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誰帶孩子就成了一個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其實無外乎三個人:奶奶、姥姥、保姆。不過現實生活中,還是奶奶、姥姥帶孩子的多。
那些主動幫兒女減輕負擔,義務帶孩子的老人,後來過得怎麼樣了呢?
小區裡的齊大娘兒子是銀行職員,兒媳是高中老師。在縣城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家庭,兩個孩子都是通過自己的考試考到單位的,都不是本地人。小兩口有孩子之後,齊大娘就從老家過來帶孩子。
但齊大娘和兒媳兩個人都是很強勢的性格,有次齊大娘把孫女的衣服和鞋子一起放到洗衣機裡洗了,忘了。兒媳下班回來看到了,這還得了!衣服和鞋子怎麼能一起洗?這是多麼不講衛生!
兒媳大發雷霆,一開始齊大娘說以後不一起洗了,但兒媳還是生氣,齊大娘也就發火了。齊大娘說其實以前她也是這麼洗的,只不過洗完之後趕快晾上,兒媳都不知道,這次可捅了馬蜂窩了。
兩個人吵架最厲害的時候,各人做各人的飯,各吃各的。齊大娘還有次跑回來老家,聲稱不看了,不過還是又回來了。但齊大娘有時把對兒媳的氣撒到孫女身上,比如,孩子尿了也不馬上給孩子換,孩子眼看著要摔倒了也不快點扶……
齊大娘說等孫女上了幼兒園就馬上回老家,這裡真是待不下去。
王大娘女兒的婆婆早就去世了,女兒生了外孫,王大娘就一直在照顧。但誰曾想和女兒天天吵架,原因主要是育兒理念不一樣。從孩子能不能吃鹽到做怎麼做輔食,洗澡的水溫,穿多厚的衣服等等都能成為爭吵的理由。
女兒看了不少育兒書,堅持說要按書上的科學育兒,王大娘認為我已經帶大你和你弟了,我說的怎麼不對,你們兩個不都好好的嗎?
王大娘的感受就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是受罪,還走不了,走了,女兒怎麼辦?
王大娘說女兒休完產假,上班去了就好多了,自己在家帶,她也看不見,爭吵少了。雖說生氣不少,但看著外孫一天天長大,心裡的高興更多。
郝大娘只有一個兒子,她人也閒不住,早早就盼著兒媳生孩子過來看。從兒媳一懷孕,她就過來照顧,也是婆媳兩個比較投脾氣,媳婦是直腸子,有什麼說什麼,對郝大娘很孝順。郝大娘脾氣慢,能忍讓,怎麼看孩子多數聽兒媳的。
婆媳兩人在孩子沒出生之前,從沒吵過架,郝大娘愛玩、心態年輕,兩人就像朋友。孩子出生之後,也是為了怎麼帶孩子爭吵,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兩人都能有所讓步,關係又回到了從前。
現在孩子快兩歲了,不僅孩子離不開奶奶,兒媳也越來越離不開婆婆,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郝大娘說現在的婆婆大多都不像我們那代人的婆婆了,你們這代人獨生子這麼多,就這一個兒媳婦,不好好過日子,吵架是何苦,咱們小區裡看孩子的婆婆和兒媳吵架的也不多了。
郝大娘小學沒讀完,上學時老師還在講課,她早從後門跑出去爬樹了。也因不識字,這輩子錯過了好幾個好工作,她的一生過得很辛苦,但人卻活得特別通透,天天樂呵呵地,和她在一起,你也會很開心。
有人問中國的父母為兒女付出的還少嗎?但我覺得,為兒女的付出從來都不計較多少的,從決定成為父母,決定要這個孩子開始,心就是時刻長在她身上。
我認為比起付出的多,父母更應該做的反倒是克制自己令孩子「窒息的愛」,尊重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人。我女兒還不到兩歲,就爭著要自己洗手,自己吃飯,還常常發脾氣,兩代人的「矛盾」從她那個「了不起的兩歲」就開始了。
如果你問我要不要幫女兒帶孩子?
我說,如果女兒讓我帶,我肯定是帶的,生了孩子才知道,女人的一生是何其辛苦,怎麼忍心不幫她?
肯定帶啊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