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在書籍《共情的力量》中,作者亞瑟是這麼定義的共情的:
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也就是說,共情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理解。
共情需要切換到他人的視角,看到他人的內心世界,體驗他人內心的感受;
二是對他人作出回應。
這些回應能讓別人感受到——有人理解了他。
或許你曾有過這些經歷:
在心情低落時,他人的一句話,能讓你原本低落的心情突然變得明媚;
在自我懷疑時,一個不起眼的句子,會讓你瞬間釋懷。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01
共情話語比普通的安慰更有力
普通安慰:「你可以的」
阿朵式共情:「這是你的功課"
在第二次公演之前,袁詠琳因為不自信,多次想把隊長的位置,讓給阿朵。
一般情況下,人們能想到的回應就是「你可以的。」
這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說服對方。因為對方就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當擔隊長,才焦慮不安。
但阿朵對袁詠琳的回應是:「這是你的功課。」
這句話讓袁詠琳當場淚奔。
在這裡,阿朵做到的是:發現對方更深一層的情緒。
作為過來人,阿朵能理解袁詠琳的害怕 。
她知道袁詠琳並不是真的不想做隊長,而是太想做好隊長!因為壓力所以產生了恐懼。
阿朵並沒有放任袁詠琳想放棄的心態,也沒有忽略她的退縮。
而是告訴她,這本是你最初的選擇,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
不要去逃避,能要直面自己的責任,直面自己的選擇,然後再給予袁詠琳鼓勵。
有時候,可能對方也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更深一層的情緒。但共情力強的人,他們能捕捉到這一層情緒,使對方知道,有人能懂自己的感受。
普通安慰:「不要哭。」
阿朵式共情:「你要去享受這個舞臺。」
在二公宣布淘汰名單時,袁詠琳因為阿朵和鍾麗緹兩個隊友都被淘汰,崩潰大哭。
隊友都蹲下來安慰她。
雅雅鍾麗緹用很可愛的國語說著「沒事的,不要哭。」
但阿朵說的是:
「我真的很高興你留下來,你要去經歷,你要去感受,你一定要留下來。」
這裡阿朵做到的是,用一種不讓對方尷尬的方式回應他人。她真心地為袁詠琳能留下來感到高興,也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祝福。
對於自己的淘汰,她也告訴袁詠琳不要有心理負擔,珍惜這次機會,好好留下來,也不需要為她感到遺憾,因為這個舞臺她已經享受過了。
普通安慰:「你遲早會找到你的風格。」
阿朵式共情:「如果翻唱快樂,那就翻唱下去。」
今年3月,在綜藝《天賜的聲音》裡,阿朵的搭檔汪小敏因為只有翻唱作品,被評委質疑沒有個人風格。
汪小敏的粉絲也希望汪小敏能找到自己的風格。但在臺上說起這些評價時,汪小敏依然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開始落淚。
此時阿朵輕輕摟住對方,堅定地對所有人說:
「我們需要原唱唱得好的,也需要有和原唱不同的翻唱的聲音和風格。如果她在翻唱的時候是最快樂的,那就讓她翻唱下去。」
而此刻阿朵給到的,是尊重、允許與認可。
當別人變著花樣去說「你可以更好」時,實際上這是對當下的你的一種否定。
就像評委們想讓汪小敏變得「有風格」,這樣的鼓勵和希冀,其實是帶著壓迫的。
阿朵並不認為翻唱別人作品就等於沒有風格,阿朵認為在把那些經典歌曲重新演繹時,汪小敏就是在做她自己。
她尊重對方的狀態,允許選擇當一名翻唱歌手的權利,並且認可對方的成績。
共情有讓人釋懷的力量,這種力量比普通的安慰來得更加有力。
而當我們在被共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被他人理解了,同時卸下了很多負擔和壓力。
如果在一個團隊裡,有個富有共情力的人,我們就會從這個隊伍裡感受到被愛感,抱持感。
於是在《浪姐》裡,野性難馴的大姐寧靜,也這被這個充滿抱持感的隊伍折服。
要知道,之前在綜藝《花兒與少年》中,寧靜屢次傳出與其他嘉賓不合消息,在節目裡呈現出來的也是「脾氣大」,「不好惹」的形象。
但在蘭花草組裡,她坦言自己很開心,變得柔軟,更自信。甚至在節目中多次真情流露和掉眼淚。
這種「性情大變」的反差,也是因為這份關係裡,自己被關心、看見的渴望能在被照顧到。
02
「共情」並不意味著「順從」
也許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想有一個阿朵那樣的姐姐或前輩。
他們不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不會高高在上地告訴你怎麼應對,而是給你力量,讓你去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向。
在這個環境裡,你不會有被壓迫感,可以往想要的方向盡情生長。
阿朵對寧靜就做到了這一點。
在蘭花草的隊伍裡,寧靜一開始想選擇有rap的C唱段,但對rap部分有猶豫。
阿朵能照顧到寧靜的性格,細心跟她分析每個唱段的優劣,但仍然把決定權交到寧靜手裡,讓她自主決定。
這也是有共情力的一個表現: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不逼迫對方做改變。
因此也有人會誤以為,在共情時就必須去做一個安慰別人的角色,必須順從對方,不能拒絕對方,也不能向對方說「不」。
但其實,共情,不等於討好和迎合。
有共情力的人能夠體察到別人情緒的人,但在這之前她已經照顧到了自己的情緒。
在宿舍夜聊的時候,阿朵也直言,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她會開口說不。
最近,網友也扒出一篇阿朵2007年發布的博客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博客裡,阿朵怒懟那些不尊重女藝人的拍攝者,並且霸氣地放話:
「今後我在跳舞時誰要再故意在我腳下很低的位置拍照,我一定會一腳把相機踢飛。」
回到關係裡,共情也不代表不能持否定的意見或者不能拒絕對方。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和討好,就會顯得過分虛偽。
有共情力的人,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也相信對方能接得住不同的意見。
另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認為「共情」等於「同情」。
有些人容易混淆「共情」與「同情」這兩個概念,認為對他人有同情心就是的共情的表現,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前面說到共情是一種能力。
而同情更多是一種情緒,是看他人所處的狀況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
同情帶來的,可能只是居高臨下的施憫。
比如在路邊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者時,有的人會想到他無家可歸,很可憐,順手給他一些零錢。
但有的人會想到,如果降溫時,他應該會很冷,給了他一件舊棉襖。
如果說,後者能感受到流浪者的「冷」,那麼後者比前者就更具備共情心。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到:
共情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給絕望的人以希望和安慰。
比起同情,共情更容易給他人帶來正向的感受。
03
把共情運用到自己身上
更容易與自己和解
如果被共情可以人們帶來良好的感受,那麼共情同樣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阿朵會被不喜歡的事物直接說不,也是一種能共情自己的表現。
在學會共情自己之後,我們會更容易與自己和解。
《共情的力量》的作者在書裡提到,之所以要研究共情的的話題,是因為他的弟弟。
他弟弟在少年時因為酗酒,後來染上毒癮,最後選擇自殺。
在弟弟去世後,他才意識到「共情」的重要性,他覺得如果當時能共情到弟弟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對弟弟提要求,可能不會是這個結局。
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共情的書。
在弟弟自殺後,作者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原諒自己,他明明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但他卻忽視了弟弟,使得最後弟弟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使得他一直沉浸在痛苦和自責中。但在研究「共情」這個話題的過程中,他慢慢學會了共情自己,寬恕自己。
在這裡小編也根據書裡的內容,總結了一些自我共情的方法:
首先,對自己誠實。
坦誠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包括那些讓你難受的情緒。
比如,你可能厭惡自己做過的某些事情。
這時你可以承認自己就是有這些不好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求助於其他人。
第二,接納自己的局限性。
要明白我們在宇宙裡,只是個渺小的個體,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做到的局限。我們也不能控制所有的結果。
所以那些犯過的錯,或者沒能做到的事情,都是可以被理解。
第三,向外延展。
在理解自己之後,更重要的,是弄明白下一步要做什麼。
就像亞瑟在弟弟去世後,開始研究「共情」的課題。
他把這個概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轍。而這個過程中,他也認識了許多新的人,進入了新的關係,也感受到了更多生命的意義。
第四,把一切交給時間。
也許你無法一下子原諒自己,但是在以後的日子裡,你會有意識地不讓自己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在踐行一些有意義的行動的同時,你會收穫更多的滿足感。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療愈。
04
怎樣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在《浪姐》裡,也有不少「共情失敗」的反面例子。
比如藍盈瑩,在節目組對二公隊友不選白冰的採訪時,她最後是這麼總結的:
「既然做出了選擇,其實是沒有必要往回看的。」
很多網友,都稱讚她足夠理性。
但從白冰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可能會讓白冰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
又比如伊能靜,對著「刺頭」張雨綺,伊能靜就用錯了方法。
在一公分組時,張雨綺和王麗坤都不願去歌唱組,更想去「艾瑞巴迪」跳舞組。
這時伊能靜對張雨綺說了一句:「麗坤她舞蹈系的」,並拉著張雨綺坐下來。
伊能靜想要通過這句話「逼迫」張雨綺乖乖留在歌唱組。但卻適得其反,這句話激起了張雨綺好強的心態。
張雨綺立馬說了句「我也不差的」,最終她贏得剪刀石頭布進入「艾瑞巴迪」組。
這也造成了伊能靜好心過來帶唱歌組,但是沒有人領情的尷尬場面。
如果想和阿朵一樣,在團隊裡成為一個富有共情力的人,這裡也有幾點建議:
Tips1:多使用開放性問題。
比如,使用「你為什麼不太願意說話了」,
而不是「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使用「你最近在忙什麼」,
而不是「你最近忙不忙」。
封閉式的提問容易讓對方陷入「是與不是」的防禦狀態。
開放性問題代表你對對方是感興趣的,也會讓對方更多地敞開自己。
Tips2:不要有預設判斷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共情,是因為帶有「傲慢」與「偏見」。
《共情的力量》裡講到這麼一個例子:
一位醫生看到有個病人一直把窗簾拉下來,就斷定病人可能有抑鬱傾向。
但其實只是因為窗戶的玻璃有個破洞,晚上有冷風灌進來,病人才不得不把窗簾放下了。
那位醫生想當然地去下判斷,而不是去詢問對方「你為什麼這麼做呢?」,結果造成了誤會。
只有把所有的預設立場放下,用心去傾聽對方,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Tips3:給予足夠的耐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較慢熱,有的防禦性強,對這些不容易打開自己的人,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
有時候,相比比起不停地催促或鞭策,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能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阿朵是個溫柔而強大的女性。
這次重新回到娛樂圈,她始終帶一份謙遜與通透。
明明有成為導師的才能,她卻留在輔助和軍師的位置,讓隊友更多地展現光彩。
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
知世故而不世故 歷圓滑而彌天真。
阿朵也給我們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對外界,她有獨立而穩定的三觀;
對身邊的人,她有足夠的包容和理解;
對自己,她有明確的價值取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就算她暫時離開了《浪姐》的舞臺,我們也相信她能越來越好。
最後,關於共情,或者不被共情,你們有什麼難忘的體驗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