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2020-07-23 人生路心理路

共情,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在書籍《共情的力量》中,作者亞瑟是這麼定義的共情的:

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也就是說,共情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理解。

共情需要切換到他人的視角,看到他人的內心世界,體驗他人內心的感受;

二是對他人作出回應。

這些回應能讓別人感受到——有人理解了他。

或許你曾有過這些經歷:

在心情低落時,他人的一句話,能讓你原本低落的心情突然變得明媚;

在自我懷疑時,一個不起眼的句子,會讓你瞬間釋懷。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01

共情話語比普通的安慰更有力

普通安慰:「你可以的」

阿朵式共情:「這是你的功課"

在第二次公演之前,袁詠琳因為不自信,多次想把隊長的位置,讓給阿朵。

一般情況下,人們能想到的回應就是「你可以的。」

這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說服對方。因為對方就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當擔隊長,才焦慮不安。

但阿朵對袁詠琳的回應是:「這是你的功課。」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這句話讓袁詠琳當場淚奔。

在這裡,阿朵做到的是:發現對方更深一層的情緒。

作為過來人,阿朵能理解袁詠琳的害怕 。

她知道袁詠琳並不是真的不想做隊長,而是太想做好隊長!因為壓力所以產生了恐懼。

阿朵並沒有放任袁詠琳想放棄的心態,也沒有忽略她的退縮。

而是告訴她,這本是你最初的選擇,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

不要去逃避,能要直面自己的責任,直面自己的選擇,然後再給予袁詠琳鼓勵。

有時候,可能對方也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更深一層的情緒。但共情力強的人,他們能捕捉到這一層情緒,使對方知道,有人能懂自己的感受。

普通安慰:「不要哭。」

阿朵式共情:「你要去享受這個舞臺。」

在二公宣布淘汰名單時,袁詠琳因為阿朵和鍾麗緹兩個隊友都被淘汰,崩潰大哭。

隊友都蹲下來安慰她。

雅雅鍾麗緹用很可愛的國語說著「沒事的,不要哭。」

但阿朵說的是:

「我真的很高興你留下來,你要去經歷,你要去感受,你一定要留下來。」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這裡阿朵做到的是,用一種不讓對方尷尬的方式回應他人。她真心地為袁詠琳能留下來感到高興,也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祝福。

對於自己的淘汰,她也告訴袁詠琳不要有心理負擔,珍惜這次機會,好好留下來,也不需要為她感到遺憾,因為這個舞臺她已經享受過了。

普通安慰:「你遲早會找到你的風格。」

阿朵式共情:「如果翻唱快樂,那就翻唱下去。」

今年3月,在綜藝《天賜的聲音》裡,阿朵的搭檔汪小敏因為只有翻唱作品,被評委質疑沒有個人風格。

汪小敏的粉絲也希望汪小敏能找到自己的風格。但在臺上說起這些評價時,汪小敏依然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開始落淚。

此時阿朵輕輕摟住對方,堅定地對所有人說:

「我們需要原唱唱得好的,也需要有和原唱不同的翻唱的聲音和風格。如果她在翻唱的時候是最快樂的,那就讓她翻唱下去。」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而此刻阿朵給到的,是尊重、允許與認可。

當別人變著花樣去說「你可以更好」時,實際上這是對當下的你的一種否定。

就像評委們想讓汪小敏變得「有風格」,這樣的鼓勵和希冀,其實是帶著壓迫的。

阿朵並不認為翻唱別人作品就等於沒有風格,阿朵認為在把那些經典歌曲重新演繹時,汪小敏就是在做她自己。

她尊重對方的狀態,允許選擇當一名翻唱歌手的權利,並且認可對方的成績。

共情有讓人釋懷的力量,這種力量比普通的安慰來得更加有力。

而當我們在被共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被他人理解了,同時卸下了很多負擔和壓力。

如果在一個團隊裡,有個富有共情力的人,我們就會從這個隊伍裡感受到被愛感,抱持感。

於是在《浪姐》裡,野性難馴的大姐寧靜,也這被這個充滿抱持感的隊伍折服。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要知道,之前在綜藝《花兒與少年》中,寧靜屢次傳出與其他嘉賓不合消息,在節目裡呈現出來的也是「脾氣大」,「不好惹」的形象。

但在蘭花草組裡,她坦言自己很開心,變得柔軟,更自信。甚至在節目中多次真情流露和掉眼淚。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這種「性情大變」的反差,也是因為這份關係裡,自己被關心、看見的渴望能在被照顧到。

02

「共情」並不意味著「順從」

也許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想有一個阿朵那樣的姐姐或前輩。

他們不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不會高高在上地告訴你怎麼應對,而是給你力量,讓你去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向。

在這個環境裡,你不會有被壓迫感,可以往想要的方向盡情生長。

阿朵對寧靜就做到了這一點。

在蘭花草的隊伍裡,寧靜一開始想選擇有rap的C唱段,但對rap部分有猶豫。

阿朵能照顧到寧靜的性格,細心跟她分析每個唱段的優劣,但仍然把決定權交到寧靜手裡,讓她自主決定。

這也是有共情力的一個表現: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不逼迫對方做改變。

因此也有人會誤以為,在共情時就必須去做一個安慰別人的角色,必須順從對方,不能拒絕對方,也不能向對方說「不」。

但其實,共情,不等於討好和迎合。

有共情力的人能夠體察到別人情緒的人,但在這之前她已經照顧到了自己的情緒。

在宿舍夜聊的時候,阿朵也直言,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她會開口說不。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最近,網友也扒出一篇阿朵2007年發布的博客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博客裡,阿朵怒懟那些不尊重女藝人的拍攝者,並且霸氣地放話:

「今後我在跳舞時誰要再故意在我腳下很低的位置拍照,我一定會一腳把相機踢飛。」

回到關係裡,共情也不代表不能持否定的意見或者不能拒絕對方。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和討好,就會顯得過分虛偽。

有共情力的人,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也相信對方能接得住不同的意見。

另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認為「共情」等於「同情」。

有些人容易混淆「共情」與「同情」這兩個概念,認為對他人有同情心就是的共情的表現,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前面說到共情是一種能力。

而同情更多是一種情緒,是看他人所處的狀況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

同情帶來的,可能只是居高臨下的施憫。

比如在路邊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者時,有的人會想到他無家可歸,很可憐,順手給他一些零錢。

但有的人會想到,如果降溫時,他應該會很冷,給了他一件舊棉襖。

如果說,後者能感受到流浪者的「冷」,那麼後者比前者就更具備共情心。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到:

共情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給絕望的人以希望和安慰。

比起同情,共情更容易給他人帶來正向的感受。

03

把共情運用到自己身上

更容易與自己和解

如果被共情可以人們帶來良好的感受,那麼共情同樣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阿朵會被不喜歡的事物直接說不,也是一種能共情自己的表現。

在學會共情自己之後,我們會更容易與自己和解。

《共情的力量》的作者在書裡提到,之所以要研究共情的的話題,是因為他的弟弟。

他弟弟在少年時因為酗酒,後來染上毒癮,最後選擇自殺。

在弟弟去世後,他才意識到「共情」的重要性,他覺得如果當時能共情到弟弟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對弟弟提要求,可能不會是這個結局。

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共情的書。

在弟弟自殺後,作者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原諒自己,他明明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但他卻忽視了弟弟,使得最後弟弟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使得他一直沉浸在痛苦和自責中。但在研究「共情」這個話題的過程中,他慢慢學會了共情自己,寬恕自己。

在這裡小編也根據書裡的內容,總結了一些自我共情的方法:

首先,對自己誠實。

坦誠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包括那些讓你難受的情緒。

比如,你可能厭惡自己做過的某些事情。

這時你可以承認自己就是有這些不好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求助於其他人。

第二,接納自己的局限性。

要明白我們在宇宙裡,只是個渺小的個體,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做到的局限。我們也不能控制所有的結果。

所以那些犯過的錯,或者沒能做到的事情,都是可以被理解。

第三,向外延展。

在理解自己之後,更重要的,是弄明白下一步要做什麼。

就像亞瑟在弟弟去世後,開始研究「共情」的課題。

他把這個概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轍。而這個過程中,他也認識了許多新的人,進入了新的關係,也感受到了更多生命的意義。

第四,把一切交給時間。

也許你無法一下子原諒自己,但是在以後的日子裡,你會有意識地不讓自己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在踐行一些有意義的行動的同時,你會收穫更多的滿足感。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療愈。

04

怎樣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在《浪姐》裡,也有不少「共情失敗」的反面例子。

比如藍盈瑩,在節目組對二公隊友不選白冰的採訪時,她最後是這麼總結的:

「既然做出了選擇,其實是沒有必要往回看的。」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很多網友,都稱讚她足夠理性。

但從白冰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可能會讓白冰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

又比如伊能靜,對著「刺頭」張雨綺,伊能靜就用錯了方法。

在一公分組時,張雨綺和王麗坤都不願去歌唱組,更想去「艾瑞巴迪」跳舞組。

這時伊能靜對張雨綺說了一句:「麗坤她舞蹈系的」,並拉著張雨綺坐下來。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伊能靜想要通過這句話「逼迫」張雨綺乖乖留在歌唱組。但卻適得其反,這句話激起了張雨綺好強的心態。

張雨綺立馬說了句「我也不差的」,最終她贏得剪刀石頭布進入「艾瑞巴迪」組。

惹哭寧靜的她值得誇:共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這也造成了伊能靜好心過來帶唱歌組,但是沒有人領情的尷尬場面。

如果想和阿朵一樣,在團隊裡成為一個富有共情力的人,這裡也有幾點建議:

Tips1:多使用開放性問題。

比如,使用「你為什麼不太願意說話了」,

而不是「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使用「你最近在忙什麼」,

而不是「你最近忙不忙」。

封閉式的提問容易讓對方陷入「是與不是」的防禦狀態。

開放性問題代表你對對方是感興趣的,也會讓對方更多地敞開自己。

Tips2:不要有預設判斷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共情,是因為帶有「傲慢」與「偏見」。

《共情的力量》裡講到這麼一個例子:

一位醫生看到有個病人一直把窗簾拉下來,就斷定病人可能有抑鬱傾向。

但其實只是因為窗戶的玻璃有個破洞,晚上有冷風灌進來,病人才不得不把窗簾放下了。

那位醫生想當然地去下判斷,而不是去詢問對方「你為什麼這麼做呢?」,結果造成了誤會。

只有把所有的預設立場放下,用心去傾聽對方,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Tips3:給予足夠的耐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較慢熱,有的防禦性強,對這些不容易打開自己的人,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

有時候,相比比起不停地催促或鞭策,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能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阿朵是個溫柔而強大的女性。

這次重新回到娛樂圈,她始終帶一份謙遜與通透。

明明有成為導師的才能,她卻留在輔助和軍師的位置,讓隊友更多地展現光彩。

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

知世故而不世故 歷圓滑而彌天真。

阿朵也給我們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對外界,她有獨立而穩定的三觀;

對身邊的人,她有足夠的包容和理解;

對自己,她有明確的價值取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就算她暫時離開了《浪姐》的舞臺,我們也相信她能越來越好。

最後,關於共情,或者不被共情,你們有什麼難忘的體驗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哦。

相關焦點

  • 人格的力量有多大
    人格的力量有多大原創光德耀天地什麼是人格,人格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你有沒有這個資本,你的人格能不能擔保和作證。 人格一詞有多種含義。道德上的人格,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法律意義上的人格,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文學意義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獨特性和典型性。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反應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
    下面來談談我看完這本書後的感受: 一、共情的力量:溫暖、包容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以下簡稱《共情的力量》)此書的由來很有故事,它蘊藏了一位心理學家的遺憾,也留存了一位心理學家的執著。
  • 為什麼共情的話語,比普通安慰有力一百倍?
    共情有讓人釋懷的力量,比普通安慰更有力。 共情有讓人釋懷的力量,這種力量比普通的安慰來得更加有力。 在蘭花草的隊伍裡,寧靜一開始想選擇有rap的C唱段,但對rap部分有猶豫。 阿朵能照顧到寧靜的性格,細心跟她分析每個唱段的優劣,但仍然把決定權交到寧靜手裡,讓她自主決定。
  • 一句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它真的可以改變你的一生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很多人都有了焦躁的情緒。因為人要面對工作的、生活的、情感的諸多方面的問題,有時感覺特別的心力交瘁,這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鼓勵和肯定,需要自我的調整和韜光養晦。別人的一句話,書中的智慧一定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一句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內心寧靜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
    雖然有些付出,不一定有相應回報,但是,你不懂付出,就一定無所得到。人生的路,能走多遠,取決於人品。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即使不能掌握命運,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幸福是一種追求,快樂是一種本能。幸福與快樂,只是回歸到生活的本質與簡單。無論世道如何艱難,不要改變你的初心,更不要埋沒你的良知。
  • 共情:感同身受
    共情是一種可以後天習得的能力。我們用換位思考來感同身受,用善意理解來提供支持。共情能力的深度由先天稟賦所決定。有的人天性敏感,他們很容易捕捉到別人不經意之間留下的線索。有這兩種特質的人,無疑是得蒙上天的垂愛。人們常說有些個體情商非常高,其實他們只是共情高手。共情和同理心有很多共同要素,但出發點完全不同。共情是以愛為前提,與對方的喜怒哀樂建立聯結,通過語言和行為(語言:內容表達、情緒表達為主)讓對方感受到愛,理解、尊重和價值。同理心是換位思考,用身份互換的方式,把自己置身於對方所處的情境中,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納。
  •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大;上半年不但有疫情,還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國家一點點的變好,我們也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上生活。三月到現在,一直有人在給一個群體潑髒水。那就是肖戰粉絲。她們是一群什麼人,一群追星之人;她們中有什麼人,有70後,80後,90後,00後。她們的行業是什麼?各種各樣的行業,各種各樣的職業。為何能給這個群體潑髒水?因為各種榜單都是第一,人多了,總有被人煩的時候,這就決定了,被潑髒水時,有人去跟風,有對家去跟黑。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肖戰粉裡面有好有壞,有聰明有蠢笨,有理智有暴躁,就跟我們國家的每一個群體一樣。
  • 你永遠無法想像,愛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01你永遠無法想像,愛的力量可以有多大。就像下面要說的這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貝利的小男孩。時間回到2016年夏天,身體不舒服的貝利去醫院檢查,查出一種罕見癌症。當時醫生告訴貝利的父母,孩子熬不到年底。
  • 低情商者講道理,高情商者懂共情
    我發現她總是淺笑盈盈地站在接待區和健身區的中間地帶,並不像其他銷售一樣一看到有來上體驗課的新人就熱情地圍上去,更像是默默地等待客人去找她。 有一次,我正巧在靠近接待區的位置練器械,聽到另一個銷售在低聲跟她抱怨。 另一個銷售說自己帶了一名女顧客把整個健身房都參觀遍了,介紹得不能更詳盡。可女顧客始終猶猶豫豫,說到買課眼神就不跟她交換了。
  • 被母親痛罵的男孩成為心理專家,療愈成功,只因具備「共情」能力
    有一個貧困家庭,夫妻經常吵架,妻子一度患上抑鬱症。她在一雙兒女睡覺的床下藏了一把刀,幸好被丈夫發現,那時兒子一歲,女兒剛出生不久。妻子還曾經抱著兩個孩子站在地鐵站臺上,望著呼嘯而來的地鐵,有瞬間跳下的衝動。"就這樣跳下去的話,該會多麼輕鬆啊……",母親後來和成年的兒子敞開心扉說出了心裡話。
  • 張藝謀誇她性感,馬景濤為她有兩次輕生念頭,她到底長得有多美?
    張藝謀曾誇她性感,馬景濤為她有兩次輕生念頭,她到底長得有多美?娛樂圈有很多的明星都是有著高超的顏值,甚至是被張藝謀捧紅的,這樣的明星我們稱之為謀女郎,張藝謀捧紅的女明星不計其數,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讓他稱讚性感,而於莉就是其中的一個,馬景濤和她分手以後一度動過慶生的念頭,因此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她到底長得有多美?
  • 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大家想一想,一個人能產生多大的作用?一個班能產生多大的作用? 一個學校能產生多大的作用?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所以我們老祖先 教給我們的教誨,是人生的真理,每一個人這一生只要用心去感悟、去力 行,每一個人都可以印證這些真理。就像《弟子規》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 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個「致」就是我們這一生只要 肯用心去做,就可以契入聖賢的境界,「可馴致」。
  • 妻子和情人的區別,到底有多大?
    妻子和情人的區別,到底有多大?妻子是白玫瑰,平淡無味但棄之可惜。情人是紅玫瑰,熱情奔放,讓人念念不忘。妻子是那個可以跟你一起白手起家,不圖你有錢,只圖你真心對她好的那個女人。而情人。多半是在你功成名就的時候靠近你,在你失敗時消失的無影無蹤的人。當男人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時,大多都是希望可以放鬆一下心情。可是,妻子往往注意不到男人的這種情緒,總是會問一些有的沒的東西。情人就很善於觀察細節,懂得察言觀色。看見男人情緒不好,就會各種安慰,為他們排憂解難,然後哄他們開心。
  • 高中生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關於高中生的話題,現在的高中生壓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你家也有一個高中生,或者你就是高中生,或許才會深有體會。不管壓力有多大,寒假和新年都會如約而至。很多人都想假期可以休息一下,但是結果恰好是相反的。為了能明年的成績更上一層樓,這個假期是沒有休息的。
  • 婚外性代價到底有多大
    婚外性代價到底有多大婚外性代價到底有多大那麼,你會接受嗎?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婚外情是流行的一個謊。玩得起和玩不起的人,都不必當真。」婚外情和婚外性,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詞了。隔三岔五就會有朋友告訴你這樣或者那樣的婚外故事。
  • 對共情的兩點理解:
    共情也稱為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神入所謂神入就是兩者之間的共鳴,是兩者之間的認同,就是我們倆共同或者有一方同意,這裡說的一些話表明了一個人理解了一個人,神入是更高的一個層次是一個符號系統的理解​。
  • 共情如此重要,為何卻有專家提出要「擺脫共情」?
    共情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能力,在很多人眼裡,共情是善的象徵。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受並且理解他人的狀態,進而提供幫助,這就是共情。然而,保羅·布魯姆在他的新書《擺脫共情》裡卻提到,共情不全然是與人有益的,也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結果,甚至是在道德領域。他更是提出,共情的過程其實分為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這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 高情商的必修課:共情,連接更深的彼此
    擁有一個高情商是很多人的奢望,而在高情商的必修課中,則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共情能力,可見共情的重要性。可是共情力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擁有共情能力?今天我們通過《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來聊聊共情的話題。共情就像是一束光,點亮痛苦和黑暗的漫漫長夜,找到內心的光明,連接更深的彼此。很多人會把共情和同情混為一談,認為都是在關心體諒他人。其實共情和同情有質的區別,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做出相應的回應的能力,它更多的是主動體會對方當下具體的情緒。
  • 生活更好,學會共情的能力
    很多人或許不解,吝嗇鬼馬上就要大難臨頭了,有好心人肯救他已經算造化了,怎麼還這麼矯情?其實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是,對方是誰,你就需要用怎樣的溝通方式來對待他。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吝嗇鬼,是不喜歡給予別人任何東西的,所以當好心人換了另外一種溝通方式後,就順利達到了救人的目的。
  • 寧靜你不知道的事,她的暴脾氣原來是從原生態家庭裡帶出來的
    寧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貴州姑娘,從小長相漂亮,眼睛大大的很有神,像個洋娃娃,這樣的長相註定就受到了很多男生青睞,可是在原來的社會家庭當中,女孩子長相再漂亮都不如家裡有個男孩,那時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所以寧靜即使很漂亮,但還是沒有弟弟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