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作家李尚龍說:在城市裡,想讓一個人廢掉特別的簡單,只需要給他一個不大的空間,再給一根網線,如果再加上一個外賣電話,如果這三樣東西俱備,那墮落往往就從此開始。
乍看這句話似乎說的過於誇張,但仔細想想,身邊好像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
習慣了三點一線,短暫的溫馨與舒適,很快能磨掉一個人的稜角,開始變得矯情,變得沮喪,好像世界上不痛快的事情都找上門來。
可怕嗎?還有更可怕的!很多人對此現狀只剩下了抱怨,而沒有想過要去改變!
01
畢業以後,與很多同學的聯繫越來越少,我曾是一個稍微有點自卑的人,所以當時腦海裡總是這樣鞭策自己:與同學朋友們許久未見,別人一定都在悄悄的努力與拔尖,而我也不能落於人後,等下次見面,我也一定要讓他們刮目相看。
也正是靠著這樣的自我鼓勵,我沒有放任自流。
除了那一份自卑,其實我的心裡還埋藏著一份不屈與好勝,我不允許自己變成別人眼中的「不能成事」的那一類人。
離開學校兩年後的同學婚禮上,我們很多人又重逢。然而,滿心期待的我收穫了滿滿的震驚。
當年在學校裡優秀的同學,短短兩年時間變的差點認不出來,他似乎與世隔絕了兩年。
閒談下來我了解到,他現在的薪資其實並不算低,但判斷一個人的標準卻從來不止看他的薪資水平,他身上沒有了年輕人的那種活力。
畢業後,因為工作穩定,自己租了房子,每天就是工作,外賣,遊戲,吃各種垃圾食品,兩年時間,身材發福,眼鏡度數上漲,眼神失去了靈氣。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這種人,不正是契訶夫筆下那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嗎?
他在自己營造的一個舒適區裡,把年輕人的鬥志消磨的一乾二淨,不願意走出舒適區,這樣子用不了多久,即便不廢掉,但想讓他重拾活力,便比登天還難了。
曾有個周末,閒暇之餘,我去了市圖書館。
拿到自己喜歡的書之後,我坐在一個角落裡,身邊是一個男孩,年齡不大,像是個大學生。我翻開書的時候,他擱下了筆掏出了手機。
沉浸在書中文字的時候,我用餘光看得見他,期間他放下手機好幾次,又拿起手機好幾次,然而,學習的時候總體還是比不上看手機的時間,要走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他在玩遊戲。
回去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這分明是兩種理念的碰撞。一種是短期的快感,另一種是長期的投資。
遊戲、微博、視頻等等很多東西,確實玩的很舒服,因為很快就可以獲得反饋,人喜歡這些乃是正常現象。
學習、讀書、提升工作技能、健身,這些都需要漫長的反饋周期,大家沒有耐心去堅持也正常!
但問題是人得學會控制自己,眼光需要長遠一些,充實自己,遠比充實時間艱難,然而收穫的也更多。
時刻謹記:「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03
曾經有個濃烈哲學味道的問題:『假如你只剩下1天,你想做些什麼?』
其實很多人大概第一反應不會是要做些什麼,而是這些年都做過什麼,然後一對比,才會發現很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做。
人生是一列單向列車,每個人都有自己綻放的時候,而作為一個教育行業的工作者,看到這個命題,我只會覺得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