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需要樂觀的精神,不能一味地愁眉苦臉。就樂觀的情緒而言,唐代的李白和宋朝的蘇東坡都是樂天派的代表。這突出地體現在他們面對逆境的態度上。
李白在遭遇職業生涯規劃的重大打擊後,寫有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節選)
蘇軾在碰到仕途的坎坷崚嶒時,寫有詩章:「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節選)
當然,今天的人同樣也會有樂觀的態度。如慄良平(日)《一碗陽春麵》節選:「『我們就是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陽春麵的的顧客。那個時候,就是這一碗陽春麵的鼓勵,使我們三人同心合力,度過了艱難的歲月。這以後,我們搬到了母親的老家滋賀縣去了。我今年通過了醫生的國家考試,目前在京都的大學醫院裡當實習醫生。明年四月,我將到札幌的綜合醫院工作。還沒有開麵館的弟弟,現在在京都銀行裡工作。我和弟弟商談,計劃了這生平第一次的奢侈的行動。就這樣,今天我們母子三人,特意來拜訪,想麻煩你們燒三碗陽春麵。』……邊聽邊點頭的老闆夫婦,淚珠一串串地掉下來。「
文本形式雖然是不一樣的,但是所表達的思想卻有相似之處。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內在思維形式——樂觀精神。這個樂觀的精神就是我們分析得到的內在思維形式。那麼,比較一下李白和蘇軾的人生態度,誰更樂觀呢?
結合心理及社會學的分析,李白的樂觀是一種「天真」式的樂觀,因為客觀來說李白的才能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也不像他文章中所述的可以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為將為相,他都差著不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交織,太過痛苦,又乏實現之途,於是就往往寄情於酒及詩文。故王安石譏其詩文「十九言女人與酒爾」。
但唯其如此,李白詩中之情顯得特別清純與唯美。這正如王國維評李後主持時所說:「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詩中之情插上形象與想像的翅膀,飛入了千百萬讀者的心中。
蘇軾的樂觀是一種「理性」的樂觀。融儒釋道為一爐,蘇軾雖有文人式的情緒,如對於不該說的話「如青蠅在口,不吐不快」,但是對現實社會確實有著比李白更充分寬廣的洞察,少了不少天真式的想像,故曾被宋仁宗譽為宰相之才。所以蘇東坡的樂觀不像李白那樣主觀,而是更多的客觀看待,以理遣情。
比較李白,這少了幾分浪漫與天真。現實中可能是個好事,不過文學上卻因之少了那麼幾分激烈、執著、純情及飄逸,因為其因更多了一些現實的牽絆而不那麼透明震撼。
慄良平筆下樂觀的母子則是「現實」的樂觀。他們更多的是踏踏實實的做事與普普通通的親情。從個例上說更少傳奇性,從文採上看更少激情四溢。正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吧!
從「表象記憶(知識的描述記憶)——通過分析——內在思維理解(知識內在關係)」這個步驟來看,分析能力可以讓們通過一個例子中的具體表述,分析出這個例子所要表達的內在思維及情感。外在形式的展現,是為了強化內在思維形式——目的之表達和認知的情感,然後形成自己的思維和邏輯鏈,在遇到其他情況的時候, 能用這個思維和推導邏輯來解決問題。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個詩歌是為了表達遇到困境也依然樂觀的精神。換句話說,當你有悲傷的情緒,需要鼓勵自己的時候,你都可以用「也無風雨也無晴」來表現,也可以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來表現。通過個例的引導,理清文章的外在和內在形式後,通過分析,可以把例子中所記憶的內在思維通過重塑,構建到另外的語言形式中。
從《將進酒》中,得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豁達人生的感觸。然後,我們能夠明白,生命的短暫,時光的流逝,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鏡中月、水中花,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於是這種認知推導過程和邏輯鏈,作為一種思維固定下來。當我們遇到另外一首詩歌,立馬能調動我們的認知,從而能在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形成自己新的認知。
如[唐]無名氏《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從這首詩歌中,我們能夠通過以前的積累和思維推導,加上對《將進酒》的理解,知道這首詩歌有珍惜時光的含義,但是除此之外,這首詩歌還包含人生要努力的含義。記憶只能解決有限的問題,按照情景去理解,學會分析才能讓我們面對無限的問題,而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