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你媽我漲工資了,足足漲了61元,下班後早點回家,我一會買2斤豬肉,晚上包餃子!」
世界上本來沒有那麼多開心的事兒,小確幸多了,自然也就幸福了。
點開手機,滿屏幕都是我媽的興奮勁,這份樂觀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直到我為人父母后,才知道「世上只有媽媽好」的切身體會。
失業了,重新收拾行囊繼續找工作,找不到工作,那就自己想辦法搞點買賣賺錢,似乎什麼事兒都難不倒這個正能量的她。
去年領到養老金的那一剎那,我媽興奮不已,55歲的她終於告別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即便是啥都不用幹,也能領著2000元。
而今年疫情之下,我的工作大受影響,領著最低工資1000多,只好在家「啃著老」。最關鍵的是,我媽迎來了養老金上漲,61元令她興奮不已。
晚上到家後,我媽興奮的勁兒煙消雲散,原來是她看到了老工友的曬圖心酸了,人家是前年退休,養老金5000多,如今漲了小200塊錢。
「養老金5000的能不能別漲了,等一等我們養老金2000元的,拉平到5000元再一起漲,不行嗎?」
「你工齡多少年,按照哪個檔次繳費的?人家工齡多少年,按照哪個檔次繳費的?」
我媽冷靜下來了,仔細想了想,自己是20年工齡,按照最低檔次繳費的,人家是37年工齡,還是個單位的科級幹部,繳費基數接近200%。
「對呀,你在職的時候跟人家工資就有差距,養老金繳費也有差距,工齡也有差距,那養老金和上漲額都有差距,沒問題!」
終於,我媽臉上露出了笑容,不過是少吃了幾斤豬肉,不妨礙咱們過日子,如果都希望「不勞而獲,不交多領」,養老基金可就無法運作了。
如果5000元以上的人不漲,多繳、長繳反而不能多領,將無法激勵大家多繳費、長繳費,社保基金長期健康有序發展,可就成了難題,所以說不可行。
如今,長達40年工齡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之所以這麼長的工齡,主要是得益於歷史原因,但從長遠來看,視同繳費將漸漸消失。
對於企業職工來說,1991年前後當地建立個人帳戶之前的連續工作年限,可以視同繳費,養老金多領一份過渡性養老金。
對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來說,2014年10月1日之前的連續工作年限,可以視同繳費,養老金多領過渡性養老金,當然,還可以領職業年金。
隨著2020年養老金上漲方案的公布,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一個趨勢,那就是上漲的天秤逐漸傾斜於企業退休人員。
目的就是養老金高的人少漲,養老金低的人多漲,縮小差距,讓老人們都能安享晚年,而年輕人想要提高養老金水平,那就是長繳費、多繳費。
誰不希望年輕時多繳社保,晚年養老金高一點呢?無奈於現在的工作,要麼按照最低檔繳費,要麼不給繳費,於是,社保多繳、長繳就成了難題。
而對於自己繳費的靈活就業人員來說,參保就更為自由,多個檔次可選,是選擇高繳費檔次只交15年,還是低繳費檔次繳費30年呢?
其實,從今年的上漲方案中,我們不難發現,掛鈎調整中的與養老金數目掛鈎比例顯著減少,而繳費年限超過15年的,反而能夠多漲。
所以,與其省吃儉用繳納高繳費檔次,不如選擇適合自己的繳費檔次,拉長繳費年限,畢竟多繳不如長繳。
養老金5000能不能別漲了?等2000的拉平到5000再漲,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加入自己的免費圈子,文章僅發布在圈子裡,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