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在《親愛的三毛》一書中寫道:
如果我是你,第一步要做的事是家中對自我的期許與看重,將信中那一串又一串的字句從生命中一把掃除,再也不輕看自己。
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
幾年前,我也是那個敏感、自卑、不欣賞自己的女生。
曾經做過一個心理測試,測試的內容是刨除雜念,閉上眼睛,看看眼前會浮現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表示你此時的自我狀態。
當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面目模糊、瘦小、黑黑的、離我很遠的人,像極了當時的自己。
剛畢業那兩年挺不順的,沒有主見,聽從家裡的話從大四便開始考公務員,然而大四一年加上畢業後的一年,我考了四次,四次都敗北,看著同學們讀研的讀研,工作的工作,而自己卻碌碌無為,急躁不安。
我是農村孩子,家裡無礦,而我畢業一年,卻毫無所獲,呆在家裡啃老,那時恨不得自己躲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自卑到了極點。
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是我現在的女神王瀟說的,大致意思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墓志銘會是「那個人她活成了想要的自己」。
我開始思考:我想要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
這一刻,被我稱為自己覺醒的時刻,我的自卑、敏感、膽小不都是自己選擇的嗎?
我們每天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便是我們自己,可以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曾了解、認識過這個人。考公務員是因為大家都在考,親朋好友覺得公務員靠譜;結婚是因為年齡到了,身邊的人正好合適;工作是為了養家餬口,解決生計問題……
可是,你有問問那個朝夕相處的自己,TA喜歡嗎?
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做別人思想的傀儡,這是很多人自卑、敏感、自我厭惡甚至抑鬱的原因。
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對於個體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了,自我認識需要一定的方法,普通人可以通過閱讀、聽課、接受心理諮詢等方式來進行認知自我。
在英國暢銷了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作者通過主角蛤蟆的心理諮詢之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心理學理論。
蛤蟆原本熱情、時尚、喜歡冒險,但現在卻深受抑鬱的困擾,在朋友的關心和幫助下,參加了心理諮詢,在諮詢的過程中,蛤蟆從自己的童年經歷開始,逐漸認識到自我的構成。
自我狀態是由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承認自我狀態所構成的三位一體的人格結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等遺蹟搭建而成,它受我們父母或者養育者對我們的影響。
當人進入到兒童狀態時,實際年齡已經成為擺設,人的所有情感和行為都和幼年時的自己如出一轍。
父母自我狀態是指從出生開始,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我們看待事物的是非觀。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父母自我狀態,只是有的人會在行為表現上像父母,而有的人將父母內化為心中的法官,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以父母的標準來進行評判。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此時,我們可以理性思考,做出最合適的行為和決定。
這三種狀態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狀態都是必須的,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中,我們才能夠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要成為想成為的自己,首先需要從童年開始探索,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從當下的情緒中判斷自己是處於何種自我狀態。
面對選擇時,三思而後行,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只能做參考,真正的決定需要自己去做,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也無怨無悔。
想要把握生活的主動權,就要學會承擔責任。
面對情緒時,要牢記「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並不是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憤怒、悲傷、難過,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當下的感受。
如果你敏感、自卑、膽小,不妨試著從自己的童年開始探索,因為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形成的。
從當下的自己,變成想要成為的自己,或許痛苦,但當你自信、樂觀、堅定做自己所愛之事時,你的內心一定是充實而快樂的。
記住,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回應自己當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