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所謂廢掉,不是指失去行為能力,也不是指地位高低、財力大小,而是指碌碌無為、毫無追求地過一生。
如果你現在不能立刻想到自己的追求,說明你正在廢掉的邊緣;如果你已經放棄思考追求,說明你已經廢掉了。
很多人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但是,「廢掉」這個精神狀態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自我欺騙並不會過得更開心,面對現實,任何謊言都會被拆穿。
心理學家認為這五個字,可以告訴你人是如何廢掉的以及背後的原因。
無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無目標、無追求,另一方面是指沒有想要定目標的願望。目標聽起來很功利,也可以叫做希望。人必須心懷希望,才有把生活過好的動力,否則便猶如行屍走肉。
目標不一定要很大、很遠,但必須是要通過相對應的努力才能達到。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努力,二是相對應。
生活中,銷售要掙到多少業績,這是一個目標,而這個銷售想要利用手裡的錢買車並不是目標。
但如果,這個銷售為了買車而努力掙業績,那麼買車就成為了目標。同樣是買車,這就是目標和非目標的區別。
制定大目標和小目標都有利弊,大目標不用花很多時間去尋找,但相對來說也更容易使你放棄。小目標會使你有幹勁,也會使你處於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因此,大目標和小目標相結合才是最優解。
合理的目標一定是有路徑的點,而不是一個狀態。比如,考大學是合理的目標,而自律就是個不合理的目標。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考上大學是明確且有路徑的,而自律是個寬泛的狀態。
追求狀態最後必然會流於形式,讓自己處於痛苦之中。同理,掙錢、變優秀、變知識淵博都屬於狀態,以這樣的名詞當做目標會使人迷茫。
逃就是逃避,逃避的形式多種多樣,或是自己不願面對,一拖再拖;或是強制別人代替自己面對。
拖延也是一種逃避,這種現象非常常見。面對工作總結想要拖延、面對起床想要拖延、面對鍛鍊想要拖延,如果你的生活充滿了拖延,那麼你已經在廢掉的邊界徘徊了。
你還沒掉下去,因為你還能感覺到拖延。已經廢掉的人壓根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會直接放棄努力。
想要治療拖延,很簡單,找到導致你拖延的成因。概括來說,拖延是不願意做某事。對於大事而言,不願意做是因為不夠精通;對於小事而言,不願意做是因為環境過於舒適。
寫總結、學習可以歸結為大事,需要動腦思考;起床、出門可以歸結為小事,只需要簡單動作。
在大事上,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你需要找到做這件事的方法,變得精通,前期很困難,但你會越做越好。
在小事上,你需要給自己打造立刻行動的環境,比如,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邊,起床就換上出門的衣服,不要穿睡衣;隨時把鞋放在門邊等,給自己動起來的良性循環,一系列的小事就都解決了。
守可以理解為保守、不願意改變。神經認知學認為,改變並養成新的習慣會使大腦增加新的神經通路。當你養成越來越多的好習慣,並且不斷突破它,你的腦神經通路會非常發達。
這就是腦子越用越靈活的原因,而一直遵循固定模式,會使思維刻板化、教條化。
最典型的正面例子就是奇葩說的詹青雲,她向觀眾介紹了考上哈佛的原因,就是由於她在讀大學以前不斷搬家、不斷適應新環境,以前學習很糟糕,但是不斷適應環境培養了她的能力。
盲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外界認知不清晰,二是對自己認知不清晰。認知不清是非常嚴重的,會使你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在失敗的路上越來越自卑,最後放棄自己。
但盲這件事非常好克服,對於自己而言,每天反思自己的決策和情緒背後的動機,並寫下來,定期翻看。你會發現越來越了解自己,對以後的決策有著很大的幫助。
任何的情緒和決策都代表著傾向和喜好,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外界,找到對自己決策和情緒的反饋,思考外界反饋的動機和規律,在與外界互動中,逐漸明晰自我和外界。
幻指的是僥倖心理,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不知道當下情況背後的代價,總自以為是地去做事,最後卻得不到希望。
盲目的人非常容易產生僥倖心理,想要克服僥倖很簡單,接受某個禮物或者機會之前,思考後果和付出的成本,好事不會無緣無故的來,壞事也不會。
有一種感覺叫做肯定感,其中包含了努力和對事情的明確認知,當你有了這種肯定感時,才是應該得到的。
總的來說,廢掉的人總是在不對的時機做不對的事。用實際行動去克服「無、逃、守、盲、幻」,你會發現廢掉二字永遠不會出現你的人生字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