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顏子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因為父母的偏心,被當成家裡的「提款機」。人到三十,無房無車無存款,最後在22樓姐妹的幫助下,才逃脫原生家庭的痛。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偏心兒子。
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她婆婆一個星期7天,有6天都在女兒家幫忙,1天在她家裡躺著。
她跟我抱怨說,每次婆婆在家的時候就這裡痛那裡疼,一到女兒家,哪裡都不痛了,精神抖擻地幹活。
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小姑子跟她們住在同一個小區,相隔不到200米。
於是,她每次看到婆婆回小姑子家,心裡就非常不開心。她說了很多類似的事件。
她小姑子生二胎,婆婆把親家趕走,要自己伺候女兒。
她說,小姑子懷二胎的時候,她公婆就在這裡伺候。結果婆婆怕他們伺候不好她女兒,硬是要女兒把公婆送回老家。
婆婆之前幫她帶孩子,這下又要照顧小姑子的月子,兩頭忙得團團轉,後來乾脆孫子都不帶了。每次,她要抱怨幾句,她婆婆就說:她是我女兒,我不照顧誰照顧,等我老了,她是要給我養老的。
抱怨幾次後,她也懶得說了,婆婆依舊每天穿梭在小姑子的家中。
她說:「 婆婆去照顧小姑子也就算了,更可氣的是,每次她去完小姑子家回來就說,我兒子太笨了,每次學習都不如外孫女,說我沒有教育好孩子。有一次第二單元語文考試,我兒子只考了85分,外孫女考了98分,婆婆回來就指責我兒子笨,說我沒教育好他。沒有她女兒能幹。好像她女兒多聰明,我多蠢似的。
之後,每次她兒子跟外孫女在一起玩的時候,都會笑話他笨。搞得她兒子心裡壓力非常大。
只要涉及到錢,婆婆都是一毛不拔。
朋友說,婆婆對女兒非常的大方,但是對自己的孫子卻吝嗇得不行。
上次考試成績不太好,她就想著報一個作業輔導班,讓他養成學習習慣。有一次,她跟老公商量找託管輔導孩子作業,結果婆婆知道後,很生氣地說:你們是不是錢多沒地方花呀!一個輔導班800元/月,還不如讓他姑姑教,不要浪費錢。
每次只要涉及到錢,婆婆就會找她老公鬧,就會對他兒子說:我是你的媽媽,你竟然不站我這邊,就知道聽老婆的。
然後她老公一聽婆婆這個話,心也就軟了。
她婆婆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女兒是要給我養老的,我要好好照顧她。
她說:難道我是兒媳婦,以後就不用給你養老嗎?
她說一個星期7天,6天在女兒家,剩下1天就在我這裡躺著,說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要我們帶她去看病。
有一次只是普通的感冒,婆婆更說自己心臟不好,怕是有心臟病。
但是只要她女兒打一個電話,立馬就飛奔過去了,一下子什麼病都沒有了。
婆婆倒是在女婿那裡落得好名聲,她說在婆婆心裡就只有一種思維模式就是:她女兒好,就是全家好。
作為婆婆,心疼自己的女兒,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是女兒,我也希望自己的媽媽照顧我月子,照顧我孩子,這樣就少了很多婆媳矛盾。這份私心,我想大部分的女兒都會有。
但是這份女兒的私心,是讓自己的父母疼愛自己的一個理由,而並不是讓自己的媽媽介入而導致自己婆媳矛盾。如果是這樣,大可不必。
就如同我這個朋友,她的婆婆為什麼總是偏心女兒,顧著女兒,不過是覺得女兒就在身邊,也會給她養老。
可是女兒真的會給婆婆養老嗎?
不一定。人的精力和財力是有限的。大家都是普通人,上有公婆,下有孩子,如果再加上養自己的父母,那麼她的壓力會很大,也沒有足夠的精力。
顯然她婆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她只想著趁自己還能幫,就儘量去幫女兒。可她卻忘記了自己還有兒子和兒媳。難道等以後老了,不能動了,都不需要兒子、兒媳照顧嗎?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同時做很多的事情。
孫悟空只要吹口氣,就能變出很多小猴子,幫它一起打妖怪。可是我們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該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又想著幫女兒忙,又想著幹涉兒子的家,到頭來吃力不討好。
至於婆婆,首先自己要有界限感,如果女兒確實沒人照顧,那麼可以適當的幫忙。如果她有公婆照料,就不要參與她的家事。
不管是偏心兒子還是女兒,父母都應該一碗水端平。要麼你誰都不幫,要麼就要公平。有時候我們做兒媳婦要的就是這份公平。
而你一旦偏心女兒,雖然老了會照顧你,但是心裡可能永遠都無法邁過那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