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姐家辦升學宴,兒媳給2千婆婆嫌少,反遭兒子霸氣護妻

2020-08-25 壯壯大姑講故事


01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人情來往不可忽視,它是人與人交往中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也是一種感情投資。熱情豁達的人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送出去的那些人情,既能讓自己今後的路越走越寬,又能成為一筆儲蓄存款,自己並不吃虧。

表面上看,禮尚往來合情合理,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來往也水漲船高。有些家庭,一年的收入去除開支,往往所剩無幾,其中,人情消費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成為一筆沉重的負擔。

其實,人情交往心意到就行了,犯不著資源浪費,盲目攀比。「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感情深,不需要拘泥於紅包大小,禮金多少。更不需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去打腫臉充胖子,給自己製造壓力。

然而有些人想法片面,認為家裡但凡有個大事小情,客人來得越多越有排場,表示自己人緣好,紅包給得越大,代表別人越高看自己。這種以紅包大小辨別關係親疏的做法,無形中將親朋好友劃分為三六九等,實則不可取。

02

婁雨欣自認為她是一個合格的兒媳,自從過門後,她團結妯娌姑姐,善待婆婆,與老公相敬如賓恩恩愛愛。可是大姑姐家辦的一場升學宴,讓她看到了人心不足的一面。

老公家裡兄妹3個,老公排行最小,哥嫂結婚後便自立門戶。嫂子脾氣剛烈,與婆婆相處不來,於是婆婆自然跟著小兒子家一起生活。小兩口剛結婚手頭拮据,考慮到婆婆年紀大了需要營養,婁雨欣總是每周買一兩次雞鴨魚排骨給婆婆燉湯,自己卻捨不得吃。

可是婆婆一點不領情,覺得小兒媳巴結自己,是心裡有愧。嫂子想得開,第一胎生個女兒,說什麼也不肯再生二胎,於是婆婆把抱孫子的期望寄托在小兒媳身上。當時婁雨欣夫妻倆全身心撲在攢錢買房上,打算緩兩年生孩子,婆婆因此誤以為她不能生育。

那兩年,因為生孩子的問題,婆婆多有不滿,動輒指桑罵槐說小兒媳是不會下蛋的母雞。每當大姑姐回娘家,婆婆便在她面前訴苦,大姑姐自然向著婆婆說話,跟著母親一起數落弟媳,甚至還勸弟弟離婚另娶。

03

幸好小夫妻倆感情堅挺,老公才沒有聽從慫恿。後來女兒出生,看著兩個孫女,婆婆整日長籲短嘆,大兒媳厲害婆婆不敢招惹,有火只敢拿小兒媳撒氣。婁雨涵實在受不了婆婆的胡攪蠻纏,決定將老房子給婆婆住,他們一家三口搬到新房單過。

婆婆不幫著看孩子,婁雨涵只得辭職。老公月薪6000多,要還房貸養孩子,她到處找手工活拿回家做,掙點錢貼補家用,愣是靠著牙齒縫裡省點錢,總算攢了幾萬塊錢積蓄。

婁雨欣曾經是個時髦姑娘,如今為了家庭幾年不買一件新衣服。有一次老公發現她的毛衫已經破舊,悄悄去商場買了套送給她。可當婁雨欣看到吊牌上的價格,立馬拿去退貨,重新換了套便宜的,在婁雨欣眼裡,200多塊錢的差價,趕得上家裡一個星期的夥食費了。

但是在人面場上,婁雨欣從不含糊。當初結婚收的禮金,全被婆婆拿走了,然而人情來往婆婆卻不願意管,婁雨欣只得頂起門戶。遇到請柬多的時候,夫妻倆只得壓縮生活費,堅決不動用老本,那可是他們為女兒今後攢的嫁妝。

04

外甥高考分數出來,考上了大專,大姑姐便緊鑼密鼓辦了升學宴。大姑姐一向摳門,回娘家從來是兩手空空,哪怕給兩個侄女買點水果零食都不曾有,所以嫂子對她頗有微詞。當婁雨欣去與嫂子商量給外甥多少紅包時,嫂子沒好氣地說別人家孩子都是考上大學才辦升學宴,一個拿不出手的大專,有什麼值得慶賀的。

嫂子只願意給500,婁雨欣覺得如今普通朋友人情份子,都是三五百起步,作為舅媽,這點錢實在拿不出手。為了不讓大姑姐面子難看,婁雨欣夫妻倆決定不管哥嫂了,他們給2000塊錢,畢竟婆婆和他們沒分家。

誰知婆婆知道後立馬不高興,嫌太少了,說兩個兒子沒能讓她如願抱上孫子,只有女兒爭氣生了個帶把的,這個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舅舅們對外甥好一點,將來他會知恩圖報的,而孫女長大終歸要嫁人,到時候家產可就便宜外人了。

婆婆說得很直接,話裡話外都嫌棄孫女,稀罕外孫。婁雨欣被氣得無言以對,這時候老公挺身而出,說要怪就怪姐姐太小氣了,女兒過滿月,姐姐只給了300塊錢,還沒隔壁鄰居給的多。如今她家辦事,我老婆能給2000,已經超出近7倍,還有啥不滿足。

05

見老公翻出陳年往事,婆婆自知理虧不吭聲了。婁雨欣心裡暖暖的,沒想到一向老實木訥的老公這次居然如此能言善辯,看來真是兔子急了還咬人。有他護著,婁雨欣再不擔心婆婆會胡攪蠻纏了。

人情往來,總是有一個合理的回禮範疇,在原本收到的禮金基礎上,添加兩三百塊錢是大多數的人做法,既不失禮節,又給足對方面子。雖說婁雨欣給大姑姐2000塊錢回禮,不算多,但是要知道她原來只收到大姑姐300塊錢的禮金,近7倍的返還,足以看出她是一個心胸豁達的女人,婆婆和大姑姐應該感謝才是,怎麼好意思嫌少。

其實生活中,從我們所出去的那些人情消費來看,諸如一些添丁增歲,喬遷之喜的小事,完全不需要大費周章宴請賓客,只邀請自家父母,兄弟姐妹小範圍聚聚就可以了,既節約了時間成本,還不給別人添麻煩,更不用讓自己再背負一份人情債。

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更不應該將禮金看得太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平時多幫扶條件差的那個,那便是有情有義,而不是非要將對兄弟姐妹的付出,一筆筆的記載上帳本上,那樣多生分。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大姑姐離婚,婆婆要兒媳每月給5千替女兒養娃,兒媳:一分沒有
    問題出在公婆身上,他們總是打著親情的旗號,來問兒子兒媳要錢。老公有個姐姐,小時候家窮,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村裡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重男輕女思想,於是公婆便把這個讀書機會給了老公。就這樣,大姑姐初中沒畢業便進廠打工,掙錢供弟弟讀書。
  • 婆婆嫌棄兒媳不上班,要她幫帶大姑姐的孩子,兒媳霸氣反駁
    婆婆嫌棄兒媳不上班,要她幫帶大姑姐的孩子,兒媳霸氣反駁李婷再家做一個全職家庭主婦,所以婆婆總是看他特別不順眼。可是李婷每天都特別忙,早上6點30就要起來準備好一家人早餐,做好家務,然後叫女兒起床,監督她吃好早飯再送去幼兒園。回來的路上還要去買晚餐的菜,中午自己一個人在家就隨便吃一點。
  • 婆婆生病後臥床五年,兒媳精心照顧她,大姑姐回娘家給弟媳10萬
    孫豔剛嫁進婆家時,跟婆婆發生過很多次矛盾,就是因為她這心直口快的毛病。婆婆不喜歡孫豔的脾氣,覺得她兇巴巴的,也不知道自己兒子喜歡她什麼。大姑姐也覺得孫豔的脾氣不太好,但大姑姐總是儘可能地包容著。每次母親和孫豔發生矛盾後,她回娘家來勸時,總是對母親說要包容兒媳。母親是長輩,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不要跟兒媳斤斤計較。
  • 婆婆癱瘓兒媳照顧6年,大姑姐回娘家照顧2天後,說弟媳不容易
    婆婆是個重情義的女人,為了不讓一雙兒女受委屈,一直沒有改嫁,幸好有叔伯的幫助,日子過得還算安穩。大姑姐從小爭氣,學習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當時村裡有人冷嘲熱諷,說女孩子讀書沒用,可是婆婆思想開明,決定供女兒讀到底。在婆婆的堅持下,大姑姐如願讀了大學,還考了研。
  • 兒媳照顧癱瘓婆婆5年,婆婆臨終分遺產,兩個大姑姐一分錢都不要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李阿姨就是這麼認為的.兩個女兒遠嫁他鄉,她連嫁妝都沒給她們準備,要回的彩禮都給兒子留著,準備結婚時用。02兩個大姑姐出嫁後,靈兒就嫁進來了。李杏花視兒子為命根子,對靈兒也非常疼愛。都說婆媳關係好不好,要看頭十年婆婆對兒媳好不好。李杏花從一開始就把靈兒當女兒看待,兩個性格也合得來,婆媳相處融洽。
  • 大姑姐不孝敬父母,分財產卻是第一名,婆婆:財產全歸我兒媳
    那時候,大姑姐曾提議:把婆婆城中村的房子賣掉,然後給婆婆換一套商品房,剩餘的錢,她和我丈夫平分。 婆婆當時對這件事的態度:我還沒死呢,你就惦記著分財產? 最終,婆婆並沒有採納大姑姐的意見。 事實上,婆婆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在我和丈夫結婚第13年的時候,老宅給拆遷了,分了好幾百萬。 之後,婆婆並沒有買房子,而是住進了我們家。
  • 33歲大姑姐出嫁,婆婆想把50萬拆遷款全給她陪嫁,兒子兒媳很贊成
    後來,大姑姐到了該要找對象的年齡了,但這時婆婆卻病倒了,而且病情很重,醫生說是積勞成疾,得要長期治療和調養了。凌雨南和老公結婚時,大姑姐已經31歲了,但還沒有結婚,她為了家裡的事而耽誤了青春。其實到這個時候,家裡的日子已經沒那麼難了。因為凌雨南的老公也工作了,而且婆婆的病也已經穩定住了,只要定時服藥就可以了。
  • 給婆婆買衣服後大姑姐說三道四,婆婆卻說很喜歡衣服,兒媳感動了
    在婆媳之間更是要如此,兒媳不是婆婆生的,婆媳之間的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彼此要珍惜婆媳情義。大姑姐的老公這兩年做生意發了點財,她就回娘家來總是趾高氣昂的。我雖然不要看她那副德性,但她是大姑姐,我還是跟她維持著友好。我把給婆婆買的衣服從電動車上拿下來後,就遞給婆婆,婆婆嘴裡說著:「你還給我買什麼東西啊!我一個老太婆了,不需要穿什麼好衣服的。」
  • 借給大姑姐5萬塊買房,看到婆婆撤回的消息,我立馬讓大姑姐還錢
    前幾天大姑姐說她孩子明年就上小學了,現在住的是鎮上,沒有好的學區。她打算在市裡買房子,但是錢不太夠,想問我借10萬塊錢。我和老公在市裡上班,目前是在我父母家住的。我給我媽說大姑姐要借錢,我媽說借可以,但是不能借那麼多。因為我們房子還沒裝修,還要生孩子,壓力比大姑姐大。我就說借給她5萬,她說5萬也行,明年肯定能還,前幾天剛把錢轉給她。
  • 兒媳婦第一次來家,婆婆高興給了2千塊,丈母娘嫌少讓分手了
    女朋友第一次來家見家長,就因為未來婆婆給了2千塊錢,丈母娘嫌棄男方小氣,硬要小兩口分手了。於是,女孩子臨走的時候,朋友給了一個紅包,紅包裡裝了2千元,兒子就送女朋友回家了。本以為皆大歡喜,下一步就雙方家長見面討論結婚事宜了。誰知道到了晚上,兒子一臉不高興地回來了。說是女孩子回家和媽媽說了紅包的事,未來的丈母娘二話沒說,就給兒子打電話,說是恁家裡就連五千塊錢都沒有嗎?給兩千塊是什麼意思?馬上分手。兒子呆了,任憑人家吼了一頓,啥話也說不出來。
  • 大姑姐回娘家,婆婆做拿手好菜卻不讓兒媳夾: 婆婆偏心怎麼辦
    事情是大姑姐回娘家了,婆婆買了排骨,做了一桌好菜,兒媳正剛想去夾一塊排骨吃。公公婆婆卻對大姑姐說,「閨女,這是給你買的趕快吃,貴這呢!」一旁的兒媳婦自然覺得很委屈氣的眼圈都紅了。首先,說出這句話的這個婆婆肯定不會是一個有智慧有格局的人。
  • 妻子做飯丈夫刷碗,兒媳被婆婆斥責不賢惠,兒子霸氣護妻
    ,除了有護犢子成分,還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有關。在婆婆眼裡,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代表了權威和地位,而女人必須要順從。倘若兒媳偏離了婆婆預期中的要求,便會被認為不賢惠,不是一個合格的好兒媳。其實,婚姻是兩個人過日子,怎麼舒服怎麼來,婆婆不應該橫加幹涉年輕人的生活。
  • 五個大姑姐
    總的來說婆婆處於劣勢,因為沒有「戰略縱深」,鬧翻了,兒子孫子如同「人質」捏在那個小女子手裡。兒媳根據地寬廣得多,可以毫不猶豫不與婆家來往,不僅有大後方娘家,還有獨立女性文化高格殿後。早幾十年,兒媳婦雖然大多是工作女性,但比今天的「白骨精」天真溫柔得多。畫面上纖纖少女與壯年期五大三粗或者依然纖纖身材,但是深諳事事的老婆婆站一起,視覺上誰都會為兒媳捏一把汗。
  • 兒子放暑假婆婆來照顧,大姑姐隔三差五回娘家,弟媳下逐客令
    公婆總覺得有些虧欠兒媳,老兩口除了種地,農閒時打打零工,打算將來養老不給兒子兒媳添麻煩。兒子出生後,周穎自己帶,直到兒子上幼兒園,她才出來找工作。每天送完兒子再去上班,時間一點不耽誤。然而到了放暑假時,周穎不放心將兒子一個人放家裡,送到農村公婆家,兒子又不捨不得離開爸媽,於是只好打電話請婆婆來照顧兩個月。
  • 大姑姐出嫁我準備給5千,隔窗聽到婆婆說話,我含淚換成5萬
    5千,隔窗聽到婆婆說話,我含淚換成5萬  我和丈夫是自由戀愛,結婚前母親曾不止一次勸我不要嫁,她說婆媳關係本身難相處,更何況我還有一個多嘴大姑姐,嫁過去恐怕不是她娘倆的對手。  婆婆性格要強,這和公公的早逝有一定關係,當時大姑姐15歲,丈夫才10歲。為了賺錢養活兩個孩子,婆婆早出晚歸在窯廠拉磚,丈夫全憑大姑姐照顧,她每天騎車載著弟弟上下學,姐弟倆的感情非常深厚。正因為如此,我的介入讓她們感到危機,覺得我搶跑了她們最親愛的人,處處擠兌我,而我天生大大咧咧,不想讓這些小事影響到夫妻感情,一直選擇隱忍。
  • 大姑姐結婚,婆婆要老公陪嫁50萬,兒媳一番話婆婆默不作聲
    我和老公是大學同學,大2的時候我倆開始交往,畢業後老公留在我們這裡工作。我爸爸是做建材生意的,家境殷實。考慮到老公家情況,結婚是彩禮我們家沒要,陪嫁一套房子和一輛車。為了這個閨女婆婆是操碎了心!大姑姐刁蠻的脾氣很難相處,上個月有人給她介紹對象,據說男方家很有錢,定了婚期之後,婆婆很老公商量要我們陪嫁50萬!
  • 婆婆把房產全給大姑姐,聲稱養老閨女管,三年後婆婆失了神
    導語:婆婆把房產全給大姑姐,聲稱養老閨女管,三年後婆婆被打臉。都說「養兒防老」,所謂的這個「兒」字並不單單指的是兒子,還有女兒。我叫於曉曉,城裡獨生女,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老公。老公還有個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姑姐,婆婆對她很是疼愛,寵愛程度超過老公。我們兩個是同事,日久生情的那種,結婚也是水到渠成。
  • 婚後住對門的大姑姐天天蹭飯,女人霸氣一招化解,公婆:太有心機
    再加上大姑姐又是自己的親姐姐,他更是找不到理由反駁的。我嘆了口氣,事已至此,我還能說什麼,只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擾就好。大姑姐離婚時,分到一筆不少的費用,聽說足足好幾百萬。所以她買的對門是精裝房,只需添置一些家電家用等就可以入住了。半年後,她帶著兒子正式搬進對門,算是真正跟我們做了鄰居。
  • 大姑姐自私,婆婆幫我帶孩子她罵上門,老公一番話趕走姐姐
    小蕊說婆婆帶孩子很有經驗,之前大姑姐家兩個孩子都是婆婆帶大的,他們上小學以後,大姑姐才給接走了。婆婆那時候給大姑姐帶孩子,一分錢沒要過,包括孩子的生活費也是婆婆給出的,大姑姐從來沒有給過一分錢。到了小蕊家的孩子,婆婆也說不要錢,因為婆婆有退休金,每個月夠她和孩子花,所以她就說讓兒子兒媳把錢存起來,如果她沒有了,再問他們要。
  • 男友家拆遷分3套房,這本來都是我們的,準婆婆卻給了大姑姐1套房
    ,就把其中一套給了自己的女兒,她覺得準公婆很糊塗,憑什麼把房子分給嫁出去的大姑姐?男朋友家拆遷賠了3套房子,本來按理講這3套房子都應該分給兒子的,但是公婆卻說只給我們分2套,另1套給男朋友姐姐,理由是大姑姐家裡條件不好,現在一家人還在租房子住。我聽了很不高興,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我家也有一個弟弟,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跟弟弟爭什麼財產,但是公婆卻說卻說在他們家,兒子女兒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