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喵喵,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
有人說,這世上所有不願委屈孩子的父母,都在委屈自己。
鄰居張嬸便是這樣,原本退休後在小城和老伴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兒子一個電話,就捲起行李穿越千山萬水,從青島來到南方兒子所在的這座城市。
住了不到半年,張嬸和兒子大吵一架,坐在沙發上委屈得淚眼模糊。
張嬸嫁給孩子他爸三十多年,從來沒有兩地分居過,如今一把年紀為了照顧孫子遠離家鄉,遠離老伴,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一線城市,本來就很不適應。
原以為只要兒子兒媳能輕鬆一點,自己辛苦一些沒關係,可是小兩口總是一口一個「這不行,那不行」的,對張嬸的做事方式挑三揀四,嫌這嫌那。
那天,張嬸終於繃不住了,帶孫子、做家務的勞累,兒子兒媳的不理解,對家鄉和老伴的思念,一股腦全哭著說了出來。
兒子兒媳聽後才低著頭上前安慰,說著自己錯了,以後一定注意改正之類的話,求讓張嬸不要賭氣回老家,再幫幫他們小兩口看兩年孩子。
都說,中國式父母是天底下最隱忍的生物,很多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在心甘情願之餘,又有多少的迫不得已?
據統計,在中國,像張嬸這樣的「老漂族」總共有1800萬,他們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為了盡力幫助孩子減輕負擔,放棄了悠閒的晚年生活,不遠萬裡,踏上這風塵僕僕的徵程。
原以為,生孩子養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不知從何時起,「隔代養娃」卻成了「潛規則」一般的存在,成了老人與子女之間必須跨越的一條「鴻溝」,成了一件老人不得不「扛下來」的事情。
那麼,那些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以下4位29歲媽媽實話實說,暴露了四種殘酷又心酸的結局。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即使自己苦點累點,也依然堅持幫兒女帶大孫輩的原因吧。
聰明且有能力的女人,都知道婆媳相處「保持距離」是最好的家庭和諧之道,因此會選擇在公婆還能生活自理的時候分開住,也不指望老人來照顧自己或是照顧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媳不僅在「帶孩子」這個問題上格外依賴公婆,甚至會在老人提出不願意幫忙時,以「養老」為要挾,直言如果現在不幫忙帶娃,以後也不會給他們養老。
29歲的新手媽媽玲瓏的婆婆身體不是很好,又沒有離開過老家,便不願意來照顧玲瓏月子和帶孫子的,玲瓏去了月子中心,並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一路走下來,玲瓏發現,沒有婆婆幫忙,也並沒有多麼艱難,生活也還過得下去,只是,對於婆婆「不幫忙」這件事,玲瓏心裡一直有個疙瘩。
每次玲瓏老公說要給婆婆買什麼,玲瓏都會扯上坐月子帶娃這件事,反覆告訴老公:「媽在我最難的時候不願意幫我,以後也別想我給她養老,我是不會給她養老的。」
玲瓏的老公也不敢多說什麼,畢竟老婆的難他看在眼裡,母親媽媽的自由他也不好干涉。
職場媽媽江羽,25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女兒,如今女兒已經四歲上幼兒園了,每次回到老家,婆婆和家裡的親戚都會一個勁地催生二胎。
江羽的婆婆是老公的後媽,表面對江羽客客氣氣的,但是原則問題上,比如「幫忙帶娃」是絕不可能的。江羽的女兒,都是她親媽看不下去幫忙帶了兩年帶大的。
如今親媽身體不好,婆婆不幫忙,江羽更不可能為了二胎放棄自己好幾年的事業和前途,畢竟女人一旦沒有了經濟收入,不僅家庭生活質量會降低,在婚姻生活中也會變得被動。
因此,江羽跟老公說:「沒人幫忙帶孩子,打死我也不會生二胎。」
所謂「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在江羽看來,生孩子不難,難的是生下來後需要花費的十幾年的心思、精力和金錢。
既然沒人幫忙帶娃,那不如就好好培養女兒。
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說:「一個單身的女人當然比家庭主婦漂亮,因為她把照顧男人的時間拿來照顧自己了。」
可見,單是照顧男人就需要耗費掉女人許多的精力,何況是照顧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呢?
孩子的出生,無疑給生孩子的女人帶來了太多「負面」的東西,全天候伺候嬰兒的吃喝拉撒,晚上起夜餵奶,沒有整覺睡,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哄得人都沒有耐心。
倘若這個時候,再不被理解和關心,再沒有人分擔一些壓力,可能產後抑鬱症都來了。
馬上就要奔三的許穎,因為婆婆還在開店做生意,沒空幫忙帶娃,生娃後便辭職做了全職媽媽。原本老公的收入只夠還房貸車貸,許穎的工資還可以拿來支付一些生活開銷。
現在倒好,「碎鈔機」一樣的孩子每個月都要花不少錢,許穎又沒有了工作,雖說婆婆每個月有給小家庭補貼一點,但遠遠不夠,老公的工作在收入上也沒什麼進步空間。
許穎說,再這樣下去,我可能要崩潰了,總不可能一直靠借錢過日子吧?
婆婆幫忙帶孩子,兩代人朝夕相處,在一些生活習慣上,特別是在帶孩子的問題上,難免會產生分歧,或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家庭矛盾。
比如媳婦總覺得婆婆什麼都管,婆婆總認為媳婦什麼都不弄;婆婆覺得老婆可以再娶,母親不難再換;老婆覺得自己才是陪丈夫過一輩子的,而不是婆婆。
如今養育著一兒一女的小鑫,因為老公的收入不錯,這幾年一直堅持自己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雖然辛苦點,但是自己全身心教育孩子總歸好一些,也能避免婆媳矛盾。
在小鑫看來,婆媳之間最好的結局就是互不幹涉,各過各的。
就算貌合神離,但只要兩代人心平氣和,誰都不要有什麼理所當然的想法,也就沒有什麼怨言,兩代人各過各的,相安無事,是比較理想的家庭關係。
其實人老了也蠻難的,幫忙帶孫子吧,累的是自己;不幫忙帶吧,兒子兒媳又難免有怨言。
所謂小家庭,說的就是每一位已婚人士都得自己對自己的小家庭和兒女負責,以「養老」為要挾,其實對老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只要夫妻倆有商有量,讓丈夫也參與到陪伴孩子成長、分擔家務等一系列的家庭活動中來,那麼老人是否幫忙帶孩子,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
正如一位如今兒子一歲多,一直自己一個人帶孩子的母親所說,她對婆媳關係的理解是:
1、婆婆不是親媽,不要求和婆婆關係多麼親切,只求和睦相處就好。
2、婆婆沒有義務給我看孩子,給看是福分,要珍惜,不給看,我們作為子女也有孝順老人的義務。
3、婆媳相處,有時候多擔待些沒有什麼不好,多一點溝通少一點猜忌,多一點體諒少一些要求,多一分付出少要求回報,那麼,婆媳關係就會變得很簡單。
你覺得呢?
希望每一個家庭,無論老人是否幫忙帶娃,都能平安順遂,和和氣氣,越來越好!
-END-
本文配圖:來源網絡
,關注我,進我主頁看看,和我一起探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