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和尚決定下海

2020-11-10 不可思議編輯部



出家

上世紀末,我高考失敗,離本科線九十分。


落榜後,心裡本就十分難過,父母又對我百般苛責,認為我白扔了學費,那本該是家裡用來維持生計的錢。那些天,我感覺天地昏暗,想一死了之。


家裡唯一對我好的人是奶奶,但她在家裡不敢摻和任何意見,只能趁父母不在家時來安慰我。我不吃飯的時候,她會給我做些好吃的蘿蔔素餃,哄我吃飯。


後來,父母想讓我上個職專,將來當個工人,褪去這身農民皮。但是彼時,我已沒有一絲讀書的欲望,每天想的,不是自殺,就是逃離。


一天夜裡,滴滴答答雨水聲令人煩擾,我聽著奶奶的誦經聲入睡,恍惚中看見一道金光射進屋門。一位菩薩,身穿白衣,腳踩蓮花,站在我面前。我在電視上見過,這是南海觀世音菩薩,頓覺眼前一片光明,身心清爽。


但那段時間,家裡禍事不斷。父親對我渾渾噩噩的狀態很是不滿,成天罵我沒有出息,後來又遷怒於奶奶,說她家裡的事兒幫不上什麼忙,還整天鬼念經,吵得他心煩意亂。


終於有一天,奶奶離家出走,三天後在玉米地裡找到,她喝農藥自殺了。

< 作者供圖:曾經發現奶奶屍體的玉米地,現已撂荒 >


奶奶死後,家庭矛盾更加激烈。我心理已崩潰,決定出家,雲遊四方。


辦完葬禮,我騙父母說想復讀,跟父親要了五百塊錢。


臨走前那天早上,天降大雨。我脫去衣裳,露出滿是精肉的脊背,站在雨中對父親說:爸,我給你打套拳吧。


我上學時偷偷練拳,沒有師父教,自己便在電視或者書上學,自創了一套乾坤十字拳,當時在學校打過無數次架,從來沒有輸過,還保護過被校外小混混霸凌過的女同桌盧娟。


一套拳打下來七分鐘,行雲流水,收工後我還加演了劈叉、翻跟頭、倒立等表演性質的動作。父親錯愕,不知道我想幹什麼。


我順勢跪下來,在雨中給父親磕了三個響頭,提起衣裳轉身出了門,沒有帶任何行李。


我想,這可能會是我與父親最後一次見面,走出門後,我又轉身看了他一眼。他面無表情地看著我,一定對我失望透頂。

< 作者供圖:主人公舊宅,現已改造 >


斷舍離


臨行前,我想找幾個要好的同學道別,但思來想去,並沒有幾個好朋友。我在學校門口轉悠了一圈,遇到了我的同桌盧娟,她已經來復讀了。


我謊稱要出門打工,去大城市,可能不會再回故鄉了。盧娟聽後哭了,將我帶到她的宿舍,主動為我做了一碗麵吃,還幫我購置了一些隨身衣物及日常用品。她表現出女性的細心和溫柔,讓我感動不已。


多年後我但動凡心,腦海裡顯現的畫面,都是盧娟為我打點行裝的動作與表情。


臨走前,她與我握手道別。但當時我想,愛情從此與我無緣,當斷則斷。


我像古人一般背了個包袱,找鐵器店買了一把鋒利的短刀藏在腰間防身,在竹器店買了一頂鬥笠,再將褲腿紮起來,一副苦行僧的打扮,順著310國道一路南下。


一種壓抑了十幾年的陰雲忽然散去。當時物價便宜,我攜五百元「巨款」從甘肅一直走到陝西境內,竟也衣食無憂。


當時是夏天,累了隨便找個陰涼的地方休息,困了便找個車站睡覺。那時候,將車站當作「賓館」的旅人特別多,隨便鋪開一張報紙或紙板便可當床睡覺。在車站住宿的都是窮人,誰也不會看不起誰。但長期睡水泥地寒氣滲入骨頭,至今我後背常會莫名發癢。


在一個叫渭濱的地方,我呆了幾天,每天無所事事混跡於城裡各個街道。當時我已適應了流浪生活,甚至和幾個「旅客」成了朋友,一起排隊蹭車站的開水煮方便麵,集體提著磚頭到水坑般的露天廁所裡蹲坑。


直到一天晚上,我半夜醒來,看到五十多歲的老海在用錫箔紙吸白粉。他看我醒來,問我要不要來一口。我沒理他,轉身睡去。不一會兒,我身上感覺異樣,發現他在翻我蓋在身上的衣服。


我知道他偷走了我身上所有的錢,但沒有吭聲,想著反正我要出家了,錢財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不如施捨予他,算是修點福報,便假意睡著,天亮後離開了那個地方。


進入秦嶺山區後,我才真正感受到苦行的艱難。山裡人煙稀少,除了一些當地的村民,都是匆匆過路的汽車。我不光要時常挨餓,山裡還沒有「賓館」(車站),睡覺都成了問題,還要防備野獸出沒。聽當地人說秦嶺山裡有狼、有熊,還有老虎。


山裡的天氣陰晴不定,動輒大雨傾盆,我擔心遇上山洪或泥石流。每當天快黑時,都會找一些村民家借宿。有些村民人很好,看我可憐,會給我一些麵餅和水,偶爾也會讓我留宿,但更多的人家只給飯食,拒絕留宿。


人總能絕處逢生。我忽然想到,古代學子進京趕考,大多是住在寺廟裡。寺廟是人類的精神寄託,有人的地方一定會有寺廟。


我邊走邊留意,果然,凡是有村落的地方都有寺廟。村裡的廟都不大,神像落滿灰塵。我不再找村民借宿,路途中只找廟宇棲身。幸運點,還有祭品可以果腹,大多是一些點心和水果。


山裡夜晚靜得可怕,沒有人聲,只有我和神像。恐懼至極,我只好學著奶奶的樣子,盤腿而坐,閉上眼睛,試圖與神對話,內心竟能平靜下來。


某天夜裡,我竟又夢到了觀世音菩薩,菩薩和藹可親,微笑著對我說:「你的病就要好了,以後你要念佛。」菩薩輕輕拂動袖子,消失了。


從那一刻起,我堅定了皈依佛門的想法。但三天後,我差點犯了殺戒。


一天,我沿著山裡的公路蹣跚而行,發現與我同行的人多了起來。可以看出這些人是同伴,但他們分開來,有兩個快步走在我前面,一個緩步跟在我身後,另一個走在我左側,將我包圍起來。


我轉身看他,滿臉橫肉,黑色背心露出粗壯的胳膊。他們向我索要錢財,我坦誠相告:沒錢。


前面走的一人立刻轉過身,一腳朝我肚子踢來,我向右轉身讓他撲了個空,但後面一人一拳打到我的脖頸處。


我舉手作出投降狀,但他們並不理睬,圍起來對我拳打腳踢。


他們下手很重,我有了瀕死感。當時想,錢財可以捨棄,命舍了就沒了。我趁他們停頓的空擋,從衣服裡摸出短刀,翻過身來,見腿便刺。


刀很鋒利,被砍到的三人立刻倒地,沒砍到的一人轉身便跑,我幾步追上,衝他後背劃了好幾刀。我看到他淡藍色襯衣血如泉湧,那人立刻倒地求饒。


當時心魔迷惑了我,殺心頓起,準備將短刀捅進他的胸膛。就在那時,我腦海裡又浮現出菩薩的模樣,想起自己將要皈依佛門,不可大開殺戒,只好放下屠刀,念了句阿彌陀佛,轉身便跑。一口氣順著大路跑出二裡地,恰好遇到過路的班車,離開了陝甘邊界。


皈依

到了西安,我在理髮店剃了頭,穿上了在寶雞法門寺雲遊時討要到的一件舊僧衣,把自己扮作僧人,一路向南。經過40多天輾轉,靠化緣和乞討,甚至撿剩菜、剩飯為生,雲遊了很多城市,最後到達湖南省的一個縣。


經當地一位信徒引薦,我在一個香火併不旺盛,只有四名僧侶的來恩寺成功皈依。


正式剃度那天,住持老師父說:能在此皈依是我的佛緣,從此以後,我會有眾多善神守護,要我守好清規戒律,認真學習佛法,向世人弘揚善學,自然會成就佛果。


師父年歲大了,平日裡我認真照顧他起居,做好寺廟裡的雜務。因我高中畢業,算是有文化的人,師父讓我打理寺裡的財務收支。


平日裡,師父們教我佛學知識,誦習佛教經典。因為年輕,剛出校門不久,我學習能力很強,深得師父們喜歡。不出一年,我已熟練背誦《大悲咒》、《心經》、《金剛經》等。


寺裡沒有藏經閣,但有很多居士布施的油印佛經,我每天認真誦讀,並結合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向師父們匯報一些感悟,令師父們刮目相看。


住持圓寂後,寺裡陸續來了一些雲遊僧人掛單,這些人看到來恩寺人少,竟賴著不走了。都是出家人,師父們也不好強趕,每日齋飯供應。

< 作者供圖:掛單僧人 >



掛單僧人中有一個自稱去過泰國、印度、緬甸的師父,居高自傲,加之後來者都擁護他,開始以住持自居,並處處排擠我和其他三位師父。


我很是苦惱,自己雖年輕但不善於爭強好勝,三位師父又都年邁體弱,寺廟很快大權旁落,由雲遊僧人管理經營。


師父圓寂後的那幾年,寺廟裡風氣很不好。掛單僧人看到寺裡信徒眾多,便藉機斂財,有的兼職算命,看到有抽籤問事的香客便故意扭曲解讀,騙取布施。


有個僧人整日出去化緣,說是要給菩薩塑金身,卻將眾生布施據為己有,去過泰國的僧人竟還強買強賣印有佛像的變色卡片,甚至有位僧人還偷偷吃肉喝酒。


那幾年,不管是坊間還是網絡,都流傳著假僧人的「緋聞」。有位師父說,也許是魔混入了世間......


2009年3月15日(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寺裡舉辦了祈福法會。那天,我遇到了肖衛東居士,我們成了朋友。


肖衛東是個商人,他的公司主要做仿古工程建設、園林綠化以及古建築修繕等業務,經營遍布全國各地。因為時常與寺院打交道,他便也信了佛,在家修行。

< 作者供圖:肖衛東居士 >


熟識後,肖衛東常邀我去他的公司講法,每次去他都會盛情款待。因被排擠,我常常苦悶,自嘲修行不夠。


肖衛東的處境,並不比我好多少。


經營仿古建築,除了政府投資興建的旅遊景點,便是與寺廟、道觀打交道,而寺廟、道觀資金除了靠宗教局和宗教協會不多的項目支持外,大多數時候靠善男信女布施,常常會出現資金不足。寺廟管理者罔顧各種問題,常以佛祖名義大興土木,導致他的公司很多尾款難以收回,存在隱藏的債務危機。


我當時雖年紀不大,但已是出家近十年的「老師父」了,平時又勤於治學、善於思考,能幫助肖衛東分析解決一些問題,令肖衛東刮目相看。


那段時間,肖衛東常帶我去參加一些在商居士的聚會,大家討論佛法,也討論商道,認識了當地許多社會賢達,讓我暫時忘卻了寺裡的煩惱,日子過得很充實。


一天,肖衛東對我說:不如你跟我一起下海吧。


我錯愕,一個出家人,下什麼海。我告訴他,決意出家那天,便將一切欲望放下了,不想再踏入塵世半步。


肖衛東向我講述他構思許久的「寺廟連鎖計劃」,他想整合自己的資源,在全國各地選址投資建設寺廟,借鑑一些商界大品牌的營銷策劃,打造禮佛、旅遊、修行、慈善、普渡眾生一條龍,他為此還聘用了好幾個學營銷的大學生做起了方案。


他想和我一起在我的家鄉搞試點,如果能夠成功,他將以此種模式將寺廟開遍全國。


我當時非常生氣,他竟將商業經營和寺廟修行兩個完全不搭界的事物聯繫在一起,而且是以賺錢為目的,這是我這個潛心修行之人所不能接受的。


我嚴詞拒絕後拂袖離開,從此不願再去他公司。


故人

隔了半年,肖衛東邀請我到他的公司見個人,他讓我一定不要拒絕,那個人對我很重要。


來到肖衛東公司,門打開的一刻,我發現坐在他一旁的青年有點眼熟。青年轉過臉來,看到我,侷促地站了起來,叫了一聲哥。他是我的堂弟劉國喜,在長沙一個飯店務工,肖衛東託了好幾層關係才找到他。


這是我第一次與故人產生關聯,即便努力克制著情緒,雙腿仍舊顫抖不已。


從堂弟國喜的講述中,我得知了許多離家後的事情。


離家的幾年裡,父母曾委託我的親戚、朋友、同學四處尋人。他們在縣城裡的大街小巷貼滿了尋人啟事,父親還去過陝西、青海、四川等地找過,甚至還上過電視臺發尋人啟事。


我難以想像,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連縣城都沒有去過幾次,是什麼力量讓他走去這麼多的地方,還能上電視尋找他的兒子。


2007年9月,我的母親患癌去世,患的是胰腺癌,病時非常痛苦,但她又表現得極其平靜,疼痛襲來,最多眉頭皺一下,或嘴裡發出嘶的一聲,但每次想起我時,便痛哭難抑。


在母親的最後時刻,氣若遊絲時仍對想像中的我噓寒問暖,臨死前還久久不能閉眼,眼睛一直望向窗外,手指著遠方......


但當時的我,在各地講學布道,早就將父母忘得一乾二淨。


我為自己感到羞愧,發現淚水早就打溼了胸前的僧衣。我原以為在父母眼中,自己與螻蟻無異,讓他們厭惡……我太自私了,所做的這一切,與佛教教義中的利他主義完全相悖。


我萌生了回鄉的念頭,至少,應該回去看一看父親。


......


肖衛東幫我準備了禮品,裝了滿滿一後備箱。一路自駕,回甘肅老家。進村那一刻,我恍惚中感覺自己又入了俗世。

< 作者供圖:家鄉變化很大 >


很快到了家門口,我不敢去敲門,怕見了父親,不知道該說什麼。


肖衛東把車上帶的東西全部搬了下來,整齊地擺放在家門口,他說要去村裡考察考察,便走開了。我明白,他是想留給我們父子獨處的空間。


我在家門口逗留了近一個小時,也沒敢推開那扇柴門。過了一會兒,我聽見熟悉的咳嗽聲,抬頭一看,夕陽下,父親荷鋤而歸,身披彩霞。


拜了這麼久的佛,沒想到,父親便是一尊佛。


父親看到我時愣住了,眼前的我一身僧衣僧鞋,戴一副近視眼鏡,他一時沒有認出來。但看到門口放的東西,又抬頭看了看我,才恍然大悟。多年未見,父親明顯老了,身體也因勞苦而佝僂了。


愣了幾秒鐘,他推開了柴門,很小聲地說了句:進。我看見他的眼睛裡有了淚水。


進了院子,我發現家裡更加破敗。入了堂屋,因母親三周年祭,靈牌和遺像還供在桌上。我情緒瞬間崩潰,為母親焚香叩頭,嚎啕不已。


哥哥很快趕來,幾乎是撲進屋裡,對我拳打腳踢,他將母親得病的緣由怪罪於我,認為我的離家出走,使得母親思慮成災,憂鬱成疾,最終不治而亡。


我任憑哥哥打罵不敢出聲,很快,口鼻流血,渾身是傷。哥哥打累了,將這許多年的怨憤發洩完了,又與我抱頭痛哭。


父親坐在院子裡抽菸,看到我們兄弟兩人哭作一團,終於忍不住,過來將我們拉起來。我像個犯了錯的小學生,低頭不敢說話。


父親搬了個凳子,讓我坐在他的身邊。他現在變得很安靜,甚至都沒有真正看過我幾眼。我明白,在父親心中,我早已「不在了」,現在回來,是失而復得,他已經很滿足。


我們終於像普通的父子般相坐而談。父親告訴我,哥哥現在在縣一中當老師,前年在城裡買了房,今年又生了兒子,秋收以後,自己得去城裡幫忙帶孩子。大伯全家搬去了新疆,把耕地留了下來,家裡現在有二十幾畝地,他種不動了,也不種了,如果我回來,可以留給我種,如果不想種地,也可承包給別人,現在種果樹,收成還可以。


我聽得出來,父親嘮嘮叨叨說了許多,是希望我還俗。


哥哥倒很直截了當,說:「你現在哪兒都別去了,就在家待著。要麼在家種地,要麼去城裡打工,我認識幾個縣城裡的老闆,公司裡安排個人不成問題。明年把地租出去,給你城裡買個房,娶個媳婦。爸也就沒什麼可操心的了,該讓他享享清福了。」


......


肖衛東用了好幾天時間,將整個村子進行了勘查,告訴我:「你不要回去了,就留在這裡。我在這裡建個寺,你當住持。」


原來,村子附近沒有寺廟,村民拜個佛要走出幾裡地,去另一個村子。那裡也僅有一個小財神廟,供的是關二爺。


肖衛東興奮了好幾天,他看到村裡有個山溝幾乎撂荒,也沒有耕地,僅有幾畝緩坡種著瓜果。他覺得那裡是個風水寶地,四面有山巍立,清晨薄霧寥寥,溝中溪水潺潺,溪邊草木旺盛,若可以建一座寺廟,村民們也有個近處可以拜佛,也可以保護那些數百年的古樹。


肖衛東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說服了我:「普羅大眾的精神,得有地方寄託。」


我答應下來,既是出家人,走到哪裡,哪裡便是家,如果真的在村裡建個寺,對村裡人也是個好處,我還想把來恩寺的三位老師父也接來,照顧他們的生活。


父親告訴肖衛東,那個山溝確實是一塊寶地,以前有一座古寺,據老人們說,那是北魏時候建起來的,解放前那裡曾香火旺盛,附近幾個鄉的村民都來這裡拜佛,每年二月十二和七月十五有廟會,比過年都熱鬧。


但寺廟解放後破四舊給拆毀了,那塊地方當時也復墾了農田,分給了貧下中農。至今,那裡還時不時挖出一些石碑之類,若要重建寺廟,村民們肯定會同意。那幾家田地的佔有者如果不同意,可以用我家的近地來兌換。


我明白父親的用意,他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把我留在身邊,別說土地了,哪怕是用命去換,他都願意。


思慮再三,我在肖衛東的鼓動下,決定「下海」。

< 作者供圖:記錄古寺歷史的碑記 >


創業與人性


我和肖衛東回湖南打點行裝,帶著來恩寺的三位師父,返回我的老家。


父親告訴我,要想村民們允許重建寺廟,我一定不能出面。後來我才知道,我在村民中風評並不好,家在農村的人都應該深有感觸,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村裡,誰家有個什麼事兒,能演繹成各種各樣的故事。


父親告訴我村裡流傳的評價。我在高考落榜後沒有回家務農,村裡人都認為我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後來父母說了我幾句,還「跑了」十幾年,現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又假扮和尚來佔山溝建寺廟,是想騙大家的錢。


我內心十分崩潰,只好央求父親和幾位鄉賢伯伯多做宣傳。父親和幾位鄉賢帶著湖南來的三位師父挨家挨戶去宣傳,畢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並向村民保證建寺廟不找村民化緣,才徵得他們的同意,選出了代表籤字,又與村委會進行協商,向有關部門提交重建古寺的申請。


......


遞交申請時,負責接收的工作人員竟是我的高中同桌盧娟。冥冥中,緣散緣聚,沒想到再次相遇。


她看到我的僧人打扮時,驚得愣了許久才說:「同學們都以為你已經不在了。」說完,她淚如雨下。


我無地自容,便只好雙手合十,道出阿彌陀佛後,逃似的離開。她追了出來,我頭也沒敢回。


一切順利,申請很快就得到了批覆。


但那幾家有地的村民罔顧合同,忽然變卦,挾地自居、漫天要價,揚言若是不給足賠償,寺廟休想動工開建。


< 作者供圖:肖衛東與村民「談判」 >


當時工程已經立項,向政府部門報備了,和工程隊也籤完了合同,村民也是看到我們沒有了退路故意坐地起價。


在深圳談生意的肖衛東,不得不親自趕來。


與村民開展三輪的談判無果後,肖衛東暴跳如雷,他掐著其中一個年輕村民的衣領大罵:「你們有沒有契約精神,合同都已經籤了,怎麼能說不算就不算呢?逼急了起訴到法院,打官司。」


幾家村民幾乎是同一個理由,籤合同的是他們家的父母,兒子們都不知道,現在兒子們知道了,堅決不同意原先的兌換方案,他們不要兌換的土地,要真金白銀的錢。


那幾個村民說:「你們要起訴就去起訴老人吧,反正年紀大了,就是坐牢也不怕。我們只認錢。」


三位師父不得不搬出了菩薩,他們告訴村民,這裡原本就是菩薩的神殿,現在我們重新建寺,也是菩薩點撥才能想到,你們這樣不怕菩薩怪罪嗎......


村民仍舊堅持索要補償,甚至有位年輕人懟起了師父:菩薩在哪裡呢,你叫他,他能答應麼!


不得已,肖衛東又追加了三十萬投資,才得以開工建設。他感嘆,現在的人信仰缺失到這個地步,魔就入侵到人體內了,早就該建寺廟弘揚佛法以正心魔了。


也許是佛祖保佑,工程進展很順利,第一期便建起了一座大雄寶殿,和四座偏殿。名字沿用了北魏初建時的稱呼。

< 作者供圖:一期工程 >



寺廟由我和三位師父負責打理,我和肖衛東籤訂了合同,所有建設寺廟的費用算是貸款,將來每年香火錢的30%,返還他的公司,剩下70%支持寺廟發展。他將按這種模式啟動自己的寺廟「連鎖」計劃。


守業

也許是地處偏遠,寺廟建成一年後,一直「人跡罕至」,布施極少,寺中僧人的飯食都靠父親種植的糧油和蔬菜支撐,不得已還得出去化緣。


為「自救」,我便帶著三位師父繼續種植果園,待收成後換得油米、香火,供奉佛祖。


但出家人不開殺戒,果園只是鋤草、鬆土,從未噴灑農藥,果樹很快被害蟲侵蝕,成長的果子也不如人意,父親便帶著親戚朋友幫著我打理果園,果子成熟後又聯繫客商,才幫助寺裡渡過難關。


< 親戚們幫著我銷售果子 >


肖衛東為收不回投資而焦慮不已,打電話與我吵過幾次架,幾乎是恨鐵不成鋼。


他不得不帶著他的策劃團隊從湖南趕回,再次出山。


肖衛東的策劃團隊很厲害,幾天時間便製作出一套「寺廟推廣方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引流」。


他們先是利用本地有秦腔廟會的習俗,恢復了二月十二和七月十五兩場秦腔廟會,請了我的父親和幾位鄉賢擔任廟會會長,並花了幾萬塊錢投資改造了老舊的戲臺,請來了陝西境內有影響力的秦腔名角,為菩薩唱戲。


很快,戲報貼滿了縣城的熱鬧場所,同時也在網上流傳。當時有一部《楊門女將》的電影特別火,劇團也決定排演《楊門女將》的秦腔劇目,果然每天都有很多粉絲冒雨趕廟會,熙熙攘攘。


凡來看戲的,也都會到寺廟轉一轉,大多數人都會布施一些善財,凡是善財超過50塊錢的,肖衛東團隊都會送出一張印有寺廟LOGO的佛像卡片作為紀念,並叮囑香客此物開過光,必須妥善保存。


< 作者供圖:第一次請來某名劇團演唱《楊門女將》資料 >


秦腔廟會取得成功,肖衛東還動用了社會關係,請來全國各地的高僧開展佛學文化交流活動、觀音菩薩誕辰法會等。每次舉行大型廟會或者法會,他都會讓我和幾位師父去請縣裡各大寺廟的「神仙」來寺裡受香。


還要請車隊,載著菩薩們浩浩蕩蕩在縣城裡轉幾圈,引起轟動效應。還找了當地有名的廚師為菩薩們準備祭品,將各種蔬菜瓜果雕刻成龍鳳、花鳥蟲魚的形狀,吸引各地遊客前來參觀。


< 作者供圖:邀請各寺廟菩薩參加法會 >


高考前,肖衛東又策劃了參拜文殊菩薩法會,待考生進考場後,由考生的父親或母親跪在菩薩座下,為考生誦經祈福直到考試結束。這些策劃案很是奏效,寺院被跪香的考生家長圍得水洩不通,布施者接踵而至……


< 作者供圖:跪香的考生父母 >


為吸引更多的人來參拜,肖衛東還請來了關二爺化身伽藍菩薩。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貪財,貪財的人都會拜財神,關二爺在百姓心中是最負盛名的財神,可以吸引更多的布施。果然,迦藍菩薩香火最旺,功德箱裡布施最多。


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寺院香火很快旺盛起來。每年幾次廟會、法會布施,已經收回了一期投資。


寺廟自此也走上正軌,肖衛東和我都算創業成功。


我常向肖衛東抱怨,很多人來拜佛都是一種交換心理,常常聽到有人許願:菩薩,您保佑我成就XXX事,我願為寺廟布施多少錢。


我為此一直向香客解釋,佛教不倡導許願,許願只是為自己得利,而並不利於人們發起無我利他的慈悲之心,這是沒有意義的。


肖衛東常常以此笑話我:若不許願, 布施從何而來。


我回敬肖衛東:「你再這樣說,我可要破嗔戒了。」


尾聲


經過幾年的經營,寺廟又擴建數十座佛堂,將過去的荒溝改造成了古建築群,佔地二十餘畝。2018年又建起十餘米高的觀音神像,2019年又蓋起了千佛堂,竟成了當地的旅遊景點,遊人如織,很多人都說寺裡的佛很靈驗。


< 作者供圖:寺廟已成為旅遊景點 >


父親和哥哥早已搬回城裡去住,但又時常來勸我還俗。父親每次來寺裡,都會陪我吃口齋飯,然後拉拉家常,探聽探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只好為父親弘揚佛法,講述經典故事,父親竟聽得入迷,久久不願離開。


父親問我:「你也不小了,你打算什麼時候還俗?」


我只好對父親說:「這位施主,您很有佛緣,不如......」


哥哥、嫂子經常會帶著小侄子來看我,他們一家三口在我齋房裡極盡表現人倫之樂,試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快樂在俗世,幸福在人間」。


哥嫂甚至為我覓好一姑娘,想待我還俗之後便介紹我們認識,儘早娶妻生子,畢竟我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


我時常感念家人百般好意,但入佛門多年,早已心靜如水,實在不想踏入俗世半步。


……


一天,我在院中清掃,看見一個熟悉的背影牽著兩個孩童,在佛像前駐足。恍惚中,感到她步步生蓮,款款移步,來到院中。果然是故人盧娟,我低頭不敢對視。


盧娟婉轉一笑,讚嘆著寺廟的雄偉和建築的精妙,並預感將來這裡一定會成為縣裡最大的旅遊景點。


還笑稱若有一天她看破紅塵,還要來此處皈依,希望老同學能高抬貴手,多多照顧。


我心如壯鼓猛槌,但刻意表現的雲淡風輕,邀她齋房吃茶。那天,我們回憶了許多往事,舊日的老師和同學,學生時代的種種趣事和悲事,唏噓不已,不覺間都淚沾衣襟。


送走客人已是黃昏,門前古樹上,幾隻喜鵲吵得我心神不寧。我猛地敲響佛磬,嚯的一聲,它們飛走了……(文中人物為化名)


-END-

口述:緣宏

撰文 | 鄭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不可思議編輯部」(ID:bukesiyitv)。這裡講述的都是生活中你可能會遇到的故事。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值得講述的故事。每個深夜,當你從這些故事裡走出來的時候,肯定會少一些疲憊。

相關焦點

  • 一個女人與和尚的對話!!!看了會明白很多
    深夜,寺裡一女人一和尚,和尚坐女人站。女人:聖明的大師,我是一個已婚之人,我現在狂熱地愛上了另一個男人,我一天不見他都很難受!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和尚:你能確定你現在愛上的這個男人就是你生命裡唯一的最後一個男人嗎?女人:是的。我有很多年沒有動心了!遇上的這一刻,我不想錯過!
  • 掃樹葉的小和尚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裡的落葉。可是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正在他頭痛掃這一地落葉的時候。一個老和尚走過來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不用掃了。」
  • 管理學——和尚的故事
    管理學——計劃(兩個和尚)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裡,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因此就沒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
  • 下海的人妻,曾挽救過日本經濟
    按照日本人口統計,每218名女性中就有一位下海。曾有被採訪的下海女演員表示,下海的原因無非有兩種:錢和感情。她的私生活很奢侈,花了丈夫許多錢,所以每個月丈夫出差或者公務旅行的時候,她也會趁著這個時候「接私活」,當作對丈夫的補償。而她接私活只會考慮一個問題:是否能騙的過丈夫。
  • 轉載一個: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和尚的深夜對話,不知你能否懂
    深夜,寺裡一女人一和尚,和尚坐女人站。女人:聖明的大師,我是一個已婚之人,我現在狂熱地愛上了另一個男人,我一天不見他都很難受!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怎麼辦。和尚:你能確定你現在愛上的這個男人就是你生命裡唯一的最後一個男人嗎?女人:是的。我有很多年沒有動心了!遇上的這一刻,我不想錯過!和尚:你離婚,然後嫁他。
  • 七個和尚分粥的故事,如何分配均勻?不同方案結果迥然不同
    以前我們總是聽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你又是否聽說過和尚分粥的故事呢?七個和尚想將粥分配均勻,過程異常艱難,而結果卻給了我們意外的收穫。於是他們決定推選出一個公認為最公正的人出來分粥,可沒想到的是人確實選出來了,可大家在討好,賄賂這個人身上的時間比分粥還多。最後連粥也分不下去了。
  • 他是家財萬貫的富二代,剃頭當和尚被富婆追求,兩人後來如何?
    而說到這種拋棄凡塵俗世,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和尚。在寺廟裡面的和尚,他們斬斷了七情六慾,遠離紅塵俗世,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有很多人都想要去體驗一把當和尚的感覺,但是一個真正的和尚,佛法就是他們的心之所向,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去體會的。而在現如今的社會上,我們也看到過不少脫離凡塵俗世,選擇到寺廟中出家做和尚的。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
  • 一位日本和尚把佛經改編成了歌曲,莫名的好聽!
    說起日本的和尚,你想到了誰?是摸著光腦殼念叨「休息,休息一下」的童年回憶一休哥?還是<朝五晚九>中愛上石原裡美的帥氣和尚山下智久?而我們今天要走進的是佛系歌手藥師寺寬邦的音樂世界出生於日本愛媛縣的藥師寺寬邦是一位「佛二代」他的父親是寺廟的主持作為獨子的他從一出生就被決定了未來的路——繼承寺廟,成為新一任主持和很多偶像劇的富二代一樣,他一開始也不想繼承家業,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嗯,真香!
  • 「強推」男主是和尚的小說:那和尚,你睜開眼睛看看我呀?
    【強推】男主是和尚的小說:有一次忽然看到了一本男主為和尚的小說,一下子驚為天人,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就是《不負如來不負卿》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瘋狂迷上了這個梗,狂搜男主是和尚的小說,後來也確實看了很多好看的,像《我心》、《唐之夭夭》等,所以今天就來給大家也分享一下這類好看的小說,你們有什麼好看的男主是和尚的小說也可以推薦給我喲!
  • 俗話說:下海系紅繩,上岸斷青絲,是啥意思
    下海系紅繩「下海」一詞,本來是用來描述稀裡糊塗幹某種事的意思,如今多用於下海經商。但是在以前,下海指的是女子被賣到青 樓,也稱為下海。由於以前的女子地位低下,再加上重男輕女的思想,導致很多女子只能下海才有一口飯吃,要不然就會被餓死。但是下海之後的女子,依然期待著能遇到真愛,所以就在腰間系一根紅繩子,就是希望有一天能遇到自己心心相印的另一半,當然這根紅繩子也是她們的底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她們都不會把這根紅繩子取下來的,這也是她們唯一的尊嚴,至少身上還掛著一根紅繩子。
  • 賈島原本一個和尚,為了追求「詩與遠方」還俗,最後混得客死異鄉
    賈島的出身並不好,出身清貧,門第寒微,家裡往上數多少代都沒有當官的,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十歲那年,父母還雙亡了,他成了一個孤兒。 那怎麼辦?只好去寺廟出家當了和尚。號無本。無本者,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
  • 三全背後的「男人」,50歲下海創業,曾登頂「河南首富」
    在創業之前,陳澤民是一家三甲醫院的副院長,但是那時候的工資很低,一百多元一個月,陳澤民還有家裡人要養著,所以壓力一度特別大。但是已經在這家醫院裡幹了30多年了,再幹幾年就可以退休,頤養天年。但是生活的壓力促使他有了下海經商的念頭,而且在醫院的日子過的並不充實,時間都被浪費了。下海經商的念頭冒出來,家人極力反對,首先家裡沒有錢給他創業,其次都要退休的人了,哪裡還有精力折騰其他的。
  • 七歲兒童必讀感恩故事「小和尚和小狐狸」感恩一定要學會!
    希望看完這個故事您可以有所感悟,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您能點開每日精品分享,每天都有一個溫暖的兒童睡前故事哦。在深山中有一土廟,有一個老和尚領著小和尚在此修行。傳聞山下村莊有妖狐作祟,老和尚將缽盂傳於小和尚,並將收妖的法門傳於小和尚,命其下山除妖。小和尚初次自己出門,高興得在山間蹦蹦跳跳。
  • 知勝而戰,百戰不怠,上岸下海,決勝心態2020
    做生意叫「下海」,做官就是「上岸」了。80年代下海的很多人賺錢了,成為了一批有錢人的,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 很多父輩的期望就是成為爆發戶,做生意。原來長輩介紹相親的都是介紹這個娃是什麼單位的,工作穩定云云,後來如果被相親的這個孩子是百度、騰訊、阿里的員工,也是被追捧的對象。我想人們追求的是一種比較優勢。
  • 三個和尚告訴你
    那麼我們來聽聽三個和尚是怎麼看待婚姻的。01老和尚 60歲 出家25年婚姻是什麼?老和尚回答,佛曰:一切皆為虛幻,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02中年和尚 35歲 出家2年婚姻是什麼?和尚回答,佛曰:緣來天註定,緣去人自奪。
  • 比起女人,這位敢「下海站街」的男人,更讓我心疼
    就當他瀕臨崩潰時,他接到一個裝修房子的兼職。久旱逢甘霖,尤哈匆忙收拾東西,趕往客戶家。卻不想,到其家中後,客戶提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要求:「脫下衣服幫我梳頭,我給你300塊。」但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尤哈,為了賺錢養家決定把它當為主業,選擇隱瞞家人下海。甚至開始籌劃,怎麼樣賺更多的錢。
  • 日本萬象:從和尚、尼姑相親到挖紅薯相親
    10月,日本富士電視臺將播出月九(月九指在周一晚上九點播出的日本電視劇)新劇《朝5晚9》,石原裡美搭檔山下智久演繹英語教師與帥哥和尚的愛情故事。據日媒報導,時下,禮節頗多、喜歡早起、講究飲食的日本「和尚」是日本女性們近年來追捧的對象。
  • 廣州一女子把孩子送到寺廟當和尚
    在廣州有這樣一件事,很多人說起來心裡都很不舒服一廣州女子為了真愛嫁給了一個黑人,生了孩子後兩個人分手,於是女人把孩子送到寺廟當和尚.本身婚姻的離散與孩子無關,不管如何最後受傷的只有孩子,餘女士在廣州人士自己的老公,一個黑人男子,兩個人交往時候非常幸福甜蜜
  • 他是不丹的「活佛和尚」,跟香港女演員生下兒子,結果怎麼樣?
    導語:說起和尚,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西遊記》。《西遊記》當中就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和尚,妖怪都說吃了他的肉就可以長生不老,他就是唐僧。那麼說起和尚,人們應該還會想到和尚是沒有七情六慾的,需要戒色戒欲的。而且和尚大多都是吃素的不能夠吃肉。並且和尚都是已經出家了的人,不能夠在步入紅塵。
  • 豆瓣8.7《三個和尚》:最深刻的哲理,往往藏在簡單有趣的故事裡
    在我很小的時候,奶奶就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就把故事情節描述的非常完整,所以對於這個故事,我至今也是記憶猶新。《三個和尚》的故事深入人心,從一個和尚自己挑水吃,兩個和尚只能一起抬水,可是到了三個和尚的時候,就沒有水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