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共情的兩點理解:

2020-08-28 alovelyboy


共情也稱為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

1.神入

所謂神入就是兩者之間的共鳴,是兩者之間的認同,就是我們倆共同或者有一方同意,這裡說的一些話表明了一個人理解了一個人,神入是更高的一個層次是一個符號系統的理解​。



2.同理心

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比如說:一件事情能換位思考,身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將心比心。



作為感情其實有兩種理解​:

1.不懂共情的人不值得被共情。因為感情是相互的,試想一下,你總是為對方著想,對方一點也不理解你,其實現在的你就像是一個氣球,一個氣球總是在裡面衝氣,總有一天氣球會爆炸,到 了這個時候傷害的是你自己更是對方,所以不值得。



2.共情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心態會變的積極一些,會用它來感受更多美好,而不是去體恤別人的惡意和痛苦。簡單來說它會讓你變得更加開朗,



比如說當你一個朋友遇到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也許你會心裡偷笑,但是會你不由自主的換位思考,我處在他的位置,該怎麼辦,我該怎麼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這樣你的世界糟糕的事情會少一點,你的世界越來越充滿陽光。


點擊上方」關注我「了解更多共情問題

相關焦點

  • 情商空間站|沒有人不渴望被理解?——什麼是共情能力
    或者說不具備共情的能力。這不只存在於男士身上也同樣存在於女性。人際交往是需要共情能力的。男性往往更理性化,女性更感性化。共情能力是與情感相連的,需要我們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緒,並且表達出來。相比男性,女性情感更加豐富細膩,所以相對來說女性更容易具備共情能力。
  • 想要表達共情,這兩點是核心,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我們在行動中要如何表現共情呢?我將和大家聊聊在8種不同的行為或狀態中體驗共情,這些行為雖然無形無狀,但都能夠明確地表達共情。它們分別是誠實、謙遜、接納、寬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寬恕,通過這8種行為,我們會更感激自己天生就有的這種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 共情:感同身受
    共情是一種可以後天習得的能力。我們用換位思考來感同身受,用善意理解來提供支持。共情能力的深度由先天稟賦所決定。有的人天性敏感,他們很容易捕捉到別人不經意之間留下的線索。人們常說有些個體情商非常高,其實他們只是共情高手。共情和同理心有很多共同要素,但出發點完全不同。共情是以愛為前提,與對方的喜怒哀樂建立聯結,通過語言和行為(語言:內容表達、情緒表達為主)讓對方感受到愛,理解、尊重和價值。同理心是換位思考,用身份互換的方式,把自己置身於對方所處的情境中,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納。做一名心靈療愈師,最大的天賦無疑是敏感、耐心和愛心。
  • 「共情能力低」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說的共情指的是兩點: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站在他人角度去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兩點在實踐中其實差別很大,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比如我們去看小說能有代入感,看電影容易代入劇情為主角的故事感動,這個基本上是天生的能力。
  • 不懂得共情的人,婚姻很容易出問題:會有人主動來替你理解愛人的
    當我們有些感受和想法,得不到最親近人的理解的時候,除了走向抑鬱或麻木自己的方向,更會去尋找可以理解我們的人。但張元的老婆卻掐斷了與張元之間的情感交流。丈夫的背叛,是因為她不理解自己的老公,缺乏和愛人共情的能力。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不管是誰,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需要親密情感的連接關係。尤其是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
  • 共情,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叛逆的最佳解藥
    教育青春期孩子,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感受,也就是共情。如果青春期孩子表現出煩躁不安,或做出幼稚的舉動時,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覺得煩躁,要不要聽聽音樂,或者出去打場球?就如上面事例中,媽媽可以這樣說:哥哥是不是心情煩躁?弟弟到媽媽這邊來,讓哥哥靜一靜!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引導TA如何正確地將不良情緒發洩出來,而不是專注於孩子的不良行為上。
  • 特別在意別人的態度是不是就是共情能力強呢
    第一次接觸「共情」這個詞語,是在雅人叔的《Dr.倫太郎》一劇中。共情,其實是換位思考的代名詞,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 共情如此重要,為何卻有專家提出要「擺脫共情」?
    共情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能力,在很多人眼裡,共情是善的象徵。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受並且理解他人的狀態,進而提供幫助,這就是共情。然而,保羅·布魯姆在他的新書《擺脫共情》裡卻提到,共情不全然是與人有益的,也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結果,甚至是在道德領域。他更是提出,共情的過程其實分為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這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 人人都在說的共情是什麼?揭開共情的神秘面紗——人性本善
    如果說一個人是一個座孤島,那麼「共情」就是連接孤島的有效線路,使我們每一個人擁有感知他人的能力,凝結成一個和諧有效的溝通體系。01共情,最初源於哲學與美學,是我們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後,產生相似的社會性情緒反應的現象。
  • 共情,讓愛在親子溝通中流動
    就是共情。 共情,又叫同理心。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這樣定義共情: 「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簡單來說,就是感受你的感受,你快樂我也快樂,你痛苦我也痛苦,你悲傷我也悲傷,你憤怒我也憤怒。
  •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相信現在很多女生都能通過各種平臺學習的兩性和情感的技巧和知識,在溝通中,除了話術以外,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共情,有了共情,對方會覺得你無比地了解和懂得他;有了共情,能讓對方也更願意傾聽你的心聲。那老師就帶大家走進共情的技巧,教教大家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 諮詢心法之共情
    而這種考慮他人的感受,對他人內心世界的理解及體驗就是共情。如果作為諮詢師不能做到共情,不能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與思維,不能把握求助者的經歷與人格之間的關係。那麼會導致求助者失望,感覺受到傷害,從而諮詢失敗或受阻。
  • 高情商的必修課:共情,連接更深的彼此
    共情就像是一束光,點亮痛苦和黑暗的漫漫長夜,找到內心的光明,連接更深的彼此。很多人會把共情和同情混為一談,認為都是在關心體諒他人。其實共情和同情有質的區別,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做出相應的回應的能力,它更多的是主動體會對方當下具體的情緒。
  • 人的共情能力
    當一個人經歷越多的時候,他的共情能力就會越強,共情能力越強,說明這個人情商很高,社交很好,人品不錯,辦事效率就會高很多。 剛看了幾個視頻,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們經歷了一些事情,從一些角度出發,真正理解別人的付出的不易,或者說對於他人的感受有一種共鳴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竟然感到一種親切感,以及拉近距離的感覺這就是共情。
  • 讓自己開心的方式,學會「共情」
    這就是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擁有的好處之一。當然,學會「共情」,還會讓你的餘生過得更加開心。學會「共情」,你會理解很多原本你不屑的人事比如霍思燕不能看到香蕉,如果站在完全對立的角度,沒有用心去體會她的感受,那難免會覺得她有些矯情,虛偽。從而對她這個人,產生一定的表面偏見。
  • 你屬於哪種類型的共情者呢?
    換句話說,高的共情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還是與生俱來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共情能力,只不過程度不一。回想一下過去的日子裡,你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感受過別人正在經歷什麼,並且能夠理解他們生命中正在發生的事,這就是同理心的體現。
  •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
    但「共情」確實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是溫暖,是一種願意去了解的態度,是一種真摯的理解和認同感。,但是沒有相似的感受,哪兒來的理解和認同? 因為沒有經歷過,你不理解他的感受,也很難換位去理解。所以,這時候的「共情」應該是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溫暖的陪伴。
  • 為什麼共情的話語,比普通安慰有力一百倍?
    在書籍《共情的力量》中,作者亞瑟是這麼定義的共情的: 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一是理解。這些回應能讓別人感受到——有人理解了他。 所以,那些犯過的錯,或者沒能做到的事情,都是可以被理解。
  • 挽回愛情:會共情,才能避免愛人有「婚外戀」
    或者是,這些人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不能理解別人的內心,這就是極度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在我們跟愛人的相處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愛人的內心世界,那當愛人內心痛苦的時候,就容易去尋求別人的理解。這個時候婚外戀產生的概率就會非常的高。但生活中有些人不只是極度缺乏共情能力,甚至已經達到了情感冷漠的程度了。
  • 共情,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
    這是一本關於讚揚與責備的心理學書籍,作者將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於本書中,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運轉機制,對我們評判人時使用的讚揚與責備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我們能夠用共情理解人,使誇獎恰到好處,讓批判利人利己。 在每天的溝通中,我們都對周圍人的好與壞做出評價,但是我們的讚揚與責備客觀真實嗎?我們又該如何提升這項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