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照顧「痴呆」父親情緒崩潰,養老壓力下我們該如何面對

2020-09-06 筆尖兒愛寫作

尊敬就是看到你真實的樣子,知道你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存在的一種能力。——弗洛姆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說母親患病住院,丈夫要賣家裡的房子為母親治病,妻子不同意,家庭關係鬧得緊張兮兮。


對於父母生病,要不要賣房子為父母治病這件事,大家爭論不休,各有觀點和理由。對於這樣的事情,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岸見一郎以自己親身經歷為範本,通過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父母年老時如何更好地照顧父母,應該做怎樣的心理建設。


岸見一郎想要在事業上多投入精力之際,父親突然查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需要人照顧,他不得不放棄外出工作的機會,在家陪伴與照顧父親。


陪伴患有「痴呆症」的父親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父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這給岸見一郎壓力。


既然無法迴避,他便決定勇敢面對。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結合個人研究專長,總結出照護年邁父母的心理方法,集中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裡。


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心理學家,哲學家。現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讓我們一起看看岸見一郎照顧年邁父母的觀念,希望能夠給我們一些心理建設,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將來的生活。



01 你做好父母逐漸老去的思想準備了嗎?


說實話,在讀《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思緒萬千,因為裡面充斥著我不敢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父母的逐漸老去。


事實上,一年又一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在逐漸變老,可是我們不願意面對,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父母真的老去。


在我的腦海中,父親的年齡停留在高中那年,父親帶著中秋月餅來學校看我,我們一起在教學樓門前的合影裡。現實中,父親已兩鬢白髮,年近花甲之年。


看著岸見一郎照顧沒有自理能力的父親,我的腦海中極力阻止出現父母老去的時刻,我不敢想像,因為我永遠不希望有那一天的出現。


讀過這麼多的書,走過那麼多的路,讓我不得不思考與面對現實。人永遠不能活在想像的世界裡,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


現實時,面對父母老去,我們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給自己一個心理預期,照顧年邁的父母。



02 我們如何看待與父母的關係?


不敢去想像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同於普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具體溝通交流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岸見一郎在父親患病之前,與父親的關係緊張,父子倆經常拌嘴。在父親患病之後,當他不得不面對父親,主動與父親交流時,也曾遇到困難,但他慢慢了解父親的生活,理解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就變得緩和。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不乏與父母關係緊張的家庭。日常的磕磕絆絆並不能作為子女不孝順的行為,一般觀點認為,子女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而煩躁、動怒。其實子女是想阻止父母做某些事才大聲呵斥父母的。


尤其是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和溝通交流障礙時,如果子女與父母平常不在一起生活,偶爾的相聚顯得兩代人關係親切和親近,可當把不同生活方式的兩代人聚在一起,就會出現矛盾頻發的現象。

這個問題沒有誰對誰錯,只不過各自的出發點不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就會出現摩擦與羈絆,等雙方都適應並做好心理準備,就會好一些。因為等父母年邁,我們都要面對這一問題,就是陪伴和照顧父母。


關於與父母相處的方法,岸見一郎給出一個建議:「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意思是說無論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在照顧父母時,都可將之前的關係狀況忘記,只用心維護好現在的關係即可。



03 我們如何照顧年邁的父母?


岸見一郎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導,寫的是一位男士為了照顧患有認知症的母親,不得不辭職在家照顧母親。


有一天早餐後,母親問這位男士:「你不用去上班嗎?「他聽了忍不住粗聲粗氣地回答:「你不看看因為誰我才沒了工作?」。男士在報導裡說:「明知母親患病糊塗,卻控制不住情緒,感覺自己變得很可怕。」


在照顧初期,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樣的情況是常見現象。岸見一郎在一開始照顧父親時,就曾陷入情緒崩潰,將自己失去的工作和自由歸因於父親。

所以在如何照顧父母,岸見一郎給出一些建議。


一、照護工作非常辛苦,要做好長期規劃,必要的時候將照護機構列入計劃


在很多人看來,把父母放在養老機構是「不孝」的表現。傳統思想的「養兒防老」是希望子女將來能親自照護父母。


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大,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年邁,孩子的壓力就非常大,把父母放在妥善的養老機構將成為一種照護方式。


這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所以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父母年邁時,子女維繫的不僅單純是與父母的關係,還有自己家庭的關係,要撫養自己的孩子。與父母當初一心培養子女的關係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實現親身照顧父母,需要將父母送照護機構列入照護計劃。



二、父母的幸福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父母年老時有兒女在身邊照顧就是幸福。其實大多情況並非如此,那些在旁人眼中看起來的幸福,實際上父母不一定就感到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處問題,同樣存在於子女和父母之間。平常在一起生活,難免磕磕絆絆。


經常聽到身邊的年輕人抱怨老人,有女兒抱怨媽媽的不是,有兒媳抱怨婆婆的不是,這些家長裡短雖然並不能說明子女不孝順,但是它們能間接說明,父母在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是不幸福的。


生活就是這樣的雞零狗碎,現實既是如此,所以我們要誠實地面對。父母雖然有自己的角色,可他們也是正常的人,雖然子女長大成年,父母會發現自己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就像子女發現自己與父母存在溝通交流的障礙一樣。


所以說,父母的幸福並不都在於將來的照護,而是和我們對生活的憧憬一樣,他們也要過自由,灑脫的生活。


父母的幸福不是子女認為的就是幸福,而是他們自己內心感受到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博士大病初癒又得照顧82歲痴呆父親後說: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這是46歲的日本著名「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博士在得了心肌梗死,兩年後大病初癒,又得照顧82歲痴呆父親時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在幾近情緒崩潰的情況下,運用自己的專業心理知識才逐漸走出了困境。在首爾演講,有年輕人詢問「如何孝順父母」時,他說: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怎樣理解他的這句話呢?當我看了岸見一郎博士寫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後,終於懂了。
  • 82歲「痴呆」老人:兒女該如何照顧?唯有用愛才能真正了解父母
    這句話是《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的作者岸見一郎,在扉頁寫給82歲痴呆父親的一句話,不僅充滿著情真意切,還有著滿滿的溫情。作者的父親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然後就失去了所有記憶,這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面對痴呆老人,子女該怎麼面對岸見一郎的父親忘記了所有的事,甚至將妻子也忘得一乾二淨,即便被兒子提醒母親曾與他生活,他的父親也只是茫然搖搖頭。可以說不記得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經常出門迷路,不時與人吵架,甚至找不到家,還會弄不清楚自己在哪裡。
  • 照顧82歲父親致兒子情緒異常,提醒子女,切忌「逞強」式照護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是一名博士,此前他因心臟病在家休養兩年,痊癒後正想投入工作的節骨眼上,得知82歲的父親確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他只能放棄工作在家照護父親。以前他忙於工作和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父親患病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阿爾茨海默病,又名"認知症"。父親患病後,逐漸喪失了記憶。
  • 照顧82歲父親致兒子情緒異常,提醒子女:照護父母不能這樣做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是一名博士,此前他因心臟病在家休養兩年,痊癒後正想投入工作的節骨眼上,得知82歲的父親確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他只能放棄工作在家照護父親。以前他忙於工作和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父親患病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阿爾茨海默病,又名&34;。父親患病後,逐漸喪失了記憶。
  • 因照顧痴呆父親,被迫辭掉工作情緒崩潰,卻明白很多
    ,以及照顧父親的生活日常。所以對父親感受很深,現在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感受到了親情的深刻。 02本書講述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父親,逐漸忘記了對曾經的一切迷失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父親健康的時候,自己忙於工作,家庭很少聯繫父親,隨著父親的確診一切都變得不同了。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種種的不易,但是不能迴避,只能克服。
  • 面對養老困境,我該如何應對我的晚年?
    到了這把年紀,工作也都壓力不大,基本都會有一個子女留在老人所在的城市,照顧老人。 而80、90這代,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將來的工作,是竭盡所能,去到機會更多的地方,北上廣深成了他們駐紮的城市。他們的工作性質,也不會像上兩代人一樣輕鬆閒適,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父母怎麼忍心再給孩子加上更重的負擔?
  • 24年前,她被養母撿回收養考上博士,如今該給親生父母養老嗎?
    但並非每對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好好照顧,在晶晶24歲的人生中,親生父母就一直缺席。24年前,她被養父母撿回收養並考上博士,如今該給親生父母養老嗎?那是一個冬天,患病的祁春蘭去醫院看病,她在一個僻靜的拐角聽到嬰兒的啼哭,走近後才發現,有個女嬰被包裹在小被子裡,躺在長凳上。她抱起孩子哄了哄,孩子停止哭聲看向她,很是可愛,這到底是誰家孩子呢?
  • 70後的我們,如何面對和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
    只要把孩子拖大,自己就靠孩子養老了。遇到孩子們孝順,條件還好的,幾個養老人肯定沒問題的。即使個別孩子不孝,影響還是不大。總有孩子會吃點虧,給老人養老。老人的生活,生病住院的費用,以及照顧老人,幾個孩子,一個分擔點,基本沒啥問題。我們身為70後,也不知不覺年過半百。現在的我們,面對的只有一個孩子。這一代獨身子女,將面對幾個老人,高房價,以及養孩子的高成本,生活壓力不小。
  • 93歲丈夫獨力照顧著85歲的痴呆妻子,女兒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生活
    高齡父親堅持獨力照顧母親,女兒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過程還會對我朋友說:「女兒的情緒有些難以控制,不好意思,謝謝你對她這麼有耐心。」 但藥物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93歲的父親是否能獨自照顧母親? 父親也在努力地照顧母親。
  • 母親痴呆了,餓的時候還想著兒沒吃飯,最後卻是兒媳養老
    在偏心的時候,父母總想著,我對這個孩子更盡心,他更有本事,將來養老就指望他了。可實際情況呢? 楊老太前幾年走的,她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打孩子小時候起,楊老太跟她老頭就偏愛老二。偏愛的緣由是,老二更機靈,要是將來會有什麼大作為可以光宗耀祖,那也只有可能是老二了。
  • 朋友情緒崩潰了,該怎麼安慰?
    但是他在不斷的給蘿蔔下一個"有病"的暗示,而蘿蔔還遠沒到那種程度。我們看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僅僅看他情緒不好的時候,而是要看他的整體。當你只關注到他情緒崩潰的階段,就會發現這個人真的有病。而把視野放大,去看到他的堅持、他的不容易、他的努力……就會看到以前所忽略的東西。根據掌握的資料,蘿蔔創業欠不少錢,家庭中也有些變故,年紀輕輕面對這些壓力事件,偶爾情緒崩潰一下還算正常。
  • 壓力大到崩潰怎麼辦?
    壓力大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困擾,下面我們就壓力大到崩潰怎麼辦做個分享。一定要認識到壓力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積累到如此沉重的地步。壓力大到崩潰時,一定要學會疏導。找陌生人聊天可以,找熟人朋友聊天也不錯,給情緒找到個宣洩口。
  • 女友提分手,崩潰情緒下的我,該何去何從?
    而面對分手這一事實,有的人選擇重新開始,有的人幾經崩潰最後還是想挽回。就比如有的諮詢者會說&34;。其實,分手崩潰真的是常態,很多人已經分手了幾年,每當回憶起前任,內心還是充滿著各種情緒波動。我曾經在知乎的一條評論裡看到一位小夥伴的留言&34;。
  • 靜悄悄崩潰的成年人,該如何與負面情緒相處?
    >我們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內心衝突情緒管理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學會疏導情緒背後的原因,學會管理生活。很多人又問我:老師,我該怎麼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可怕的不是你有負性情緒,而是你在用負性情緒生活。情緒可以分解成兩個維度:你的真實心情如何,這叫情緒感受
  • 「驚呆,黃渤送父親去養老院,這麼不孝順?」養老壓力思考
    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第二季第7期,節目裡面就討論到養老模式中的院舍照顧,年輕人把老人放到敬老院養老多數會被輿論責備。黃渤提及父親認知障礙症很嚴重,護工死活安排不進去,自己工作性質又走不開。如果安排去敬老院,就會有道德壓力和輿論壓力:「黃渤把父親送去敬老院,這太不孝順了吧。」孔繁漪二兒子也說,去年把母親送去敬老院,收到親戚朋友電話,雖然沒有責備的話語,但是態度上就是責備的感覺。其實不是每個家庭都那麼適合老人居家養老。6月初的時候,小姑子丈夫打電話給阿姨,要讓阿姨贍養家婆。
  • 開心的哭著,崩潰的笑著:壓力讓人情緒失調,情緒危機需自我調節
    這下經濟壓力更大了,每個月還完房貸和車貸,工資所剩無幾了。為了多出的那點工資,他也不敢輕易跟領導提出回到曾經的分公司或是辭職。他每個月還完房貸和車貸,再採購一箱方便麵(最便宜的那種)和足量的掛麵後,把剩下的錢全部轉給他老婆,希望家裡能過得更好一點。
  • 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退休後如何養老?殘酷的現實讓人不願面對
    今天唐唐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退休後如何養老,殘酷的現實讓人不願面對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的衝擊下,一代人的養老焦慮正在凸顯,尤其是那些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他們面對的養老問題更是嚴峻。一直在羨慕鄰家小孩常回家。
  • 分手三天,如何度過崩潰情緒?
    很多美妙的愛情故事,給了我們一種錯誤的引導。好像誰的情緒更受影響,誰分手後更難過,誰愛得更多一些。Nonono,我認為恰恰相反。那些在分手後非常崩潰的人,一定很深愛對方嗎?如果是的話,那怎麼會讓對方失望離去呢?所以啊,真那麼愛,分手之前就該好好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了。
  • 生活的壓力源於生活本身,也源於你的追求—壓力面前我們如何面對
    生活的壓力源於生活本身,也源於你的追求—壓力面前我們如何面對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比老一輩大多了,特別是全國各大城市的房價,近幾年真的是翻著倍的在增長,面對這個物質世界的瘋狂誘惑,很多年輕人一畢業就想找一個高待遇的工作,這樣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的生活有保障。
  •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親密關係裡的情感勒索,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蘇珊博士在書裡總結出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分別為:要求、抵抗、壓力、威脅、屈服、重啟。我原本也是抱持這樣的想法的,在我一次次感受到父母加諸在我身上那日益漸盛的「愛的綁架」時,我也曾這般默默忍受了很久,雖然很痛苦,因為每一次和父母的通話,面對他們強加給我的理所當然我得聽話去做的事情,我的再不情願也好,抗議也罷,始終抵不過我放下電話後撲面而來的內疚、自責和罪惡情緒,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我勉強自己去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