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讓愛在親子溝通中流動

2020-10-14 凱媽聊教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女性朋友這樣吐槽自己的男朋友或者是老公:

下班遇到暴雨,沒有帶傘,等不到公交車,等了好久好久才等到車,還淋溼了衣服,回到家又累又餓又渴,想跟男朋友或者是老公說一說今天的悲慘遭遇,結果對方卻來了一頓教訓:這天氣,你不知道帶傘啊?下大雨你怎麼不打車呢?餓了不知道先吃飯啊?等會胃痛你就知道有你好受的!

這個時候,女性朋友的心情就是:好想揍一頓讓他閉嘴!!

這種「自己家的男朋友/老公」,我們送了一個稱呼給他們:鋼鐵直男

切換一個頻道,我們又看到另一個「鋼鐵型」的溝通:

當孩子說:我不想做作業的時候,我們給予的回應是:你不想做作業那你想幹嘛呀,一個學生不做作業怎麼行呢?你就是懶,就是不愛學習,拖拉磨蹭……趕緊去做作業,別廢話了!

說完之後,孩子可能更不願意做作業了,並且脾氣上來可能還對頂嘴,甚至發生爭吵,一頓雞飛狗跳,影響親子關係。


為什麼這樣的「鋼鐵」回復會引來反感呢?

因為情緒沒有被處理。

在正面管教裡有一個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什麼叫處理情緒?就是共情。

共情,又叫同理心。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這樣定義共情: 「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簡單來說,就是感受你的感受,你快樂我也快樂,你痛苦我也痛苦,你悲傷我也悲傷,你憤怒我也憤怒。


如何共情孩子?

我們以一個例子一起來看看:

孩子4歲,上中班,放學回家,很生氣的樣子,把書包一丟,叉著腰很大聲地說:「我再也不和淘淘(他幼兒園最好的朋友)玩了!他是大壞蛋!我討厭他!我想打死他!」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

1、接納認同孩子的情緒

千萬不要指責孩子,「你怎麼又亂發脾氣啊?你怎麼能像打死他呢?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你怎麼能這樣?」指責會讓孩子的情緒出口關閉,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接納,從而無法釋放情緒,進行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關閉心門,不再和我們溝通了。

這個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很生氣,你再也不想和淘淘玩了,你覺得他是大壞蛋,你很討厭他,你還有點想打他。」

看到孩子的情緒,認同他的憤怒,重複他說的話,感受他的情緒,接納他的情緒。

2、傾聽孩子的表達

我們可以等孩子表達完情緒,逐漸冷靜,接著問孩子:「你願意跟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嗎?」

因為在前面我們沒有指責孩子的情緒,在情緒被接納之後,孩子就更傾向於訴說,那麼,孩子就會告訴我們事情的經過。「我今天帶了我最喜歡的機器人玩具去玩,我想和同學們一起玩,可是淘淘竟然把它摔壞了!我很生氣!」

在孩子講述過程中,不要打斷孩子以及指責孩子,認真聽孩子講述,可以用「嗯」、「噢」或者點頭等回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被看見、被理解。



3、說出孩子的感受(包括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孩子因為年齡小、詞彙量有限、語言表達能力還未發展等原因,講述事情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及準確性有所欠缺,不一定能夠準備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面的事件中,孩子帶了最喜歡的機器人玩具去幼兒園和好朋友分享,可是卻被摔壞了,孩子很生氣,而此時憤怒的情緒是對誰的呢?看起來是對好朋友淘淘的,其實,孩子沒有表達出來的還有對自己的自責、懊惱,對玩具的惋惜等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分享一個自己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你帶了最喜歡的玩具和最好的朋友分享,可是玩具卻被摔壞了,你很生氣,也很懊惱,你是不是在想要是我不帶去玩就好了,為什麼要帶去呢?要是我不給淘淘玩,可能玩具還好好的。媽媽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歷,我最喜歡的鋼筆被同桌弄壞了,當時我也很生氣、很懊惱,要是我不把鋼筆借給同桌就好了。」

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看到自己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同時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孩子知道他並不孤單,媽媽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和他的反應是一樣的,他的情緒是被允許的。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理解並且消化,孩子就能夠更積極去面對問題。他的情緒在父母這裡得到了紓解,那他明天去了幼兒園就不會對淘淘使用暴力解決方式。

這裡補充一個關於情緒容器的解釋,在一個家庭裡,媽媽要做孩子的情緒容器,當孩子有自己不能表達和消化的情緒的時候,媽媽要成為孩子的外掛,去涵容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消化情緒。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媽媽本身就必須是一個穩定的強大的情緒容器。媽媽怎麼樣成為一個穩定強大的情緒容器呢?我認為有兩點是要做到的,第一是媽媽要照顧好自己,時常關注自己的需求,好好愛自己;第二是爸爸要照顧好媽媽,關注妻子的需求,給予及時的回應。


4、尋找解決的方法

在深度共情孩子、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後,下一步才是解決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孩子和他的朋友淘淘的關係,二是怎麼和朋友分享玩具。

不管是解決哪個問題,我們要首先意識到,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問題,因此在尋找方法的過程中,要先詢問孩子的意見,當孩子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後,不予評判,鼓勵孩子去嘗試,可以用「嗯,你說的這個方法很好,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嗎?」這樣的問句引導孩子一步步深入思考。如果要給孩子提建議,那麼也要給與孩子選擇的權利,對孩子說「你來決定。」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孩子有兩大最重要的需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共情讓孩子被看見、被接納滿足孩子歸屬感的需求,同時,共情還是最深層次的鼓勵,幫助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今天,你共情了嗎?關注我 每天一點碎碎念,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所見所歷所思所學。

相關焦點

  • 共情,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
    這是一本關於讚揚與責備的心理學書籍,作者將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於本書中,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運轉機制,對我們評判人時使用的讚揚與責備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我們能夠用共情理解人,使誇獎恰到好處,讓批判利人利己。 在每天的溝通中,我們都對周圍人的好與壞做出評價,但是我們的讚揚與責備客觀真實嗎?我們又該如何提升這項能力呢?
  • 親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聽璐瑤媽媽怎麼說
    如何正確認識疫情期間親子關係?如何有效緩解親子衝突帶來的不良情緒?璐瑤媽媽作為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大咖知識學堂的創始人,她從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璐璐和瑤瑤做起,整理出了一整套素質教育的方法。她表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品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與孩子構建良好的溝通關係,是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的關鍵。
  • 溝通問題,共情的重要性
    文|WeGo_Fannie戀人之間存在溝通問題,嚴重時會落得分手地步。耐心地、認真地,讓自己代入角色去想像,不深入去體會,你感受不了那種痛,是沒辦法把TA從那種情緒中拉扯出來的。這就是共情的重要性。溝通缺乏共情,你的人在聽,魂卻像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 當感情出現矛盾時,如何「共情溝通」?
    那些所謂的,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愛自己的男人,大多都是後天調教出來的。只要學會「共情溝通「,很多問題還是能解決的。「,無非就是要懂得先理解,聆聽,共情對方。這就是「共情溝通」,它能夠讓你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夠讓對方接受你的需求,引導他站在你的角度感受
  • 讓情緒流動起來,每一天都很美好
    「不要憋愛,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讓內在的情緒流動起來,恨就會轉化成愛,滋養自己,影響他人。」生活充滿了雞毛蒜皮,如何在夫妻,親子,職場中看清自己的內在模式,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和誤會?
  • 共情式溝通:高情商者安慰人從來不講道理,都是在用「共情」策略
    他用淺顯幽默的語言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與人共情?擁有共情能力的人為什麼這麼受歡迎?還列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對話回答方式,幫助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成為一名「共情」高手。一、比起無關痛癢的安慰,我們更需要的是共情什麼是共情?古宮昇說:「共情」是溝通的靈魂。
  • 推進關係(2)——用共情打開溝通的門
    那當第一步做成後,就要開始溝通了。老話說:「慢工出細活。」如果我們太急於在初次短短喝奶茶這樣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裡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幽默與智慧,只能說有一些弄巧成拙。尤其在初期製造吸引的時候,切記不可著急,話能少說便不要多說。但大家同樣也很擔心兩人在一起沒有話聊,很尷尬。
  • 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共情。就是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想要知道共情式溝通。就要知道什麼是共情!看過《陳情令》,大家都知道魏無羨不僅會鬼道還有一個很厲害的技能!就是共情!共情其實是魏無羨通過共情對象的視角看到被共情者所經歷的事情,這也是共情的優點。人必須傾聽,必須以共情的方式體驗,也就是說,人需要進入並且熟悉對方的私人世界,進入對方的生命,感受對方的觀念和體驗。訓練共情式溝通的三個步驟:反思、描述、承認。
  • 《愛的五種語言》:了解愛人的愛的語言,填滿對方愛箱,讓愛流動
    在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如何好好去愛,經營好婚姻?《愛的五種語言》告訴我們,用愛的語言表達愛,用行動去維護愛,值得仔細品讀!愛是一種給予,用五種愛的語言去充滿愛箱,讓愛緩緩流動!這本書持續50周出現在美國《出版者周刊》的暢銷書排行榜上,被譯成49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十年間銷售突破了1000萬冊。
  • 追求人際關係共情,實現溝通上的輕鬆,贏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學會溝通,更好的溝通成為一切成功的關鍵,有的讓掌握了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處理起任何事情遊刃有餘,輕鬆自如的解決了一些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有的人不懂溝通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很小的事情搞砸,日常遇到一些問題就會束手無策,可見溝通對於每個人來說十分重要。
  • 刻意的「共情」,並不是高情商。情商訓練,你要這樣做
    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在倡導「共情」,自己也專門報了一門關於「共情」的課程。「媽媽能夠理解你想看動畫片,也非常理解你不想寫作業,但是咱們再堅持一下好不好?」但是共情以後,孩子不僅沒有任何觸動,反而更加不耐煩。自己每天像戴著面具一樣與孩子「共情」,終於有一天爆發了,她吼了孩子,反而好像有種釋放的感覺。
  • 缺乏溝通,異地夫妻鬧離婚,如今甜蜜似熱戀皆因共情
    不是討好迎合,才叫換位思考不必同病相憐,也能感同身受《共情式溝通》是作家、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古宮昇的新作。介紹了在人際交往中共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共情。那麼,共情是什麼呢?作者說:「共情」是溝通的靈魂。兩個有著不同天性、成長經歷的人,如何能夠擺脫個人局限,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平等交流?
  • 《共情式溝通》:成為受歡迎的人,不需口才好,只需共情就夠了
    與其他傳授溝通技巧的書籍不同,這本書不會教你一些高深的訓練口才的技巧,也不會鼓勵你去演講,只是從共情的角度,讓你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那你可能要問了,「共情」?聽起來好像很專業,我能學會嗎?我學會能做到嗎?當然,因為書裡有介紹常見的溝通共情小技巧,還有一些進階的技巧,都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部分。
  • 《共情溝通》:如何敏銳的捕捉對方的情緒和反應?5個方法告訴你
    情侶之間女生最常對男生說的話就是「你不懂我」、而男生最常對女生說的話是「你能不能理解理解我」,每當這麼話說出口的時候,關鍵對話就發生了,能夠迅速捕捉對方的情緒和反應,開啟溝通,這樣的對話就可以成為進一步了解彼此的機會,兩人的感情在這樣良性循環的溝通中,會很自然的產生一個較好的結果。
  • 你的親子溝通,是無休止的爭吵還是嘆息?
    深度傾聽會起到一種「共情」的效果,讓對方感覺到被重視,被信任,從而更容易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也更易於被對方接納。現實生活中,家給我們的感覺會更複雜,有愛,有溫暖,也有很多矛盾,爭吵,甚至厭倦。不管是夫妻之間也好,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好,大家要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說自話,要麼把溝通當成宣洩情緒的一個途徑,亦或者,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諧,而用隱忍的方式迴避溝通。
  • 「你根本不懂我」|正確使用共情,回應對方的渴求
    我們開心時渴望分享,我們悲傷時希望得到安慰,我們失意時想要被理解,我們成功時期待被祝賀,一切的一切源自我們都需要愛。愛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具備共情的能力。共情,往往指的是懂得站在對方角度去感受對方的情緒。
  •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你心生歡喜,溝通的智慧藏在共情裡
    01心理學研究發現,共情是溝通的靈魂,兩個有著不同天性,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的人,如果能夠擺脫個人局限,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平等交流,全靠共情!常言到,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生活中,有些人並不是刻意惡語傷人,可是說出來的話,卻總是讓人覺得彆扭,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已經傷了人而不自知。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我看來,他們沒有做到共情,就是不知道與之說話的人,需要的是什麼,想要聽到什麼。也可以理解為人,他們的溝通是無效溝通,或者說並不能幫到彼此。
  • 《愛的五種能力》:學會共情,讓你領略人生中絢爛繽紛的美麗風景
    愛的五種能力「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國內資深情感教練趙永久先生所著《愛的五種能力》一書中結合男女婚姻的事例對 「共情」進行了詳情的解說。書中告訴我們學會「共情」在人與人相處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共情的妙用無窮,無論是愛情、職場還是友情,都有它的身影。
  • 《共情式溝通》:如何挽留我們的共情能力?做到平等愉快的交流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和別人說著說著就冷場了?或者是剛開始能很開心的聚會,到後來都不願意再與我們見面了?又或者是不停的抱怨,讓對方很反感,最後不想再和我們深交。所有這些問題的原因都是溝通不暢,缺乏共情能力,導致不能繼續一段美好的人際關係。那麼這本《共情式溝通》就能很好得幫助我們提升共情能力,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作者古宮昇是日本心理學博士,心理學諮詢師。
  • 雙向地流動創造一個平衡溫度下的和平世界!
    生活中我們都想要做一個高情商的人,高情商的人代表著人際關係好、受歡迎。想要做到一個高情商的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情商的核心—共情。你真的會共情嗎?共情不等於同情,而是用對方的心靈去感受他的感受。共情不等於比慘,而是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去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