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病不起,更伺候不起?82歲獨居老人發病,兒子做法太現實

2020-09-06 文瑟說

大家好,我是文瑟。

關於老人的養老是個既沉重又無法迴避的話題。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案例,頗為感觸:

一位女士的母親患了腦梗偏癱,她有一個弟弟,卻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邊伺候照顧,只能女士全部擔著。

女士說:太勞神累心了,媽媽手不能動,每次吃飯都需要她喂。每次等媽媽吃飽後,她才能開始吃飯。但是,每次她剛坐下一會兒,媽媽就開始使喚她了,不是要撒尿,就是要大號。

好多次,她十分緊張的拿起盆快速墊到媽媽屁股下面,許久之後拿起卻什麼都沒有。一次兩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開始覺得都可以理解,一個月後的一次,她終於爆發了,大聲的訓斥了媽媽,訓斥完後,她就開始嚎啕大哭,又覺得對不起媽媽。

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對媽媽發脾氣,事後不停地落淚自責。這種矛盾反覆的情緒成了她照料母親中的常態。

誰都有老去的一天,「陪父母變老」是一句美好的願望,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真實照顧老人的過程是一場身心煎熬的較量。

照顧老人不止是考驗幾個家庭的經濟能力,還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和無止境的耐心。而在照顧老人,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常常會拖垮兒女的心理防線。

如何把老人照顧好,找到雙方最和諧的相處模式呢?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推薦給大家,它堪稱是在現實生活中照顧老人最實用的指南。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的最新作品,在1989年,他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他的作品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作者82歲的父親得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痴呆症。而作為兒子的岸見一郎,一直忙於工作、家庭,和獨居的父親鮮有聯繫。直到父親確診了得病,岸見一郎不得不去照顧父親,這對父子關係從此不同了。

在剛開始照顧年邁的父親時,作者經常因為生活的壓力,和父親的奇怪言行弄得很焦慮、煩躁,甚至對父親發脾氣。但是既然不能迴避,他便選擇勇敢的應對,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和智慧,變得和樂自在。

本書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守護父母,構建良好關係。

一、我們作為子女為什麼會對父母動怒?

在書中,作者寫道,父親總是做危險的事情,作者苦口婆心勸說,父親仍屢叫不止。於是他總忍不住大聲呵斥父親,作者想讓父親順從他的想法,但是父親並不會因為他的發火而退縮,就像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貌似立馬奏效,但孩子會不斷尋找反抗的機會。

父母看起來順從,其實一直在伺機反擊。雙方就會陷入權利的爭奪戰之中。

作者認為,為了避免發生危險意外。子女對父母必須要大聲制止,但不可以帶有發怒的情緒,因為怒氣的制止體現的不是堅決的態度,而是威迫的態度。用粗暴口吻制止他們的行為,不只沒有效果,還很傷害親子關係。

所以,如果父母的某些行為反反覆覆出現,說明子女應該換種方式告訴父母該怎麼做。無論發生什麼,我們照顧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執著於動怒責備父母,營造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

二、以存在的標準去接納父母,給自己勇氣,父母活著就是給家人做貢獻

活蹦亂跳的孩子總是讓父母很頭疼,但是孩子一旦生個病,哪怕是發燒的可憐樣子,都會讓父母心疼不已。那個時候,父母總會祈求:不管怎麼樣,趕緊好起來就好

對待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對待老去的生病的父母,要換一種心態去接納他們,學著用「父母在就很好」的眼光看待他們,當我們擺正自己的心理預期時,就不容易為他們做了一些糊塗事而發愁,也不會因為他們昨天會做的事今天突然不會了,而失落或者嫌棄他們

因為人終有一天會老去,也終有一天會離開。只要老人仍然能夠安好的活著,這便是最大的恩賜。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老去並非就沒有價值,他們活著本身就是在做貢獻。用這種想法作為初衷,那麼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會更容易去接納他們,也是讓照顧者心態放平和的方法。

上面分享的內容是對本書內容的2點提取。如果你家裡也有老人需要照顧,如果你也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感到焦頭爛額、身心疲憊。相信你看完《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後,你會對照顧老人有一層新的認知。換一種心態照顧父母,我們的內心會更輕鬆,重建彼此和諧、信賴的親子關係

原價59.8元的書,現在只需要29.9元。不過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習守護老去的父母,重新構建良性親子關係,讓自己照顧父母,不留遺憾。真的很划算了,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最遺憾的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子女,千萬別在父母尚在時,只會對他們嫌棄發怒。再等到父母離開後,懊惱不已。

學著去守護老人,是我們為人子女一輩子的修行,共勉。

我是文瑟,一個理性又不失溫暖的90後,關注我,和我一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82歲獨居老人明知道對方是騙子,為什麼還心甘情願的被騙?
    老了,該是什麼狀態呢?我想每個人設想的老年生活,或和老伴相扶相攜一同生活,或和子女一同生活,或住進養老機構,或者不差錢的,找一個美麗的城市,到一個四季長春的地方,買一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聆聽聲浪聲,坐看花開時!
  • 82歲老人獨居,兒女們於心何安?
    我的父親今年82歲了,母親已去世多年。現在父親一人獨居在農村,我是女兒最小的,還有三個哥哥,他們也都有各自的家庭。我們四兄妹人品還算可以,但是,在網絡中,卻被灌上了不孝之名。父親與哥嫂們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他一直獨居在農村不肯去任何哥嫂家裡養老,年紀大了,我們也甚是擔憂。
  • 80歲的老人臥床不起,自己哭訴:活不起了,有錢有兒女也沒有用
    老話講: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家裡有老人,那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每到節假日,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這才是天倫之樂。可現實社會裡,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有的老人年齡大了,如果身體出現問題,自己不能自理了,兒女再不孝順,那真的是晚景悽涼了。
  • 82歲獨居老人患上痴呆症,成年人瞬間長大的時刻:活著就是貢獻
    至少我是這樣,30歲脫離了剩女大軍,卻得到了父親癌變的消息。父親生病後,有意無意總提起「密碼是多少」、「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我會排斥地捂上耳朵:「不想聽」。我沒有經歷過這種關係的離別,總覺得現實會和電視劇裡說的那樣:「一切都會好的。」看到我的舉動,父親默默地會把囑託都寫在紙上。
  • 退休老人的真心話:「符合這3個特徵的老人,獨居養老最舒服」
    從65歲起,顏奶奶就一個人獨居在了我們小區。她的兒子和兒媳婦每隔兩個星期會來探望她,孫女也會來看她。我的一個好友給兒子做了三年家務活,帶了幾年娃,把自己累病了,住進了醫院,卻沒有換來兒媳婦一句感恩的心,我不想落得這樣的下場。再說了,我有退休金,一個人住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要是跟他們住,我兒媳婦看到我經常網購,不會指責我才怪。人老了,就想自己過得快活點。有錢有房,身體又硬朗,何必跟年輕人擠在一起?」
  • 68歲老人自述:獨居10年,不找老伴不靠兒子,過得清閒自在
    很多人認為,人到了一定年歲,尤其是女人,還是不要再找的好,如果遇到真心相伴的人,可以許一段美好的餘生;如果遇人不淑,也就會再次陷入婚姻的困擾。其實,真實的生活是但凡獨身的老人,內心深處都渴望有個伴在身邊相伴到老,可天不遂人願,很多時候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太殘忍。院區裡68歲的胡姐說:單身獨居10年,不找老伴不靠兒子,日子過得清閒自在。
  • 兒媳和女婿養老,誰更靠譜?3位82歲老人的心裡話,心酸又扎心
    還有一位奶奶說,他有一個兒子,但是兒媳靠不住,可惜根本就不可能會為她養老,本身她和兒媳關係就不怎麼好,總是吵架,所以她覺得老了之後去養老院安心一點。其實老人去養老院是因為不想拖累子女,而自己又有退休金,像那些農村的老人沒錢沒存款,只能讓自己的子女養老。還有的人說,要想子女養老,就必須,必須要看兒媳或者女婿。要是他們不答應為老人養老,就算自己的子女再孝順也沒用。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要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老了之後,兒媳和女婿哪個能依靠?一起聽聽3個82歲老人的答案,很扎心。
  • 六旬阿姨:比起再婚找老伴,我更願意獨居養老
    這是一位62歲女人的自述,十年前老伴去世後,她將自己的生活過得精彩豐富,她說比起再婚找老伴,自己更願意獨居養老。但相熟了以後,有一次聊起結婚,他說希望兩人結婚後能實行AA制,包括將來誰有病,看病費用也各自承擔。 我驚訝地看著他,從外表看,他不是那麼斤斤計較的人。雖說相處時間不長,但我發現他很少做家務,根本不會做飯。照這樣子,結婚以後,做飯幹家務的事情就都是我的了。我想女人晚年找伴,不就是圖有個互相照應嗎,經濟上實行AA制,又要承擔絕大部分的家務活,這和找個免費保姆有什麼區別?
  • 82歲的姨奶獨居在灰暗擁擠的舊屋裡,簡單,知足,樂觀,健康
    姨奶是我外婆的小妹,今年82歲,獨居。她耳聰,目明,思維清晰。牙齒未掉一顆,頭髮濃密,少量花白。除了血糖稍高,身體其他各項指標都很正常。老人一生坎坷。二兒子離異至今52歲未婚。最小的女兒今年40多歲也沒有孩子。單位大,福利不好,一輩子只分到了一間房。也因為一任老公單位分的小二室,步梯在四樓,生活不太方便。現在的姨奶依然住在她生活了40多年的那間18平的筒子樓裡,與另外兩家人共用廁所和廚房。房間灰暗又擁擠,家具陳舊又破敗。
  • 「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女兒和兒媳的差別」,老人的話太心酸
    在這之前,她兒子談過一個女朋友,劉嬸嫌女孩家離得遠,跟他們不是一個地方的人,以後交流起來麻煩。又嫌棄人家是獨生女,在家肯定嬌慣,嫁過來不得指著她一個老太太伺候。反正劉嬸這人心思太活絡了,想得多,比較自私一點。女孩去他們家拜訪了一次,她就再不許兒子帶她回家,後來小情侶就不了了之了。
  • 既然養兒防不了老!此生,請你務必善待自己
    外婆今年89歲,原本身體硬朗,自己種菜,做飯。一直把自己照顧的很好。外公是前年去世的。去世前也是生了好幾年的病,肝腹水,身體浮腫。腿腳腫的穿不了鞋,走不了路;眼睛腫成一條縫看不清人……。80多歲的外婆,一個人彎腰駝背的照顧外公兩年多。外公一發病,經常深更半夜就得立馬送醫院,可身旁連個能使喚得人都沒有。多次麻煩鄰居幫忙,外婆也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 日漸老去的一代不敢病不敢老|年邁多病的父母正等著他們養老
    ,不敢病更不敢老70多歲的兒子,照顧90多的父親,這樣的場面想一想都讓人心裡不好受。可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94歲的林大爺,看上去身體還很硬朗。老人有三個兒子,二個女兒。大兒子已經70多歲了,微微隆起的後背,看上去遠沒有老人身體好。老二在外地生活,老三還沒有退休。照顧老父親的重任就落在了老大身上。好在兩個姐姐經常回家,幫老人洗洗涮涮,可以替大哥分擔一些。
  • 心梗兒子遇上82歲痴呆爸爸,掙錢顧家兩不誤:活著就是貢獻
    至少我是這樣,30歲脫離了剩女大軍,卻得到了父親癌變的消息。父親生病後,有意無意總提起「密碼是多少」、「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我會排斥地捂上耳朵:「不想聽」。我沒有經歷過這種關係的離別,總覺得現實會和電視劇裡說的那樣:「一切都會好的。」看到我的舉動,父親默默地會把囑託都寫在紙上。
  • 75歲車禍後只想讓兒子照顧,兒子和保姆輪流伺候老人算孝順嗎?
    姑姑75歲,前幾天出了車禍,表哥獨自照顧她覺得非常吃力,想僱個保姆。姑姑卻激烈反對,覺得這是不孝! 表哥想不通:兒子和保姆輪流伺候老人算孝順嗎? 這當然算孝順!更何況兒子和保姆輪流照顧老人,豐富了老人的生活也擔負起了經濟責任,同時兼顧了母親的情緒感受,怎麼能說是不孝順呢? 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時候求助保姆,比放任不管孝順得多。
  • 73歲獨居老人,去世3天屍臭無人知,養兒真的能防老?
    其實也不過如此,人老了依舊在孤巢。辛苦了一輩子,只落得個孤苦伶仃,到最後屍體發臭多日無人知。大爺中年喪妻,為了兒子操勞了一輩子,70幾歲的老人還種了很多田地。每年不定時給城裡的兒子送菜、送肉、送錢。老人在家種水果、賣菜一年有幾萬塊的收入,以前存錢給兒子買房子,後來兒子成家後又存錢給兒子買車子,從來不捨得為自己花錢,一件上衣都是穿成破破爛爛還捨不得丟。常年一個人在家裡吃著鹹菜拌飯,長此以往身體也大不如從前。
  • 獨居老人住兒子家,兒媳們怎麼想?網友:我在洗澡,不敲門就進…
    生活中,父母年紀大後,都會牽涉一個贍養問題,如果父母都健在,那還好,老兩口能相依為命,但現實中,老人喪偶獨居的真的很多,那麼兒子們總會想著把老人接到自己身邊,很多家庭因為這些問題矛盾重重,那麼咱們就看下,這些兒媳們的想法。
  • 82歲老人工資6500元,3孩子「輪流養老」,老太太一番話讓人深思
    李奶奶 82歲對於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孝心得憑自己良心,不要相互計較。我之所以提出輪流照顧,就是想減輕大兒子的負擔,這麼些年他對我已算盡心盡力,和他生活幾十年,我很快樂,心裡踏實。但是我突然明白,這樣對他不公平,我有三個孩子不是他一個人的娘。長期照顧一個老人,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小兒子自從結婚單過之後,就舒舒服服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對我鮮少過問,也就逢年過節來看我。
  • 78歲老人去世多日才被發現:不要讓老人獨居,不要讓父母寒心
    特別是獨居老人,孤零零的一個人,住在太大的房子裡,滿眼都是荒寂。獨居老人最怕的是孤獨,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居民馬上報警,警察檢查了樓上住戶之後,發現樓上的獨居老人已經去世多日,房間裡都是血水和腐臭味道。事發後,老人的兩個兒子回來了,本以為兩個兒子在外地沒法照顧老人,誰能想到,老人含辛茹苦養大的兩個兒子竟然都在上海住,同城居住,卻把老人一個人放在家裡,不聞不問,也不去看望,甚至多日來連一個電話都沒有。要這樣的兒子,何用?令人唏噓!
  • 82歲失能老人臥床十年,孩子們搶著養,為什麼?聽老人說的大實話
    如何能有一個相對安樂的晚年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考慮的。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生的孩子再多,對孩子的愛再無私,也無法保證晚年一定幸福,孩子一定孝順。尤其對於長期失能老人來說,晚年更能保證幸福。畢竟長期照顧失能老人對孩子來說無論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一種長久的折磨。鄰居李爺爺今年82歲了,已經癱在床整整十年。三個兒子媳婦都非常孝順。
  • 「病中女兒好,死後兒子孝」:喜歡兒子還是女兒?三位老人說實話
    生活中,常聽說這樣的話語:「病中女兒好,死後兒子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老人在病中的時候,女兒比較貼心,關心關愛得比較細緻,也就是無微不至關心關愛病中的父母。之所以說,老人病中的時候,覺得女兒比兒子好。這雖不是絕對的,但如此現象較為普遍,乃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