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事業發展的方向是做生意,要做生意就一定要同人打交道。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中你認識的人是一少部分,而大部分的人是你並不認識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得打交道。所以,我們就得使出全身的解數來和這些人打交道,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攻「關了。
在生意場上,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如果你沒有足夠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的話,可以說那是寸步難行的。因為在人際關係這張網上網織著的都是你的關係,就像人緣關係,業務關係,甚至還網織著你的辦事渠道、信息來源等等,這些都事關著你的成功。
要想在生意場上幹出一番事業,你就必須做好社會關係的儲備。其實,生意場上創業是這樣,其他的事業也這樣的,比如你要在政界,在演藝界,比如你要當一名律師或醫生,處理好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都是必不可少的準備,而且準備的越多越好,只有這樣你的創業步伐才能更快一些,這已是一個很明顯的社會事實。
所以,比較明智的創業者,在創業以前,如果他已經有意於在某個行業發展。他就會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去結識這個行業裡的那些知名人士,虛心向這些知名人士或成功人士請教,聆聽他們的教誨,討要他們的名片,還會把這些作為他們事業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來儲備起來,以便於在將來發揮作用,並且以此來幫助自己解決許多實際的問題。
那麼怎麼才能更好的儲備社會關係呢?下面有一些好的方法和原則可以借鑑。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其中有你喜歡的人,也有你不喜歡的人。對於你喜歡的人,交往親近起來非常的容易,團結這些人也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要能和你不喜歡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怎樣才能和你不喜歡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能從其身上找到優點,儘量用包容的心態對待他的缺點,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也許就能與你不喜歡的人結為朋友。但也有可能有些人身上缺點和毛病太多了,讓你沒有辦法找到他的優點,或者是無法包容他的缺點。所以對待這樣的人,你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不當面指責或者指出他的毛病,要儘量避免和他發生爭吵,切不可和他發生正面的衝突。這樣做就不會使這些人成為你的敵人,為你製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影響你事業的發展。
要儲備人際關係,第二點是要多和社會各界的名流人物建立關係。社會名流都是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人,這些人都是神通廣大的,他們的社會關係複雜,辦起事來容易,若能與這些人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就為我們的創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所以,能夠交往到這樣的人,對我們事業的成功就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但是這些名流往往都有他們自己固定的交際圈,一般的人是很難進入到他們的圈子裡的,特別是一些沒有良好的社會背景的人,一些無名之輩的人,要想結交這些人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再難也不代表沒有可能,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來和社會上有名的人士交往。
比如在與名流交往前多了解有關名流的資訊,託人引薦,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多出入名流常常出入的場所,這樣做,你就會有機會結交到這些社會名流。當然在結交這些社會名流時,還得注意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千萬不要死纏著別人不放,這樣做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與這些人交往,要想通過一次的交往就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是比較難的,應多製造一些機會,通過多次的接觸才能建立較為牢固的關係。
要多結交成功的人,遠離那些失敗者。有句俗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其實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我們之所以要多結交成功的人士,因為這些成功的人比我們優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他們優秀的品質時時刻刻都有可能使我們的缺點暴露出來,他們可以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他們成功的事例能不斷地激勵我們在創業中前行,如果我們和這些成功者關係非常好的話,這些人還會伸出友誼之手在關鍵的時候幫助我們,為我們出招或者拉我們一把,總而言之,和這樣一類人交往是有利無弊。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和優秀的人、成功者進行交往,這也是你儲備人際關係的很重要的原則。
儲備人際關係還要注意一點:不要嫌禮多。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不管你和什麼樣的人交往都要注意到禮節,這也是儲備人際關係時必須掌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當然和有身份的人交往這一點可能很容易就能做到,因為對方的權勢、地位、實力足以使你為之敬畏,你就會在自覺不自覺中注意到禮節。但是很多人在交往的時候往往會步入到這樣的一個誤區,他們熟但不拘於禮節。他們認為如果太和朋友講禮節論客套就好像會傷害朋友的感情。其實,有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朋友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而且任何人際關係之所以能夠存續下去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懂得相互尊重,是容不得半點強求的。禮節和客套雖然繁瑣,但這卻是相互尊重的一個很重要的形式。離開了這種形式的話,那麼朋友之間的關係不會得以長久的繼續了。
1996年,小王被臺灣母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了2年後他提出了辭職,在他提出辭職後所提出的唯一請求是:允許他繼續使用以前公司所給他配備的手機號碼。
小王說他在大陸工作的這兩年時間裡,人際關係是他惟一的資源。如果把手機號換了,那麼原來的那些朋友、客戶就很可能找不到他,他就失去了重要的資源。
小王以利用自己的關係和政府關係為資源,來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從20世紀90年代起,大陸的招商引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以蘇州、崑山為代表的江浙一帶,更是熱點中的熱點。而此時臺灣當局政策剛好對外放開,大批臺商都帶資金進入大陸。
小王辭職後,也恰在這個時候。他搖身一變便成為」蘇州工業園區「的高級顧問,月薪1000美金。他的目的當然不在於此。所謂顧問,其實就是向那些有興趣到大陸投資的臺商宣傳蘇州,介紹合適的項目,最終說服臺商在工業園區投資設廠,並為臺商爭取儘可能的優惠條件,從而在這裡賺取到不菲的佣金。但是其需要條件是:必須要有深厚的人際關係。
這一點小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所準備了。在他到大陸的第一年裡,小王就到人才最聚集的清華大學裡面念MBA,在這裡他結交了很多企業老總和政府要員。他和蘇州市一位副市長的交情就是從那裡開始的。此外,他是從臺灣來的人,經歷也是相對的簡單,這在蘇州政府眼裡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保障。但也正是因為他是」外省人「,小王一直都不怎麼會講臺語。然而當他在這個時候,刻意地學起了臺語。」臺灣人如果聚到一起了,大家都講家鄉話,一下子就親近好多,什麼事都好談一些。「慢慢的,小王便成了很有名氣的」熱心腸「,經常會有新到的臺商」慕名「找上門來,他都很樂意地在這些人身上花費時間和金錢,因為這些人都是他的人際關係的人員。
在這些人際關係之下,小王為工業園區陸續地引進了幾個大項目的投資。到後來,還同時兼任了崑山等幾個開發區的顧問。他的名片上的顧問頭銜每增加一個,他的收入就會增加一倍。這就是人際關係帶來的好結果。
聲明:本文對其它著作有一些參考,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