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無論是學生亦或是成年人,好像都有些焦慮,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
明明什麼都沒做,卻經常覺得很累,壓力很大。
明明到了休閒娛樂的時間,卻又惦記著尚未完成的功課。
制定了完美的減肥計劃,深夜時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吃完後會因管不住自己的嘴而非常自責。
嚴重拖延,習慣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當接近最後期限時,心中的壓力和慌張感強到有一種說不出的累。
當這些糟糕的回憶不斷在你腦海裡環繞、堆疊時,在角落裡漫無目的刷手機的你,是不是一度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好起來了。
這在心理學上叫「心理內耗」
在心理學上認為,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學習、工作、交際都需要耗費我們的心理資源,而當我們把太多的重心放在內心戲裡就會產生心理內耗,在獲得任何成就以前,我們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糾結於過往的情緒、埋怨於自己的懶惰拖延,當這樣外表平靜內心卻翻湧的自我消耗不斷地發生時,我們會愈發無力面對眼前的任務和挑戰。更糟糕的是,心理內耗會像是死循環一樣,將我們拖入更深的疲憊當中:
我們越是沉迷於內心的糾結,對於外部事件的處理便越是力不從心,就會做得更差,進而變得更糾結,陷入內耗的無底洞。
為什麼會內耗?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有追求優越感的內驅力。他在書籍《自卑與超越》中,對優越感的描述是人們對理想自我的一種嚮往,以及達成理想自我之後所擁有的一種情感體驗。
這意味著,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一個理想的自我畫像。在這美麗的自我畫像中,每一處都充斥著「我應該是如何」。大到我應該事業有成、應該人格完滿、應該自我超越;小到我應該早起、應該馬上行動、應該管好自己的嘴。
這些期許本沒有錯,可問題在於,人們在面對自我和理想畫像之間的差距所展示的寬容度往往是很低的。
當我們感到差勁、懶惰、懦弱、拖延、做錯了事、早睡失敗、虛度了時間時,對自我的厭惡便開始鋪天蓋地地將人淹沒。你會開始討厭自己,嫌棄自己,罵自己,恨不得扔掉自己,懲罰自己。
這個時候,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撕扯便不斷地消耗著人內心的資源,這便是內耗。
人最大的內耗就是對自己的排斥。差勁讓人痛苦,比起差勁更讓人痛苦的是對自己差勁的排斥。
該如何跳出內耗這一怪圈,從而接受自己?
追求卓越總是好的,但我們也要接納自己失敗和消極的可能性。對於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如果我們能不因此排斥自己,不再和自己較勁,這樣不但降低內耗,對外的精力也最大化了,反而能越做越好。
明明該學習了,卻控制不了打遊戲,那就接納人的自制力就是有限的。安心打就好了,別過分自責,自責完了一會兒學習效率往往更低。
明明該早起複習了,卻還是沒控制住睡過頭了,那就大可把這當作自己複習周的一個小休息好了,不必憎恨自己大意、痛恨自己懶惰,趕緊爬起來去學習就是。
倘若我們能更包容地看待自己的糟糕與失意,在避免無謂的自我消耗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對自我的評價少了一些苛責與消極,那個現實當中的「我」才能與理想的畫像越走越近。
「一切都沒有那麼糟糕,你也一樣。」
發洩情緒,試著寫寫日記,在每天睡覺前記錄下你覺得當天發生過的重要的事情,同時把自己相應的情緒也備註在旁邊,積極的去應對這種情緒,防止負面情緒的積累。
生命總要有些縫隙,光才能照進來,願你不懼風雨和黑暗,審視自己,打破局限,點燃內心的力量,直面苦難,勇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