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必不可缺的活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上都體現出各自的特性,而往往這些特性都有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原生家庭中父母除了我們往期文章中提到的,代表權威、榜樣、規則等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作用——性別認同。
一般來說,女兒對母親的認同往往影響著她在人際交往中體現出女性化還是男性化。
如果女兒對母親女性角色認同,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女兒會逐步的喜歡自己的性別覺得,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女性化。
這說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卻實實在在存在這樣的影響。
反之,女兒如果對母親的女性角色不認同,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比較男性化。
嚴重的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影響到婚戀時是否會選擇異性。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女兒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其性別覺得的培養。
同樣的,兒子對父親的認同也會影響著自己的性別認同感,同女兒對母親性別的認同一樣,這種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也會影響這兒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是否體現出男性化的特質。
相比性別角色認同對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我們似乎更加關注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個人對和男性女性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體現的特性。
和性別認同一樣,我們的父母分別影響著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對男性、女性的關係。
一般情況下,我們和爸爸的關係決定著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其他男性的關係。
對爸爸認可度高,人際交往中對和男性的相處就較好,也能夠比較容易處理和男性之間關係的問題,反之也不容易處理這方面的問題。
並且由於文化的形象,會造成在男孩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非常的失敗。
沒有,或很少有男性朋友、女性朋友。
如果對媽媽有著高度認同,對爸爸的認同較低,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體現出女性朋友較多,男性朋友較少的情況。
同樣的,和媽媽的關係和認同也影響著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與女性之間的關係,與男性關係一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對女性和認可、女性朋友的多少。
所以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父母營造的性別角色,給孩子樹立的認同感都在今後影響著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選擇、特性。
而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也在影響著我們人際交往中的依戀關係。
而成人在人際交往中體現的依戀類型如下:
金·巴塞洛繆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風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與恐懼型。
➤安全型的人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樂觀外向,並且願意參加社交活動;
➤多慮型的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他們很希望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一旦自己的親密對象與其他人有密切關係,他們就會心生嫉妒;
➤超脫型的人喜歡依賴自己,對親密關係沒有多大的興趣,往往表現得冷漠而獨立;
➤恐懼型的人則總是擔心遭人拒絕,不能相信別人,同時他們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下文中,我們繼續來探討,父親母親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基本上,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給我們安全感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媽媽。
而孩子在與母親的關係在0-2歲之間是非常緊密的。
因為我們是在母親的肚子裡慢慢發育而來,對母親有著一種絕對的信任。
一方面這是受到在胎兒時期我們在母體中發展感官的時候建立的,但我們初步具備視覺,聽覺等等感覺系統的時候,我們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母親,並且長期受到母親的影響,包括母親的情緒,體內激素分泌等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嬰幼兒時期,對母親的依賴是非常強的,這也就造成了我們不同的依戀類型。
首先我們在嬰兒時期會體現出三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對母親有極大的依賴性,對陌生人採取警惕和迴避的態度);
➤迴避型依戀(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對母親有迴避的態度);
➤反抗型依戀(對母親有很強的依賴,當離開母親後會很焦慮和恐懼,當再次回到母親身邊時對母親的安慰一方面有著親近的態度,一方面又採取反抗的態度。)
這個時期母親給予的情感支持會影響到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依戀模式:難以與別人割捨的情感依戀、合理處理人際關係的情感依戀、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的情感依戀。
Hazan 和 Shaver(1987) 編制了一份簡單的問卷,用以測量這些個體差異。
對成人依戀的最早研究,包括對成人依戀中的個體差異間的關聯的研究、人們對自己的關係的看法、以及他們對與自己與父母關係的記憶。
Hazan 和 Shaver 發現,成人類型的分布情況類似於嬰兒。
具體會體現在以下方面:
A.、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B.、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
C.、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
在成人中,約 60% 認為自己是安全型(B段)、約20% 把自己描述為迴避型(A 段)、另有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焦慮-抗拒型(C 段)。
一般來說,這樣的情感依戀一般不僅僅只有母親在影響,綜合來說,也取決於父母對孩子形成的離別情緒體驗。
明尼蘇達大學少兒發育研究所的專家進行了一項最全面的長期研究,來考察早期嬰幼兒與其照顧者形成的依戀形式,以及這種依戀與其後來的學業成就及人際交往之間的關係。
根據結果,許多專家都指出:嬰兒與父母和照顧者之間健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對權威的尊重與同情心的流露,對於領導者來說,還包括與同事融洽相處的能力。
爸爸作為我們生命中,除了自己和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相比媽媽的「象牙塔」,爸爸的「大世界」更能夠在今後影響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雖然「爸爸作為我們生命中,除了自己和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這句話真的有點難以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因為嬰幼兒時期,我們對母親極強的依戀和安全感體驗,的確造成那時候爸爸的角色沒有媽媽重要。
不過,三歲以後,我們更多的會慢慢的靠近爸爸。因為爸爸開始被幼小的我們更多的注意到,這代表我們與媽媽的「二人世界」被爸爸介入了,爸爸就像為我們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勇者,帶領我們進入到更大的世界。
這時候我們開始跟隨著爸爸去探索由其他人和事物構造的「大世界」,這是時候爸爸的「理性」作用開始慢慢的培養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所以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與爸爸的互動,代表著我們與世界的互動!
在與爸爸的互動中,我們慢慢開始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根據和爸爸的互動頻率和效果,對我們以後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交流互動中的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
或自信開朗;或平淡無奇;或自卑難言······
而這時候,爸爸的性格以及我們與爸爸的互動中爸爸的態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大世界」的態度。
或膽小不敢接觸他人;或自信從容應對;或無禮恣意妄為······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所體現出來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所影響的。
如果你發現了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問題,請不要將所有的錯歸結在原生家庭,歸結在父母中。
你最重要的,最應該做的是,向自己說明:「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你有能力,肯定有能力改變。」
最終的結果,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改變,並且是否為之付出了努力。
我們建議,可以尋求正規醫院的心理治療師,或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或是參加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或是參加正規機構的自我成長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