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丈夫婆婆都不理解,為什么女人可以記一件事情記那麼久,時不時還要拿出來翻一翻舊帳,再填上幾筆。
我只能說,即便你不能理解,那也是女人們心底裡最在意的事情。問題不在於女人可以把陳年舊事記多久,而是這件事情對於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就比如說月子仇。生育是女人生命中最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既醜陋又美麗,既汙穢又聖潔。
對於女人而言,分娩不僅僅是代表了「卸貨」,更意味著人生邁入了下一個階段,有的新的開始,新的出發點本來是好的。
然而,就在這懷孕到坐月子的過渡期間,有很多女人卻慢慢對婚姻、對家庭死了心,對丈夫失去了期待,更失去了對未來生活燃起的渴望。
女人是偉大的,可以從身體裡孕育出另一個小生命。但同時女人也是脆弱的,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刻,哪怕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也會讓她膽戰心驚。
有些事情發生在平時或許微不足道,但如若是在此時,再小的事情若放置不理也會發酵成大事。
其實,寬容待人也是在寬容待己,是給自己的餘生留有餘地,很多人都想知道和兒媳有月子仇的婆婆晚年過的如何?我採訪了4位老人,她們說出的實情,很扎心。
張老太,71歲,她覺得晚年不好
張老太最近摔了一跤,左腿脛骨骨折,躺在病床上的一個多月裡,一直照顧張老太的都是她的大兒媳。
大兒媳不苟言笑,平時要上班,但每天都會準時按點的過來給張老太送來自己的親手做的飯,並看著張老太吃完。
很多人都覺得張老太是幸福的,晚年有個孝順的兒媳婦伺候,比什麼都不管用。但張老太卻不這麼想。
「她哪裡是對我好啊?她這分明是來向我討債來了!
我大兒子結婚的時候,我自己年紀也不大,也沒當過婆婆,和大兒媳之間鬧過很多矛盾。
原來都是住在一起的,大兒媳過門以後就住在東廂房裡頭,家裡的大大小小事物,她過門以後,我基本上都交給她操持了。
我們那個年代都是這樣的啊,嫁給老大就是這個命,要伺候老公公老婆婆,下面的弟弟妹妹也都要照顧的。
我大兒媳也算是能吃苦耐勞的,那幾年家裡窮她嫁進來,什麼都沒有,但也把家裡拾掇的乾乾淨淨。
我現在想起來全是大兒媳的好,可當初怎麼橫豎看鼻子眼睛都不順眼呢?我自己都不曉得當初怎麼想的了。
其實我兒媳婦與我交惡,其實並不是什麼多複雜的事情,就是月子期間,我燉了一鍋雞湯,把兩個雞腿都掰給了兩個兒子,翅膀掰給了女兒,然後兒媳婦要喝雞湯的時候,看到裡頭東西都被撈的差不多了,她氣的直接把砂鍋都摔掉了。說以後也會讓我嘗一嘗她如今受到待遇的滋味。
分家以後,我和大兒媳基本上就斷了聯繫了,也就這兩天,我摔壞了腿,其他兒女都沒空回來幫忙,只有她主動請纓來照顧我。
我有三高,醫生要我吃的清淡,結果她給我連做了三天大魚大肉。我原本以為她已經都放下了,可吃到第三天,我想換點清淡的食物,她給我帶的依舊是大葷以後,我就崩潰了,她一直都還恨著我呢。
可是我現在老了,老伴也沒了,我想道歉,她也不給我這個機會了,她,她現在就想讓我嘗嘗她當時嘗到的滋味,她不肯原諒我,我也沒法子了。
黃老太,69歲,她覺得現在還行
和兒媳婦鬧僵已經很多年了,兒媳婦兒子買了房十年前搬出去以後,我們倆基本就沒有聯繫過,平時走親訪友的,兒媳婦也不會到我家來,我也不會上她家去。過年過節,兒子和孫子回來,她一個人回娘家,堅決不過來。迄今為止,就是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我覺得這種狀態還蠻好的,互不打擾,都當對方不存在就這麼過日子就是了。
不過我和老伴的確還沒到老到需要人照顧的地步,到那個時候我也想不出來該怎麼才好。
李老太,77歲,她覺得家庭地位越來越低
我老伴前幾年走了以後,我眼睛有白內障就一直跟著兒子住了,這兩年我明顯感覺到,我沒有人撐腰了,兒子也是偏心向媳婦的。
從前我說話多有用啊,說東不敢往西,我家老頭和兒子都這樣,可是現在我老了,明顯體力不支了,我兒子雖然孝順我,但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現在的情況和年輕時完全相反了,兒媳婦越來越強勢了,家裡都得聽她的,現在輪到我聽兒媳婦的話了。
袁老太,70歲,她覺得釋然很重要
我和我兒媳婦年輕的時候吵啊打的時候都有,鬧得不可開交,真的可以講是冤家路窄,見了面就要互懟的那種,我知道我年輕的時候有做的不對,她也一樣有不對的地方,後來就分開住了。
冷了幾年以後,再見面就又和好了,她現在當了婆婆,對我以前的那些記恨都釋然了,我也一樣,年紀大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哪能浪費用來和親人賭氣呢。不管從前發生了什麼,還是都釋然一點吧。
四位老人境遇都不一樣,他們都與兒媳婦結過各種各樣的仇怨,到最後,我覺得還屬袁老太晚年過得最好,想的最開。
她與兒媳婦都冰釋前嫌才能有這樣的結局,然而有些事情,並不會隨風消散。
當時沒有解決今後就更沒有解決的辦法,這個膈應在心中的疙瘩,最終會變成扎在心頭上的一根刺,拔不出來又消除不了,受折磨的還是只有自己。
而所謂的「加害者」呢?他們壓根不會受到這種內心煎熬的痛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不相通的,很多時候「加害者們」僅僅是做了一步,其他的九步都是自己折磨自己。
冤家宜解不宜結,不管有什麼樣正當的理由,都不行。
親人之間更不應該把矛盾上升到仇怨,互相體諒理解,多一點關照,少一點斤斤計較,需要幫忙的時候對方才會援手,這才是雙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