初期,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樣的情況是常見現象。岸見一郎在一開始照顧父親時,就曾陷入情緒崩潰,將自己失去的工作和自由歸因於父親。
所以在如何照顧父母,岸見一郎給出一些建議。
一、照護工作非常辛苦,要做好長期規劃,必要的時候將照護機構列入計劃
在很多人看來,把父母放在養老機構是「不孝」的表現。傳統思想的「養兒防老」是希望子女將來能親自照護父母。
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大,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年邁,孩子的壓力就非常大,把父母放在妥善的養老機構將成為一種照護方式。
這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所以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父母年邁時,子女維繫的不僅單純是與父母的關係,還有自己家庭的關係,要撫養自己的孩子。與父母當初一心培養子女的關係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實現親身照顧父母,需要將父母送照護機構列入照護計劃。
二、父母的幸福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父母年老時有兒女在身邊照顧就是幸福。其實大多情況並非如此,那些在旁人眼中看起來的幸福,實際上父母不一定就感到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處問題,同樣存在於子女和父母之間。平常在一起生活,難免磕磕絆絆。
經常聽到身邊的年輕人抱怨老人,有女兒抱怨媽媽的不是,有兒媳抱怨婆婆的不是,這些家長裡短雖然並不能說明子女不孝順,但是它們能間接說明,父母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是不幸福的。
生活就是這樣的雞零狗碎,現實既是如此,所以我們要誠實地面對。父母雖然有自己的角色,可他們也是正常的人,雖然子女長大成年,父母會發現自己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就像子女發現自己與父母存在溝通交流的障礙一樣。
所以說,父母的幸福並不都在於將來的照護,而是和我們對生活的憧憬一樣,他們也要過自由,灑脫的生活。
父母的幸福不是子女認為的就是幸福,而是他們自己內心感受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