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82歲父親致兒子情緒異常,提醒子女,切忌「逞強」式照護

2020-10-03 程程的幸福生活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是一名博士,此前他因心臟病在家休養兩年,痊癒後正想投入工作的節骨眼上,得知82歲的父親確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他只能放棄工作在家照護父親。


以前他忙於工作和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父親患病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阿爾茨海默病,又名"認知症"。父親患病後,逐漸喪失了記憶。在照顧痴呆父親的生活中,岸見一郎深切體會到照護老人的艱辛,心力交瘁一度使他情緒崩潰。

他深知無法逃避,選擇勇敢面對。


在照護父親的過程中,他用智慧巧妙化解與父親的矛盾衝突,用愛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陪伴父親度過人生最後時光。


看到新聞報導因照護老人發生的慘劇,岸見一郎覺得非常痛心。決定根據親身經歷寫一本關於照護的書,給家有年長老人需要照護的人們提供幫助,力求為照護者減輕壓力,讓照護工作變得輕鬆愉快。


於是,《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誕生了。



書中觀點新穎,實用性很強,對家有患病父母幫助尤其大,重點分享以下幾部分內容


1、 忘掉痛苦的過去,是認知症患者的福利


大眾普遍認為認知症患者雖然會喪失記憶,但會記住很久遠的生活。可岸見一郎痛苦地發現,父親竟然遺忘了與母親的共同生活。


岸見一郎的母親患腦梗去世時,父親只有50多歲,夫妻共同生活25年。父親獨自生活時間很長,屬於很久遠的回憶怎麼會遺忘呢?


父親的忘記,讓岸見一郎很痛苦。因為這段生活的忘記,讓他無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也無法找到與父親的連結點。


他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終於發現父親忘記的真正原因。


父親的遺忘是選擇性的,很明顯他不想記起讓他痛苦的事情,而回憶早逝的妻子會讓他很難受,他只能選擇遺忘這部分。


所以,認知症患者的過去並不是被遺忘了,而是被改變了。他們以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來決定自己的記憶,只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來記憶。


從這方面來看,忘掉曾經痛苦的生活,是認知症患者的福利。


明白這個道理,子女沒有必要為此煩惱,大可不必拿著父母的照片強迫病人回憶。父母在千千萬萬個回憶中選擇一部分遺忘,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

2、 重新建立與父母的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讓照護工作輕鬆自如


有的人和父母關係一直不好,常常糾結於過去與父母的矛盾之中。他們對照護父母有牴觸心理,照護時容易抱怨付出太多,令自己情緒不佳,父母的病情也會加重。


而與父母關係融洽的子女,照護父母時就會輕鬆許多。


無論過去的關係如何,一切都應該重新開始。患病的父母不會改變,只能子女改變。子女應忘記曾經的不和諧,重新建立與父母的關係。


認知症無法治癒,但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病情的緩解。

3、 獨自承擔照護很苦,無人承擔時也不要"逞強"照護


照護病人是一件很苦的事,子女多的家庭因為照顧老人經常發生矛盾。如果這件事由一個人來完成,更容易心裡不平衡。


但實際情況是,並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有條件照顧父母。子女在外地工作生活,還有在國外發展,他們就無法照顧到父母。


所以當這件事由一個人來做時,就不要和其他人比較,更不要有逞強心理,自己靠意志力拼命做好,反而有壓力。


也不要把負擔加在妻子身上,有很多丈夫認為妻子應當分擔照護父母的事情,以自己很辛苦為由指責妻子沒做好。


夫妻很容易產生矛盾,甚至出現婚姻危機。


岸見一郎認為,需要自己獨自承擔時,也要尋求幫助。


他選擇委託照護機構和他共同照護父親,從而減輕壓力,讓他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把照護父親這件事做得更好。


岸見一郎是名心理學家,他傾注全部感情寫下這本書。本書對年老父母的心理描寫細膩,能讓我們理解父母言行背後的真意,改變自己的認知,與父母和諧相處,度過餘下時光。


正版書籍,原價59.8元,現價五折,只需29.9元,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在父母健在時,了解到父母對我們的需要,找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立即做到最好,不會因父母的離去而空留遺憾。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作者的父親84歲時去世,岸見一郎雖然內心悲痛,但沒有遺憾。因為在父親生命的最後階段,他陪同父親一起度過,有了屬於父子的快樂時光。


雖然父親患病才能有機會在一起,但現實就是,只有這個原因子女才能安心陪在父母身邊。


這個世界不存在來日方長,現實大多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有的人永遠留在了昨天。。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照護父母也許就是上天給你最後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要好好珍惜。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趁父母都在,陽光尚好,好好陪伴他們,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相關焦點

  • 照顧82歲父親致兒子情緒異常,提醒子女:照護父母不能這樣做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是一名博士,此前他因心臟病在家休養兩年,痊癒後正想投入工作的節骨眼上,得知82歲的父親確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他只能放棄工作在家照護父親。以前他忙於工作和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父親患病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阿爾茨海默病,又名&34;。父親患病後,逐漸喪失了記憶。
  • 博士大病初癒又得照顧82歲痴呆父親後說: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這是46歲的日本著名「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博士在得了心肌梗死,兩年後大病初癒,又得照顧82歲痴呆父親時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在幾近情緒崩潰的情況下,運用自己的專業心理知識才逐漸走出了困境。,照護年邁的父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有時候,如果憑藉意志進行照護或許可以照顧好父母,但由於獨自承擔的負擔過重,容易出現無能為力、煩躁不安的狀況。
  • 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讓照護首先從精神層面彼此放鬆,減少痛苦
    作為子女,陪伴老人和照顧老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時候怎樣和父母相處?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父母?《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是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又一部力作,他通過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的親身經歷,體會到的種種不易,勇敢快樂直面現實,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變得和樂自在。
  • 心梗兒子遇上82歲痴呆爸爸,掙錢顧家兩不誤:活著就是貢獻
    他得了心梗後的2年,82歲的父親患上了老年痴呆。他迷茫過、痛苦過,也有不耐煩過。他和父親的關係說不上很好,但並沒有放棄尋找讓二人相處更輕鬆的辦法。一郎說:「我不在乎你記憶力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 博士照顧「痴呆」父親情緒崩潰,養老壓力下我們該如何面對
    陪伴患有「痴呆症」的父親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父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這給岸見一郎壓力。既然無法迴避,他便決定勇敢面對。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結合個人研究專長,總結出照護年邁父母的心理方法,集中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裡。
  • 82歲獨居老人患上痴呆症,成年人瞬間長大的時刻:活著就是貢獻
    他得了心梗後的2年,82歲的父親患上了老年痴呆。他迷茫過、痛苦過,也有不耐煩過。他和父親的關係說不上很好,但並沒有放棄尋找讓二人相處更輕鬆的辦法。一郎說:「我不在乎你記憶力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 82歲「痴呆」老人:兒女該如何照顧?唯有用愛才能真正了解父母
    這句話是《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的作者岸見一郎,在扉頁寫給82歲痴呆父親的一句話,不僅充滿著情真意切,還有著滿滿的溫情。作者的父親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然後就失去了所有記憶,這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面對痴呆老人,子女該怎麼面對岸見一郎的父親忘記了所有的事,甚至將妻子也忘得一乾二淨,即便被兒子提醒母親曾與他生活,他的父親也只是茫然搖搖頭。可以說不記得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經常出門迷路,不時與人吵架,甚至找不到家,還會弄不清楚自己在哪裡。
  • 82歲獨居老人發病,兒子做法太現實
    作者82歲的父親得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痴呆症。而作為兒子的岸見一郎,一直忙於工作、家庭,和獨居的父親鮮有聯繫。直到父親確診了得病,岸見一郎不得不去照顧父親,這對父子關係從此不同了。但是既然不能迴避,他便選擇勇敢的應對,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和智慧,變得和樂自在。本書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守護父母,構建良好關係。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當父母老了,我們該如何重建關係,做好照護
    當他們無法再憑藉自己的力量照顧好自己時,作為子女,毫無疑問將要面對如何照護老人的問題。日本作家岸見一郎根據自己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的經歷,結合自己作為心理學家的獨特視角,寫了一本給大眾閱讀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 照護老人,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是作者岸見一郎的新作,文中講述了作者在照護患有認知症父親的經歷,自己在照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阿德勒心理學使自己走出困境。面對生病的父母,我們能做的一定是照護。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不能說大家對於父母都不孝順,而且說在照護生病的老人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生活上的、心理上的。
  • 一本書教你照顧年老父母:從厭煩到理解,重塑親密關係
    他們或許記憶缺失,或許精神受損行為異常,給家庭的照護者很大的壓力。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作者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如何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做了很多方面的延伸。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方向作理論和實踐的探討,聊聊如何面對父母生病,如何化解親子關係的矛盾,如何更理解病重的父母,怎樣建立新的親子關係。
  • 照顧父母,別期待誰會幫你,勉強的孝順不如不要
    只不過,撇開許多專業醫師及照顧專家所說: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的外勞,根本無益於失能或失智者的復健,許多這樣做的子女,有多少是真心在家陪伴長者,並且與他們說話?(每照護一位家人,最多可一次請假93 天)」,以及在2017 年1 月,開始實施「照護對象為家族者縮短規定勞動時間等措施」新制度(指家人的情況達到需照護狀態時,3 年內可選擇短時間出勤或彈性工時),只有「家庭照顧假(請假日並日事假計算,每年以7 天為限)」,但《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這本書作者橋中今日子也建議照顧父母的子女,一定要與工作職場的上司商量。
  • 82歲女兒和媽媽的陪伴式養老
    「我認得你,你是我女兒」82歲的女兒和103歲的媽媽開啟24小時陪伴式養老陳潔貞和麥淑霞「以前是阿桃婆婆的女兒照顧我,現在阿桃婆婆又天天陪著我、開導我,她們對我太好了!」性格文靜的羅煥蓮每每說到這些,眼眶總是紅紅的。媽媽是女兒的眼睛女兒是媽媽的耳朵黃金好和黎瑞愛是母女倆,同住在友好老年公寓。媽媽黃金好今年89歲,女兒黎瑞愛今年63歲。媽媽因年老,有點耳背;女兒因疾病在年輕參加工作時視力逐漸下降,後來眼睛完全失明。
  • 82歲謝賢復出拍戲 謝霆鋒兄妹請帥氣男保姆貼身照顧
    網易娛樂11月4日報導 近日,無線經典刑偵劇系列《法證先鋒》宣布開拍第四輯,「四哥」謝賢「戲癮發作」,主動請纓向總監製梅小青自薦演出,且未要一分錢片酬,82歲高齡的他時隔多年後再戰螢屏,TVB方面也立刻安排了一隊人馬來伺候他
  • 處處依賴父親的母親,父親生病後變得異常堅強,原來也有獨自流淚
    父母老了,都會覺得小孩子一樣,需要子女的照顧,需要子女的關心,就像子女小時候被父母照顧和保護一樣,一個是養小,一個是養老。小楊是家裡的獨生女,她和丈夫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照顧自己的小家。小家還有一個8歲的兒子,正是調皮的時候,還要家長陪同寫作業,因為孩子正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時候。
  • 外婆「我沒事,一個人挺好」:老年人的逞強,多是為了子女的體面
    「我沒事」,這大概是一個人長大後最常見的逞強。獨自生活在老家,沒人說話,孤寂無人打理,一句「我沒事」,卻只是作為父母,為了留給在生活中自顧不暇的子女們體面,而佯裝的逞強。其實,一句「我沒事」,很多時候不過是說的人,和聽的人之間,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女孩小暖說,外婆獨居生活十餘年,每次去看她,她都會笑著告訴她:「我沒事,一個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