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療愈孤獨?

2020-09-05 東方文化雜誌

文:韓洋

孤獨,是生活在世間的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終極處境。孤獨,不同於沒人陪伴的寂寞,而是一種更根本、徹底的體驗。無論我們與他人多麼親近、互動多麼愉快,仍舊會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自己和其他生命之間,無法全然地理解、感同身受,這便是最基本的孤獨,也是存在的孤獨。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探索應對孤獨的途徑:藝術創作;藉助宗教、性、藥物等達到縱情的狀態;遵從團體的習俗和信念,等等。「藝術創作是克服分離、達到和諧、超出個人生活並發現一致的途徑之一。」通過藝術創作,藝術家可以一定程度地克服孤獨,通過藝術作品與自己的心靈溝通,和世界對話。藝術是個性的,不可複製的,因此往往不被理解和認同,顯示出孤獨。藝術只有與眾不同的表達,才能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審美衝動。

談及對藝術的理解,歐美現當代文學評論大師,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指出:「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產品本身;第二個要素是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個要素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即世界;最後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由此,當我們試圖理解、闡釋藝術品時,大體有四個方向可以嘗試,其中三個探討藝術品與另一要素(世界、欣賞者或藝術家)的關係,第四類則是將藝術品作為獨立的對象來討論,認為其意義和價值的確不與外界任何事物相關。

M.H.艾布拉姆斯其著作《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

不同的評論家、欣賞者對於藝術品的闡釋會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比如,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在《藝術的故事》中指出:「實際上根本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他們是些男男女女,具有驚人的天賦,善於平衡形狀和色彩以達到『合適』的效果。」丹納將藝術指向藝術家,關注的是藝術家如何通過藝術品表達自我。再如,我國當代作家格非在《文學的邀約》中描述:「寫作和閱讀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哪個主動、哪個被動,誰是主導,誰是附庸的關係。閱讀的成敗取決於兩者的會通,寫作者的姿態,說到底僅僅是一個邀請而已。」格非著眼於作者與讀者,欣賞者與藝術家的關係。

藝術品的四個要素,作為欣賞者,我更願意將藝術品置於其他三個要素之前,藝術品是藝術家情感的延伸,是世界某一維度體現,是欣賞者將自己的情感、體驗投給藝術品再折回內心的投影。對那些被藝術品連接在一起的人——藝術家與欣賞者,又有著怎樣的心靈療愈呢?


保存經驗、處境

藝術品可以作為一種保存經驗、處境的方式。對藝術家,藝術品是「孤獨」體驗的感性呈現,並且創作過程中這種體驗還會以新的面貌重現;對欣賞者,藝術品會喚醒那些與「獨孤」有關的特殊經驗、處境的沉睡的記憶。

美國現實主義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1882-1967),喜歡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外出,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藝術家所體驗到的孤獨、寂寥的都市生活。霍普藉助獨特的繪畫形式,表達了語言難以傳達的現代人、都市人的情感和記憶,尤其疫情之下,再看霍普的作品:坐在午夜餐館裡的孤獨食客、在冷峻的現代建築中望向窗外有些疏離的女性、沒有人的空間……這些似乎穿越時空,將當下我們的體驗和感受運用繪畫語言呈現在作品中。

愛德華·霍普——夜鷹(1942)

愛德華·霍普——海邊的房間(1951)

愛德華·霍普——晨光(1952)

霍普作品所表達的人際孤獨,並非是現代人專屬。倪瓚——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其作品中幾乎沒有人的身影,將世間的孤獨、冷寂推向了極致。

容膝齋圖

漁莊秋霽圖

江渚風林圖

無論是西方現代畫家愛德華·霍普,還是以我國元代畫家倪瓚為代表的東方藝術家,都將其複雜的獨孤經驗、感受通過藝術品進行了保存和詮釋。

鏡映情緒、感受

藝術創作是一種映情緒、感受的方式。「鏡映」,心理學的術語,即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渴望被記得、被看到、被注意、被欣賞的需要。被「鏡映」是感覺到自己的主觀經驗在另一個人那裡引起了相應的身心反應。當賞析一件藝術品時,能夠感覺到藝術家與欣賞者感同身受,並通過藝術品的形式,表達出了欣賞者孤獨的情緒和感受,即是欣賞者的情緒、情感被藝術家的作品所「鏡映」。

除了得到情感上的共鳴,那些與孤獨有關的藝術品教會欣賞者試著耐受孤獨,更好地與孤獨相處;提醒欣賞者,人生並不需要時時「熱鬧」,孤獨是每個人都必將經歷的、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之一,不必對孤獨的體驗感到恐慌。藝術並不否認孤獨,仿佛從始至終,孤獨都寫在生命的合約中。

義大利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在他的靜物作品中表達了一種莫可名狀的孤獨感受。莫蘭迪生活規律,平日裡除了教學,便是在家中畫畫,極少外出,幾乎沒有社交,義大利史學家裡奧·朗基尼斯對莫蘭迪的描述:「一個平凡的小城,這裡的每個人都長得又矮又胖,但莫蘭迪卻高大而瘦削,並且愛穿寬鬆的衣服,彷佛賈科梅蒂作品中行走的人。」

喬治·莫蘭迪 作品

莫蘭迪一生平凡、孤寂,廝守著生活中的瓶瓶罐罐。欣賞者凝視莫蘭迪的靜物作品,猶如凝視自身存在的孤獨,靜默、堅定,充盈著力量。莫蘭迪這種力求探尋最平凡狀態中深層意識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境界,某種維度上,也與中國文人畫家的意志達成了一致。有評論家評價:「莫蘭迪無疑是最接近中國繪畫的歐洲畫家了,他把筆墨儉省到極點!他的繪畫別有境界,在觀念上同中國藝術一致。他不滿足表現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的感情。」莫蘭迪的靜物作品與中國宋代花鳥畫異曲同工。宋畫受宋代理學思想的影響,理學中有一派特別重視儒家的「格物」,所謂「格物」,就是對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認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構成這件事物的「道理」。宋畫將這種「格物」精神應用在繪畫上,產生了許多非常寫實的、嚴謹的花鳥畫。莫蘭迪研究瓶瓶罐罐的一生,正像是宋畫中「格物」精神在西方的藝術表現。

桃鳩圖 宋徽宗

枇杷山鳥圖

如果說,霍普、倪瓚的畫作,通過場景的呈現,保存的是人們對孤獨的體驗、感受;莫蘭迪的靜物、宋代花鳥繪畫則是對孤獨處境的鏡映。


療愈、升華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對孤獨體驗的療愈、升華過程。「升華」指的是一種心理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普遍而平淡無奇的經驗被轉變為某種高尚而美好的東西——這即是孤獨與藝術碰撞後迸發的嶄新力量。藝術品可以幫助創作者整理、重新理解和看待孤獨的體驗和感受;對于欣賞者則可以賦予能量,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應對人生中某些時刻強烈而又難以消除的孤獨感。

「我是孤獨的,因而被帶入了一種必然性,反對這種必然性,你就什麼都做不了。如果我只是我所是,我就堅不可摧。是我所是,並毫無保留,我的孤獨認出你的孤獨。」——賈科梅蒂阿爾貝託·賈科梅蒂(Giacometti·Alberto,1901—1966),瑞士超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100瑞士法郎的紙幣上印有他的頭像和作品。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火蔓延,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賈科梅蒂的藝術創作關照、撫慰了普遍存在於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這些作品變得很細,細到我的雕塑刀一接觸,它們就要消失在塵埃之中。但對我來說,只有當它們很小的時候,頭和身體看上去才有點像是真的……」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像是被戰火燒焦了的人們,亦像是被摧殘的孤獨的心靈,其雕塑呈現嶙峋的人體,是飽受戰爭折磨的新歐洲「人道主義」的象徵。面對其作品,欣賞者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戰後人性的困境,也是都市中每一個個體的困境,每個人被同一化,生存於心理孤絕的狀態中。

賈科梅蒂 作品

賈科梅蒂頭像和作品 100瑞士法郎

「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總是感受到孤身一人的寂寞,也是因為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弗裡達

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 ,1907—1954),墨西哥先鋒藝術及現代女性藝術家。弗裡達的一生非常坎坷:6歲,患小兒麻痺症;18歲,一場嚴重的車禍導致之後做過 31 次手術;22歲,結婚,曾經的傷病導致 3 次流產,終身不能生育,十年後離婚,後又復婚;46歲,因為右腿的併發症,膝蓋以下被截肢;47歲去世。弗裡達在痛苦中度過了一生,去世前幾天,她在日記中寫道:「但願離去是幸,我願永不歸來(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

兩個弗裡達(1939)

破碎的主柱子(1944)

在弗裡達的作品中,痛苦、孤獨是永恆的主題,她將自己的情感傾注於作品中,自我撫慰、療愈。《兩個弗裡達》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超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著稱,是弗裡達在離婚後不久完成的,其中左邊是穿著傳統墨西哥服飾的弗裡達,右邊是現代裝束的弗裡達。弗裡達描述這幅畫表現了她與丈夫迭戈分離時絕望和孤獨的感受。心理學中常會提到,「表達即有療愈」,弗裡達通過畫作述說著自己的感受,藝術創作使她的孤獨與痛苦有了釋放和安置的空間,以獨特的方式自我療愈。

無論藝術以怎樣的方式保存、鏡映以及療愈,孤獨,始終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世間種種,概莫能外。藝術,某種意義上,亦像是宗教,試圖在回答那些古往今來叩問心靈的終極問題,懂得體驗、欣賞藝術,懂得對生命的敬畏,也就懂得了寬容、悲憫與救贖。

相關焦點

  • 藝術的美,能療愈灰暗的世界和受傷的心靈:不要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你不是大家小姐,不是失婚的少婦、也不是失家的舞者,那些都是枷鎖,你是那個一直等待著被表達出來的藝術和美感。 還有什麼比去創造美和感受美更重要的。 體會了那些黑暗,在你跳舞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藝術的美可以療愈灰暗的世界和人受傷的心靈。即便是在最混亂的時候,也不要放棄對藝術和美的追求。
  • 孤獨是療愈的情藥,我們要習慣孤獨,創造美好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孤獨是療愈的情藥小琴從小性格懦弱,也不大愛跟別人交流。小時候的她並不知道什麼是孤獨,只是時常看她一個人發呆,要麼就呆在家裡看電視,領居找她玩也不去。小琴的學習成績保持中下的水平,人生中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經歷。直到她去外地讀書,才知道這個世界很大,有些人學識厲害,有些人興趣廣泛,有些人性格開朗。以前她不會羨慕會跳舞,有才藝的同學。
  • 幸福歸來—關係療愈線上訓練營(開營視頻)
    我們會去療愈家族關係,讓我們能識別並與家族創傷解離。一旦我們解除了過往的糾纏,對於愛的全新的施受模式就會開始生根發芽。療愈家庭紐帶和修復愛...主題二:8 月 16 日愛的開始——自愛你愛別人的能力取決於你愛自己的能力;覺察並看見自愛路上的障礙,重獲自愛。保持真我並找到方法支持自己的內在孩童,培養自我價值感。
  • 艾裡希·弗洛姆《愛的藝術》:當有了愛,我們便不再孤獨
    第一種,認為愛是如何被愛而不是如何去愛的問題。當我們把愛看成是如何被愛的問題時,我們就會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自己惹人愛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男性就會通過提高自己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來增加自己的值得被愛的砝碼,女性就會通過保持苗條的身材、穿著漂亮的衣服來讓自己吸引異性的目光。
  • 保時捷中國傳媒公關副總裁唐鳳靚:讓藝術給更多人帶去溫暖與撫慰
    經營向好的同時,如何讓藝術成為治癒心靈的一劑良藥,成為保時捷中國新的探索課題。11月12日,由保時捷中國與上海市文社藝術基金會(Cc基金會)共同主辦、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協辦的「愈」見新境——保時捷公共藝術療愈展正式開幕。   「此次特展作為藝術療愈項目的延續,是保時捷『溢彩心』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在藝術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
  • 如何療愈情傷
    【 蘑 菇 學 堂 】失戀是痛苦的,如何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療愈自己的情傷呢?
  • 正能量 神奇的療愈圖片
    在地球上,最常接收別人釋放的負面能量(抱怨、生氣、憤怒、恐懼等等),當你不知如何釋放時,你的正面能量漸漸的就會被負面能量取代(自己常常不自覺)。--注視10分鐘療愈泌尿系統--注視10分鐘療愈胃--注視15分鐘療愈精囊--注視10分鐘
  • 如何用芳香園藝植物來療愈五感身心?
    有自然的庇護,我們是幸運的,因為花卉植物天生就具有生命力和療愈效果。研究證明,在自然環境中逗留一些時間,可以幫助減少精神疲勞並提高注意力。所以這是一篇具有療愈作用的文章,請毫無壓力地閱讀~ 為什麼植物能夠緩解焦慮? Why plants can resolve the anxiety?
  • 清理日記24:療愈的意思是完整,恢復整體
    清理釋放】的分享和傳播無論是零極限清理、靈氣療愈、家排、催眠或者是任何方法,其實真正做療愈的那部分是臨在,「療愈」這個詞其實指的是完整。你臨在的每一刻,你就被療愈了,因為你是完整的了,那麼我們在做療愈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處理過去「沒有得到完整」的那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越接納、越兼容並包,越允許任何存在,能量等級就越高,因為這讓我們感覺更完整。反而越是抗拒,越是不允許,能量越低,狀態越差。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給人、事、物隨意命名,比如給孩子取小名叫「小糯米」「小湯圓」,給寵物取名叫「巧克力」「臘腸」。
  • 反思錄 ---不做藝術的寵兒,甘做藝術苦行僧
    藝術之旅,我們要成就怎樣自我,我們要如何面對昨天,要如何面對今天,要如何面對明天,是那樣鮮明,是那樣自然,是那樣明顯。藝術不是意味深刻,也不是一直享受。藝術與寂寞,與超凡,與堅守,息息相關。藝術本身就是成就自我,就是救贖之旅。藝術需要苦行僧。不是大苦大難,不是死去活來,卻是死裡逃生的藝術,死裡逃生的頓悟,死裡逃生的悟空。
  • 心理科普:成長不是等待痛苦過去,而是學會自己療愈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經歷靈魂的暗夜,孤獨的包裹。待我們忍受過了各種苦痛,下定決心想要改變人生的時候,我們化繭成蝶的那一天就會到來了。我們可能會跟親友求助、喝酒發洩、尋找書籍、或者乾脆祈求神佛保佑......但不斷逃避傷害本身,會令我們離療愈漸行漸遠。
  • 愛與親密的藝術
    □記者 端子 文 許俊文 圖    11月21日下午兩點半,省人民會堂,大河報邀請中國完形教育創始人、首席導師大楊老師做的「愛與親密的藝術」大型講座在廣大讀者的熱切盼望下準時開始。2500個座位的省人民會堂擠進2700多人,出於安全考慮,工作人員開始阻攔讀者進入。
  • 孤獨,成就最高藝術 -姜子龍墨竹解析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一個不能享受孤獨的人,往往更寂寞。孤獨,其實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姿態。因為你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內心需要。「古來聖賢皆寂寞」,當人們的內心達到寂寞至極的境界,就能保持清靜的狀態。這句話在畫家姜子龍老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 療愈心靈的世界上最神奇的八封信
    第三封 關於人際關係 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別人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麼對你。第四封 關於孤獨 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孤獨的日子,每段路都有一段獨孤的時光。
  • ——如何穿越情緒,療愈自己
    那麼如何才能接收到情緒的信號,終止這樣的無意識循環呢 療愈之路起於覺察,但僅僅知道,是遠遠不夠的。 痛苦,是因為衝突,衝突是強烈的不接納。許多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憤怒、看到了自己的恐懼,但對這些感受以及帶來感受的事件仍然是抗拒的,不願承認,更無法接納。
  • 故事療愈,帶你發現更美的人生風景!
    在通過讀臺灣敘事王子周志建所著的《故事的療愈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中分享的個案中,我看到了太多通過故事療愈後的「勇敢穿牆者」,重寫他們自己的生命故事。作者以一個如孩子般單純的「赤子心」,去「熱淚盈眶」聆聽別人的故事,在感同身受中走入另一個人的生命,與之同悲同喜;用「自由書寫」幫助人「開口」說故事,在寫作療愈中,深入自己的內心,探求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 有一種眾人面前的分享,叫療愈
    在這樣的舞臺上,她不斷找到了快樂,也療愈了自己,同時也給現代社會壓力眾多的大眾,一個療愈的出口。喜歡她,是因為她的脫口秀,能夠給大家帶來輕鬆,帶來快樂,帶來愉悅,也帶來了智慧。確實如此,在眾人面前的分享也滴確能夠療愈創傷。
  • 《孤獨的城市》:孤獨是一個尤為特別的地方
    孤獨意味著什麼?倘若我們不與另一個人緊密纏繞,我們該如何生活?要是我們無法輕鬆地開口交談,我們該如何與他人發生聯繫?性愛是否能夠治癒孤獨?假設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果我們的身體或性傾向被認定是不正常的、有缺陷的,或是我們經受著病痛的折磨,又或是未曾獲得美貌的眷顧,情況又會變成什麼樣?科技能否在這些事情上為我們提供幫助?它讓我們更靠近彼此了嗎?還是將我們禁錮在屏幕背後的牢籠裡?
  • 村上春樹:哪裡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其實,對於那些已經把孤獨融入骨子的人來說,一個人,活得更自由。早就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便懂得如何取悅自己,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搖曳多姿,哪怕一個人。那些善於運用孤獨的人會進入一種自由的狀態,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沒有那麼多的顧忌,想到哪,走到哪。更不用把心思花在別人身上,可以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上、愛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