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想想,做人真的挺難的。做什麼都要講究度,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
比如發脾氣這件事,我們都知道這樣不好,容易傷害別人。就連那些平時愛發脾氣的人,也知道這樣不對,經常為此而感到內疚。當然,一遇到具體的事情時,他們可能還是會忍不住地去發火。
這時,我們就會覺得那些性情溫和,很少發脾氣的人是多麼的可愛。
但是,不發脾氣真的就好嗎?
真的未必。
比如冷戰,喜歡冷戰的人不會與人吵架,也不會歇斯底裡地發洩情緒,但是這種方式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其實一點也不比吵架造成的傷害低。
冷戰的人雖然不會在言語上攻擊對方,不會說一些傷害別人情感的話,但是他們用冷漠的表情,拒絕溝通和接觸的行為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像一團空氣一樣,完全不被看見。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在關係中不被看見,是一種更為嚴重的傷害。
所以在關係中,攻擊的方式有很多。
大聲地指責別人,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是主動攻擊。這樣的攻擊很明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但也有很多時候,一個人可能內心充滿了憤怒,但是又不直接將這種不滿表現出來,而是用冷漠、不配合等隱蔽的方式來面對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好受,這就是另外一種攻擊方式:被動攻擊。
使用被動攻擊的人,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沒有什麼出格的行為,但是對別人的感受所造成的衝擊一點也不小。
02
我有一位朋友,他陪女朋友逛街的時候,每當女友試了一件衣服或鞋子,詢問他的意見時,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挺好的,你自己定吧!」女友每次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內心都會感到不快,但是從男友的話裡又找不出什麼毛病,何況人家的態度還挺好,發作的話顯得自己反而有些無理取鬧了。
嚴格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被動攻擊。在男友的內心裡,其實挺不喜歡陪女友逛街買東西,但是不陪的話又說不過去,於是表面上是順從的。但是,因為心不在這裡,所以不管女友在逛街的時候做什麼事,看上什麼衣服,他都是沒有興趣去參與的。
「挺好的,你自己定吧。」這句話表面上是尊重女友自己的想法,實際上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對你現在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感興趣,所以我不想參與進來。表面是尊重,實際上是抗拒。
所以,很多女人總是覺得帶自己的另一半逛街太沒有意思,其實她們的另一半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讓她們覺得沒有意思,這樣以後就有可能不帶他們逛街,而他們就解放了。
當然,類似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很細微的小事,即使有傷害也只是「毛細血管式」的傷害,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頂多就是偶爾拿出來吐個槽而已。
03
但是有時候,這種被動攻擊的造成的後果就比較嚴重。
曾經有一位姑娘,她和他的男友相戀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男友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了,找不到人了。打電話打不通,微信裡留言也不回,去他公司裡問,公司說他已經離職。整個人就像人間蒸發一樣蒸發掉了。
後來,她通過一些朋友才得知男友已經去了外地,至於離開她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反對他們在一起,他無法說服家人,又覺得不能面對女友,就只好離開。
這位姑娘很傷心,但是又恨不起男友,因為她也知道男友的家人確實不太喜歡自己,可能男友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才不得已出走的。於是,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陷入到這樣一種矛盾的心態當中:一方面不能接受男友對自己的拋棄,另一方面又覺得不能全怪他,更主要是他家人的反對。
直到有一天,她從一位朋友那裡偶然得知,他的男友和另一位女孩就要結婚了,而且他之前突然消失,就是因為早就喜歡了上那個女孩,但是又不敢說出真相,所以才用人間蒸發的方式來逃避自己本應該受到的責問。
這就是一種嚴重的被動攻擊,明明已經不喜歡對方,還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最後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責任,結果對自己的愛人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04
客觀地說,習慣使用被動攻擊的人在主觀意識上並非想要故意地攻擊別人,甚至很多時候這樣的人內心是比較善良的,所以他們即使內心不願意、或者不高興,也不會表現出來,更不會再言語上攻擊別人。
但是,當一個人的內心產生一種情緒的時候,即使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也會通過其他的方式流露出來。而且,一個人對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掩飾的越徹底、壓抑的越深,最後越可能用更極端的方式來釋放,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那個事例一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一致性表達,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內心所想,和ta的外在展現應該是一致的,否則,就會導致內心的衝突,而衝突就是導致我們痛苦,甚至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的原因。
當然,也有的人會說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愛亂發脾氣,這應該是一致性表達啊,為什麼還會痛苦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當我們發洩不好的情緒時,雖然內在的衝突會很少,但是它會轉化成外在的衝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顯然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做人很難的原因,有了負面的情緒,不表達不好,表達了也不好,總之沒有什麼完美的解決方案,目前比較恰當的一種方式就是要表達,但是講究表達的技巧。簡單來說,就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不表達自己的情緒。
表達想法相對而言是不容易引起衝突的,有利於大家想辦法解決問題;而表達情緒的話,結果只能是引起情緒上的對抗。
當然,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它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覺察和覺悟,而這,是需要足夠多的經歷,以及不斷的成長才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