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結婚後很多年輕人都不想要孩子,經濟壓力變得更大不說,最主要是沒有時間。如果做全職媽媽來帶孩子,那麼家庭的花銷承擔起來就會很吃力。
所以現在老年人給子女帶孩子的現象就非常普遍了。之前有人做過一個隨機調查,大部分的老人都不願意幫孩子帶孩子,因為會擾亂自己的生活。可是面對現實又很無奈。
玲玲和老公結婚3年多了,婚後一直沒要孩子,因為玲玲和老公的工作都非常忙,而且收入也比較可觀,如果因為生孩子放棄了就很可惜了。
家裡老人著急抱孫子,就和玲玲說生孩子後幫著帶。玲玲聽後放心的準備懷孕生孩子。可是等到孩子出生後,婆婆以自己身體不好帶不動為由不幫玲玲。
沒辦法玲玲只能辭掉了工作,全職在家帶娃。婆婆偶爾來露個面看看孩子就走,從來沒有說過幫忙帶孩子的話,也沒有給玲玲一些經濟支持。
還好玲玲老公的收入足夠養活一家人,轉眼兒子3歲了,玲玲也算是終於熬出來了,準備給孩子送去幼兒園,自己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中。
沒想到婆婆又開始催玲玲生二胎,知道消息的玲玲就說了一句:誰愛生找誰生,我不可能生二胎。
當初承諾幫著帶孩子玲玲才選擇生,結果生完後不但不幫著帶,也沒有經濟扶持。
不帶孩子沒有錯,將來養老也別找我。雖然話說的有點狠,但是玲玲老公也明白其中的委屈,所以沒有再提生二胎的事。
1)兒女不養
從道德上看兒女贍養老人是應盡的義務,但是現在年輕人經濟和生活的壓力實在是太大。
一對年輕人要面臨四位老人的贍養,以及一個孩子的撫養,如果老人沒有對子女進行過幫襯,難免兒媳心中會有怨恨。
到了晚年不會照顧,只能讓兒子出錢出力,分身乏術。
2)關係淡薄
沒有規定老人一定要幫子女帶娃,但是幫助子女的老人也一定會得到兒女的回報。撫養了自己又幫助照顧了第三代,做兒女的即便嘴上不說,心理也是懂得的。
而那些對待自己子女就比較冷淡,對第三代更是不管不問的,不但子女會與老人關係疏遠,第三代對老人也不會有太深的感情,最多就是逢年過節的「面子工程」。
3)依舊孝順
還有一類的子女,雖然沒有得到過父母的幫襯,但是等到父母晚年了依舊會照顧。不對父母奢望過多,只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在老人心中也是「最孝順的子女」。
1)子女更安心
父母在家帶孩子,對孩子的好是真心實意的,不像是請的保姆,還需要安裝攝像頭隨時關注,年輕人在外工作更放心。
2)經驗足
父母年齡大,生活經驗和帶娃經驗都很充足,發生什麼事情都能應對,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3)對孩子少發脾氣
老人對孩子的寵愛是無限的,所以不會像年輕人一樣發脾氣,對待孩子更有耐心。
1)過於寵溺
隔輩親這件事誰都控制不了,對待自己孩子沒有的耐心,對待第三代卻很充足。對孩子千依百順,說什麼是什麼,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負面影響。
2)思想跟不上時代
老人的思想比較傳統,對於現在的新生事物接受起來比較慢。
在照顧孩子或者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比如老人會給孩子無形中灌輸一些迷信的思想,除了照顧吃喝,對於學習知識方面很難有所幫助。
3)孩子發育受限
有老人帶大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懶」。因為一個眼神或者一句話,老人就已經把事情做好了。
比如孩子渴了,一個眼神看向水杯,老人就立刻給取了過來,孩子就不用動了。還有的吃飯都是靠老人喂,自己不好好吃飯。
幫助子女帶孩子不是老人的義務,年輕人也沒有資格要求老人必須幫忙帶孩子。
感情是彼此之間維繫出來的,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才是最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了孩子的發展還是建議年輕人自己來帶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