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獨居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誰靠得住

2020-08-21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人老了,就會變得脆弱,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晚年時光。大多數老人即使一生育有兒女,也未必人人能過上天倫之樂的生活。在現實面前,天下的老人幾乎都是一樣的遭遇,既要面對老了無人照顧的心酸,又要擔心,有人照顧的不安,由此看來,晚年生活也不盡人意。

&34;

李彩英,今年剛過古稀,老伴三年前去世了,剩下一兒一女。和孩子們商量後,決定去兒子和女兒家各住一個月,以此來解決老人無人照顧的問題。

剛開始,李奶奶先去了兒子家居住,兒子和兒媳婦都對自己很好,於是李奶奶就漸漸感到欣慰,和孫女們快樂地享受生活。但是時間剛過不久,兒子和兒媳婦們的臉色就漸漸顯露出來了。尤其是兒媳婦,常常有意無意地暗示自己是個累贅,因為要照顧自己的常常感到疲憊忙碌,兒子也經常說出帶刺的話,李奶早已明白,自己並不在這個家裡討喜,於是,就離開了兒子家,到女兒的家中生活。

女兒畢竟和媽媽感情最深,來到女兒家裡後,和兒子家對比,簡直就是天差地別,除了精心的照顧以外,還有女兒時刻的陪伴。累了有人幫忙按摩,想做什麼都不會受到任何人的眼色,在女兒家的日子,過的十分幸福快樂。李奶奶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誰靠得住。

態度不同決定差距

男人成家以後,就會變得更加有責任,負擔更加沉重,尤其是,在婆婆和妻子的關係中,顯得尷尬又無奈。大多數兒子,都不太贊同妻子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 一方面,為了避免婆媳關係的矛盾,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整個家庭的重擔和支撐,經濟壓力本就沉重,母親年老了,要用到的精力和金錢更多,這時候就會開始算計,總覺得母親是累贅。兒媳婦在一旁自然也不喜歡和婆婆呆在一起,於是,在兒子家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和嫌棄。
  • 另一方面,女兒為人母親以後更懂得媽媽的心酸,媽媽年老了,知道要好好照顧媽媽,就像母親小時候照顧自己一樣,願意為母親付出,任勞任怨,就像童年時的孩子一樣,把母親捧在手心,疼進心裡。儘可能滿足母親的一切需求,所以,晚年在女兒家生活自然就快樂得多,也不會有任何的負擔,和孩子們享受天倫之樂。

晚年,一生美好時光

都說老人老了以後就會返老還童,變回孩子。在經歷了一生的風雨後,年老了,無非就是需要一份細緻無私的關懷,而兒女自然也就成為自己唯一的依靠。

孩子若是孝順,老人也能心安,孩子若是嫌棄,老人會逃得更快,因為他們的心很脆弱,面對的最愛的孩子,誰都不希望成為一種負擔和累贅。

所以,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母親給予生命,就應該及時報孝,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時光。為人子女,沒有資格嫌棄自己的父母,更不應該將生活的壓力怪罪到父母身上。只有懂得疼愛母親,珍惜親情,才不會留下遺憾,而父母也能在孩子的關懷下享受晚年的歡樂時光。

疲憊一生洗盡鉛華,換來的應該是兒女們的關心和陪伴,無人照顧的光景異常慘澹,每個脆弱的老人,最需要的,都是關懷和理解。只有兒女懂得父母心,父母才能享盡年華歲月。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75歲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老人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指望將來老的那天能有所依靠;老人辛苦一輩子,操心一輩子,就希望能安度晚年,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每況愈下,老年該依靠誰?兒子、女兒還是養老院呢?我們聽聽75歲的老人怎麼說。
  • 70歲老人的醒悟:在兒女家各住3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
    看人間疾苦關注情感酵母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嘴甜會哄老人的子女,到盡孝時不見得就有多孝順。70歲老人去兒女家各住3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張女士我退休後每月拿著7000塊的退休金,這事兒女都是知道的,她們都搶著要贍養我,都害怕我一個人生活孤單,那時候我真的很開心,以為自己命好生了一對孝順兒女,直到我真的應允去兒女家各住了3個月後我才明白,一切都是假象。
  • 70歲老人的醒悟:在兒女家各住3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
    嘴甜會哄老人的子女,到盡孝時不見得就有多孝順。70歲老人去兒女家各住3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張女士我退休後每月拿著7000塊的退休金,這事兒女都是知道的,她們都搶著要贍養我,都害怕我一個人生活孤單,那時候我真的很開心,以為自己命好生了一對孝順兒女,直到我真的應允去兒女家各住了3個月後我才明白,一切都是假象。
  • 70歲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各住2個月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下面這位70歲的孟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我有一對兒女,我今年70歲,我的兒子45歲,我女兒42歲,我兒子在城裡有一套房,他結婚後,就搬出去了,我女兒嫁到了鎮上,每年過年他們才會回來吃團圓飯。
  • 70歲空巢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有一座土不拉嘰的老房子,裡面住著位70歲的老人。老人和老伴在同一屋簷生活了幾十年,朝夕相處,日夜相依,不管生活有多艱難,兩人相互扶持,並養大了3個孩子。兩人感情很好,一輩子很少吵架、紅臉。老人本以為自己能和老伴相濡以沫,白頭偕老。沒想到一場急病,奪走了她53歲的老伴。老伴走後,老人非常傷心。
  • 70歲老人的忠告:在兒女家各住半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
    一、導語人老了應該依靠誰呢?很多老人都說生兒子好,這樣才能讓自己老有所依,也有老人說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生女兒才能讓自己的晚年有所依靠,那到底靠誰才最靠譜呢?不如看看下文裡的這個老人是怎麼說的吧。我今年70歲了,我已經退休快20年了,我每個月退休金有3000塊錢,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足夠我一個人花,兒子女兒都非常讓我省心,他們已經有了各自的家庭,所以不用我時刻操勞,我老伴兒走得早,我一個老婆子孤零零的在老宅住,一個人種種花草。雖然每天日復一日,可是過得也不算無聊,可能是我有退休金的緣故,所以不用給兒子女兒添麻煩。
  • 故事:65歲大娘哭訴:在兒女家住了一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65歲大娘哭訴:在兒女家住了一個月,我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父母辛苦把子女養大,讓他們成才,即便子女成家了,父母依舊盡著最大努力,減輕子女的負擔;當父母老了,兒女們應當給父母養老。許多人也知道,自古以來孝心是種美德,大道理大家都懂,真到父母老了,有多少子女能夠盡孝。有人說子女多了,將來老人們養老也會享福。
  • 70歲老頭含淚哭訴: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今天帶大家探討的是,一位70歲的鐘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後誰都指望不了。鍾大爺/70歲我也70歲了,我老伴去世5年了,如今就我一個人住在老家,我子女都在城裡,如果要搭車去城裡需要半個鐘,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農村,跟大山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待在家,那些年輕人都搬去城裡住了我有一對子女,我兒子44歲,女兒41歲,兒子首付在城裡買了一套房,他們一家人住在那裡,我女兒嫁到鎮上,一般只有年三十晚才回來
  • 69歲母親哭訴:在兒子和女兒家各住2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Part 1我今年差一歲就到70歲了,人們都說人到70古來稀,可我一點都沒有感受到這份待遇。由於老伴離開後,我自己不能再一個人生活了,兒女們就商量著讓我每家去住兩個月,自己現在都沒有話語權了,只能是兒女們說什麼,我聽什麼,儘量不給他們添太多的不方便。Part 2一開始,我先去的兒子家,剛去的時候兒媳婦對待我還是挺不錯的,有吃有喝的,可是好景不長,我就感覺兒媳婦看我的眼神充滿了敵意。
  • 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69歲的老人才發覺誰是最可以依靠的
    這樣的描述讓你感到了害怕,確實有些獨居的老人過的就是這樣的日子,人到晚年,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就是孤獨和寂寞。但即使過得這樣的孤獨寂寞,他們也不想去兒女那兒住。這是為什麼呢?人到晚年又能依靠誰呢?依靠兒女嗎?別開玩笑了!這位69歲的老人的親身經歷告訴你,老年最能依靠的是誰?
  • 一個65歲老人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65歲的張阿姨的故事,她在兒子和女兒家合住一個月以後,她明白了,晚年能夠依靠的,並不是子女,而是自己。自從老伴去世以後,我一個人在鄉下住著確實是太孤獨和悽涼了,於是我就跟子女們商量,我要和他們一起居住,我在他們家輪流住,一家住一個月,子女們也都答應了,畢竟我是他們的親媽,他們也不能拒絕。我以為和子女們一起住,我就會過得開心和快樂了,沒有想到的是,還不如我一個人在鄉下過得舒服。剛開始我是在兒子家裡住的,我和他們的生活習慣還有飲食都不一樣,很難在一起生活下去。
  • 一個68歲奶奶自述: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劉奶奶對此很知足,她覺得有老伴陪著的晚年已經很幸福了,但世事難料,老伴突發心梗,就那麼突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老伴離開後,劉奶奶很傷心,但傷心歸傷心,生活還要繼續,只是一個人生活實在是太孤獨了,獨自生活了沒多久,劉奶奶就選擇搬過去跟她的兒女一起生活,可是僅僅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後,她就又搬回來自己住了,而這又是為何呢?
  • 70歲老太太:晚年養老女兒靠得住還是兒子靠得住,住兩月就明白
    人到了晚年,到底是女兒靠得住還是兒子靠得住?看看王阿姨的遭遇就知道老了能靠誰。歲。王阿姨與丈夫風風雨雨走了大半輩子,本來老兩口身體健康,想著如果以後身體不好,不能自理了就一起住到養老院,可惜去年年初身體一向很好的丈夫突然去世了。王阿姨一下失去主心骨,傷心過度病倒了。兒女們輪流照顧了很長時間,王阿姨的身體才漸漸恢復。兒女們怕王阿姨一個人以後沒有照應,於是商量輪流照顧她,不讓王阿姨一個人獨住了。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那麼,老了以後在兒女家輪流居住的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麼說的呢?慢慢的自己一個人也難免會很孤單,於是我也跟身邊的一些老人一樣,隔三差五去兒女家輪流居住。怎麼說了,可能人老了大都時會變得敏感多疑吧,不知道你們大家怎樣,反正我就是這樣,因此我在兒女家輪流居住最多也就是20天。開始我是先住兒子家20天,然後再去女兒家住20天,但是在兒子家不到一周,我就明顯感覺到媳婦各種不高興。
  • 將近7旬老母親: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是誰
    年近7旬的老人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讓她明白了晚年究竟能依靠誰。01張阿姨,68歲,丈夫已離世剛嫁給老公的時候,他家境不好,但我能吃苦,陪著他起早貪黑。後來我們有了一兒一女,由於我們從小吃了很多苦,為了孩子們少走彎路,我們總是想辦法把更好的留給他們。
  • 70歲老人自述:子女家和養老院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一個70歲老人自述:子女家和養老院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自述:祝大爺70歲每個老人都希望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靠,但這個依靠到底是養老院還是子女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老人晚年的歸宿在哪?我以為子女是我辛苦養大的,所以我們的感情應該很深厚,血濃於水呢。
  • 退休老人自述:兒女家和養老院各住一個月,才明白最好歸宿在哪裡
    薛女士:我馬上就快70歲了。70歲是該考慮晚年歸宿的問題。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想法都比較傳統,認為生養兒女就是防老的。我們努力養大兒女,那麼現在老了,兒女就應該給我們養老,所以我就搬去和兒女一起住。沒和兒女一起住之前,我總以為辛苦養大他們,我們的感情應該很深厚。他們應該很歡迎我和他們一起住。
  • 67歲老人坦言:在兒女家各住半年,終於明白誰才是晚年的靠山
    如果兒女雙全,到了晚年究竟誰才是可靠的人呢?晚年究竟能依靠誰?曾女士,67歲我是農村人,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過著,口咬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兒子也一直在家裡種地,還承包了一個大水庫,一年四季割草養魚,很少歇一天。他可能怕我連累他,半天沒有吭聲。女兒說:老娘你從這個月1號開始,你去我那裡住吧。
  • 65歲老奶奶痛哭,在兒女家住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靠誰
    有人說,晚年過得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句話說得確實有道理,仔細想想,晚年如果過得幸福,說明兒女孝順,家庭和睦。我們村裡有一位李奶奶,今年65歲了,說起來年紀不算大。前幾年李奶奶的老伴因病去世了,這幾年老奶奶一個人過。
  • 68歲老太太:在兒女家各住了一個月,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68歲的老太太最初與丈夫住在一起,兩人住在鄉下,彼此依靠。當時,林太太認為丈夫是她晚年最大的依賴,但她沒想到有一天她的丈夫會在不知不覺中安詳的離開了她。只能去孩子家過完剩下的晚年了。經過討論,孩子們告訴我,你應該在雙方各住一個月,孩子們並輪流為老人服務。我和兒子住了一個月。我曾經生活在鄉下,但是我的生活習慣與我住在城市的兒子和兒媳婦的習慣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