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瑟。
關於老人的養老是個既沉重又無法迴避的話題。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案例,頗為感觸:
一位女士的母親患了腦梗偏癱,她有一個弟弟,卻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邊伺候照顧,只能女士全部擔著。
女士說:太勞神累心了,媽媽手不能動,每次吃飯都需要她喂。每次等媽媽吃飽後,她才能開始吃飯。但是,每次她剛坐下一會兒,媽媽就開始使喚她了,不是要撒尿,就是要大號。
好多次,她十分緊張的拿起盆快速墊到媽媽屁股下面,許久之後拿起卻什麼都沒有。一次兩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開始覺得都可以理解,一個月後的一次,她終於爆發了,大聲的訓斥了媽媽,訓斥完後,她就開始嚎啕大哭,又覺得對不起媽媽。
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對媽媽發脾氣,事後不停地落淚自責。這種矛盾反覆的情緒成了她照料母親中的常態。
誰都有老去的一天,「陪父母變老」是一句美好的願望,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真實照顧老人的過程是一場身心煎熬的較量。
照顧老人不止是考驗幾個家庭的經濟能力,還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和無止境的耐心。而在照顧老人,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常常會拖垮兒女的心理防線。
如何把老人照顧好,找到雙方最和諧的相處模式呢?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推薦給大家,它堪稱是在現實生活中照顧老人最實用的指南。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的最新作品,在1989年,他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他的作品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作者82歲的父親得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痴呆症。而作為兒子的岸見一郎,一直忙於工作、家庭,和獨居的父親鮮有聯繫。直到父親確診了得病,岸見一郎不得不去照顧父親,這對父子關係從此不同了。
在剛開始照顧年邁的父親時,作者經常因為生活的壓力,和父親的奇怪言行弄得很焦慮、煩躁,甚至對父親發脾氣。但是既然不能迴避,他便選擇勇敢的應對,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和智慧,變得和樂自在。
本書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原理,探討如何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如何守護父母,構建良好關係。
在書中,作者寫道,父親總是做危險的事情,作者苦口婆心勸說,父親仍屢叫不止。於是他總忍不住大聲呵斥父親,作者想讓父親順從他的想法,但是父親並不會因為他的發火而退縮,就像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貌似立馬奏效,但孩子會不斷尋找反抗的機會。
父母看起來順從,其實一直在伺機反擊。雙方就會陷入權利的爭奪戰之中。
作者認為,為了避免發生危險意外。子女對父母必須要大聲制止,但不可以帶有發怒的情緒,因為怒氣的制止體現的不是堅決的態度,而是威迫的態度。用粗暴口吻制止他們的行為,不只沒有效果,還很傷害親子關係。
所以,如果父母的某些行為反反覆覆出現,說明子女應該換種方式告訴父母該怎麼做。無論發生什麼,我們照顧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執著於動怒責備父母,營造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
活蹦亂跳的孩子總是讓父母很頭疼,但是孩子一旦生個病,哪怕是發燒的可憐樣子,都會讓父母心疼不已。那個時候,父母總會祈求:不管怎麼樣,趕緊好起來就好。
對待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對待老去的生病的父母,要換一種心態去接納他們,學著用「父母在就很好」的眼光看待他們,當我們擺正自己的心理預期時,就不容易為他們做了一些糊塗事而發愁,也不會因為他們昨天會做的事今天突然不會了,而失落或者嫌棄他們。
因為人終有一天會老去,也終有一天會離開。只要老人仍然能夠安好的活著,這便是最大的恩賜。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老去並非就沒有價值,他們活著本身就是在做貢獻。用這種想法作為初衷,那麼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會更容易去接納他們,也是讓照顧者心態放平和的方法。
上面分享的內容是對本書內容的2點提取。如果你家裡也有老人需要照顧,如果你也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感到焦頭爛額、身心疲憊。相信你看完《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後,你會對照顧老人有一層新的認知。換一種心態照顧父母,我們的內心會更輕鬆,重建彼此和諧、信賴的親子關係。
原價59.8元的書,現在只需要29.9元。不過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習守護老去的父母,重新構建良性親子關係,讓自己照顧父母,不留遺憾。真的很划算了,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最遺憾的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子女,千萬別在父母尚在時,只會對他們嫌棄發怒。再等到父母離開後,懊惱不已。
學著去守護老人,是我們為人子女一輩子的修行,共勉。
我是文瑟,一個理性又不失溫暖的90後,關注我,和我一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