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越來越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種共性——行動力都非常彪悍,而普通人的心態就截然相反:我不是不願意行動,我只是覺得沒有準備好,等我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去做。
經常抱有這種心態的人,要麼最終與機會擦身而過,要麼就一直在「準備」的路上,但人生中大部分機會錯過的就錯過了,不會再有第二次。
一直等待完美的亮相,是永遠沒有開始那一天的,這樣的人如果想換份工作,或者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內心戲是這樣的:
我得先學習知識,考個證,考證呢我得先有充分的時間來學習,有充分的時間得讓我先忙完手頭的工作……
結果一直在忙手頭的工作,過了一個月、一年、十年,還在準備的路上,別說功成名就了,就連開始都遙遙無期。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規劃就是在這樣的等待中消磨了熱情,最後成為了一句遺憾:想當年,我要是……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
從短期來看,人們更容易為「做錯」的事情感到難過後悔,但時間一長,「沒做」的後悔程度會遠遠超過「做錯」。
「做錯」的後悔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但「沒做」的後悔可能長達幾十年,最後成為人生中難以抹平的記憶之殤。
為什麼呢?
很好理解:一件事情做完了,那麼它對自己的影響就結束了,哪怕結果不盡人意,你還可以不斷修正它、優化它;但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做,並且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人們就會產生「不確定的損失厭惡」。
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損失了,但卻不確定到底損失了什麼,損失了多少,於是我們開始不斷給這種損失增加權重,不斷分析各種可能的結局,最後都安在這件事頭上。
這種思維的「反芻」是最痛苦的。
如果你糾結一件事是「做」還是「不做」時,在考慮清楚兩者帶來的結果都能承受的前提下,那麼優先選擇去「做」,這或許會是正確的選擇。
因為從長期來看,這可能對自己更加有利。
那麼既然要去做,如何讓自己的行動力更強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那些非要「準備好了再去行動」的人,往往存在這樣一種觀點:
◆如果這件事沒做好,大家會認為我「能力不夠」 ◆我不能忍受自己「能力不夠」 ◆所以我一定要萬事俱備才能行動,確保自己和他人都能滿意。
就是這樣的想法阻礙了我們的行動,為了迴避可能出現的責怪,乾脆拒絕做事,眼看著機會從手邊溜走。
這種認知的誤區出在哪裡呢?
①結果不滿意,一定代表「能力不夠」嗎? ②別人覺得我「能力不夠」,就代表我真的能力不夠嗎? ③我一定要「能力非常出眾」才可以嗎? ④把一切都準備好,最後就能得到滿意結果嗎?
針對這4個問題,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01
結果不滿意
一定代表「能力不夠」嗎?
這實際上是被「結果導向」思維所迷惑了。
結果導向,是一把效率的雙刃劍。
在職場中強調結果導向是沒有問題的,只要確保結果令對方滿意,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做事習慣和行為模式去完成,強硬的結果導向規則,反而有其自主性和彈性空間。
但相反,過度強調結果導向會陷入「KPI陷阱」裡。
什麼是KPI陷阱?簡單說就是用數字定義結果,用結果評判一切。
但這是一個缺陷明顯的「簡單思維」,只有因果,沒有對錯。
可生活是「複雜思維」,是一個勾掛連環的系統,它不只關注結果,更關注你如何把控這個系統,如何一點點優化它的算法,如何修復bug,最終更加靈活清爽地朝你夢想的方向行駛。
所以,真正的結果導向,不光是盯著結果,更要專注在路上,專注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發生了什麼改變。
所以,把「結果」和「能力」的因果鏈拆開,更多關注自己在過程中的成長。
真正的能力者,並非每次都能做到最好,而是經常用勇氣和探索去嘗試新事物,即使結果不盡人意,但只要保持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長進步,並允許錯誤的存在,讓自己把「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和以前的自己比,而不是和外界相比,你所承受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02
別人覺得我「能力不夠」
就代表我真的能力不夠嗎?
強烈的高自尊水平往往通向自卑。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陷入對於自我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懷疑,總是需要他人確認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優秀的。
適度的自尊水平是理性的: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清楚自己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基於這樣清晰的認知,我對自己的「能力等級」會有一個理性、客觀的了解。
但如果從小就在一個高壓強勢的家庭長大,不允許犯錯,不斷追求更好,就會形成一個脆弱的自尊狀態。
適度自尊的人,被人誇獎是甜點;自尊脆弱的人,被人誇獎是主食。
強烈的高自尊水平的人,會過分關注外界,關注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如果發現達不到要求,還會挫傷自尊,最後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失望。
這就是將評判標準「外化」,認為:
我自己覺得自己能力強還不夠,我得需要別人肯定我才可以。
這就導致了長期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認為別人很在意自己,對自己期望值很高,一旦沒達到預期,就會損害自認為的「社交形象」,從而挫傷自己的存在感。
但這是「自我中心化效應」在誘拐我們。
什麼是「自我中心化效應」呢?
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每天產生的思維想法和情感訴求,我們自己都一清二楚,並且我們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然後通過它們來認知和判斷外面的世界。
所以久而久之,我們很容易認為:別人和「我」一樣,能感知我的一切想法,產生和我一樣的觀點,像我關注自己一樣關注我。
但這怎麼可能呢?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關注是100%,那別人對你的關注只有5%,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表現是50%的話,你自我感知是「負50分」,那在別人的感知裡,可能只有「負2.5分」而已。
你自己龐雜的內心戲,在別人的感知世界裡,可能只是一道微弱的波瀾,甚至他對你的認知和評判,都不會產生任何波動。
所以,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從別人的目光中釋放出來,更多去關注「我的需求是什麼」「我的觀點是怎麼樣」,而不是「別人怎麼想」「別人需要什麼」。
在自我實現和他人期望之間,把持一個平衡,而不是過度傾向哪一方,這樣才能心態更健康持久地走下去。
03
我一定要「能力非常出眾」
才可以嗎?
這是完美主義者的通病。
完美主義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喜歡把標準定的特別高,並且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向該領域的頂級高手看齊,把他們視做自己的標杆,並努力超越。
雖然完美主義可以提供強大的動力,但也會帶來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忽略了兩件事情:
①你對比的標準,往往並非來自一個個體,而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個個體
比如說,你的身邊朋友有人年薪 100萬,有人生活安逸自由,有人婚姻幸福、家庭和睦……你對比自己,覺得好像一無是處。
但問題是,這些來自同一個人嗎?
不是的,他們是不同的人。
年薪百萬的人可能家庭一塌糊塗,生活安逸自由的人也許收入緊張,婚姻幸福的人或許工作處處碰壁……
②你設定的標準,往往是高於平均值的
因為只有高於平均值的標準,才容易被完美主義的人看到。
不論媒體還是個人,大家更喜歡關注那最頂尖1%,忽略其他的99%,久而久之,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覺得一定要向這1%的人看齊,我們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跟上時代的。
但事實上,人的能力和表現是呈正態分布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成為1%,那這1%也就不稀奇了。
我們生活的環境很容易把我們的閾值不斷拉高,它會一遍又一遍地向你灌輸:「做得好」是不夠的,你必須「做到最好」。
但任何事物並非只有100分和0分,在他們之間還可以有60分、70分、80分,我們完全沒必要一定做到「最好」,相反,我們更應該追求和以前的自己相比「更好一點」。
04
把一切都準備好
最後就能得到滿意結果嗎?
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準備好」這回事。
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你今天的「準備好」,明天再看可能就是「不夠好」。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準備好」,那可能永遠無法開始行動。
既然總是感覺「不夠好」,那為何不從現在開始就立刻行動呢?
同樣,你去做一件事情,也許暫時無法做到最好,但你能留出提升、改進的空間,後面慢慢去完善它,優化它,也是可行的,這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我們的大腦本來就不是必須在「最好的狀態」去行動的,相反,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是對它進行的訓練,幫助它不斷變得「更好」。
把當下的問題作為訓練材料,不斷強化和訓練它,使它可以解決未來更多更不穩定的問題,這才是我們和大腦之間的「互訓關係」。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最好」而不去行動,那就浪費了讓大腦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們的一生中,解決哪一個問題、做成哪一件事情,其實都不是我們追求的首要目的,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得到成長。
所以,我對於完美主義的改進建議是:
①留出改進、提升、完善的空間,讓自己可以不斷迭代優化它。 ②整體滿足及格線,不出錯,達到最基本的要求。 ③在平均期望值的基礎上,再爭取做出一個亮點,而不是徹底追求完美。
用這樣的心態去行動,你的壓力會減少很多,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05
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缺少「頭腦一熱」的能力,想得太多反而越傾向於「不敢行動」「怕犯錯」的阻礙當中,深思熟慮當然是好的,但同時也會給我們留下遺憾。
所以,不如把注意力從「要不要做」「會不會出錯」「結果好不好」,轉化到「怎麼做」上面。
這是一個更有意義,更具建設性的思路。
與其停留在對結果的擔憂、焦慮和恐懼中,不如想想「怎麼做」,然後立刻開始行動,躬身入局,在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哪怕最終結果沒有達到預期,那你也從中獲得了成長。
所以,希望你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去做一件「一直想做但猶豫不決」的事情,開啟一段新的徵程,收穫一個更充實、更豐富的未來。
我是未歷安,我們下一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