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寫的文章,目的是想要吸收大家的意見和看法,以此希望提高自己的寫文能力。
過一會,有朋友便給我發來了消息,說了一些我文章的問題。同時給我發了一篇文章,跟我說:「這個是我的號,想讓你關注。」朋友告訴我這個公眾號算是她自己的一個私密分享平臺。我說:如果你想的話,其實可以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我可能還不習慣暴露,就先私密的分享吧。」朋友這樣回復我。
朋友說「不習慣暴露」讓我想到關於 「自我暴露」的概念,公眾號全稱「微信公眾平臺」,定位是公眾平臺,似乎很難找到它的私密性,除非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平臺。
可能因為學習心理學,我曾經在QQ上收到一個陌生女生的消息,跟我傾訴她家庭的事情,當時她跟我說的是:這些事情她沒有人可以講,對周圍的人都很難切齒。
當我聽完她的故事,當時覺得自己學心理學,就很想可以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到她。
於是我提出加好友的邀請,希望能和她保持一個穩定的聯繫,但當我邀請之後,她再也沒有給我回過任何消息,她迅速而又果斷的消失了。
這不禁讓我有疑問,她願意跟一個陌生人敞開心扉,可是為什麼對身邊人就難以講述呢?
01 越來越抗拒自我暴露了—發個朋友圈都會翻來覆去的擔心
無論是在朋友圈,還是微博這種公開平臺分享自己生活的相關信息我們都可以稱作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更確切的意思是向別人說心裡話,坦率地表達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即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到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籠統的說就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給他人。」
許多心理學(Jourand,1964;Derlege,1993;李林英等,2003)認為,使真實的自我至少讓一個重要他人知道和了解,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條件,是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重要途經。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與其他人建立密切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即便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是有利於建立親密關係的。那生活中不敢自我暴露的原因是什麼?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分享朋友圈這件事,「朋友圈歲月靜好,微博上放飛自我」似乎已經是很多人的一個常態。而我自己,其實以前也很愛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那些關於好的、壞的、搞笑的、悲傷的真實的東西
但隨著自己加的好友越來越多,每一次分享朋友圈都是一場耗費心力和認知的戰爭:我這樣發好不好,會不會有人介意啊,這樣發到底合不合適,會不會顯得自己很假、很虛偽或者是很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讓發朋友感覺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情。
所以在分享朋友圈的時候總是會有意識的去屏蔽一部分人。其實我這樣做,只是害怕自己不被接納和被評價,或者就像學娜跟我說的,覺得敢於自我暴露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但我沒有辦法去肯定自己。
去年認識了一位朋友,她會音樂會攝影,其實和她關係還算不錯,可漸漸的,我分享朋友圈會習慣屏蔽她,因為擔心自己發的生活碎片會讓她覺得很傻。可是當我跟她坦誠我的想法時,她告訴我:「就算可能會覺得我發的朋友圈很幼稚,但我們還是朋友啊」。
不得不承認,動態的人際互動存在風險。在心理諮詢領域,來訪者在面對諮詢師時,會對去暴露程度作風險評估,如果這段關係讓來訪者覺得是安全的、可信賴的,她就能較大程度上坦誠自己的議題,這些議題內容可能包括一些負面的、不道德的和痛苦的記憶。
當自我暴露越多,對風險的評估也會過大,如果這個時候當事人感覺到被評價、被誤解甚至被忽視,她就會馬上放棄自我暴露。就像是深海中的寄居蟹,只要一點點察覺到危險,就馬上縮回自己的殼裡。
心理學研究者稱: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也會引起人際環境適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與其他人建立密切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而習慣於喋喋不休地向他人談論自己的私密,也會被他人看作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02 合適的自我暴露—良好人際互動中的助攻
「自我暴露會讓別人喜歡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迪尼·朱亞德這樣說。
關係真正開始建立有一個關鍵性的元素,那就是自我暴露。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這個過程往往需要一方冒著一點點危險性的作試探性的自我暴露,而另一方接受到了這樣的信息,也做出相應的回饋,當兩個人都願意去進行一定的自我暴露時,就獲得了打開一段關係的鑰匙。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模式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作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那怎樣的自我暴露才算好的呢?
下面是一些關於自我暴露在人際互動中的實戰參考小建議:
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自我暴露的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地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過度分享可能會嚇跑對人,或者是讓對方感覺無所適從。
喜歡和自我暴露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有研究顯示,個體會對那些他們一開始就喜歡的個體暴露出更多的信息,個體也更傾向於喜歡那些向自己暴露更多信息的人。
自我暴露對社會贊同是相當敏感的。獲得對方的讚美時,人們的自我暴露就會增多,對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時,人們的自我暴露就會顯著減少。當不去作負面的評價,當一個人感覺被接受的時候,他就有勇氣去進行更多的自我暴露。這樣有助於關係的建立。
最後的想法,是大二社會心理學課堂上報告的一篇文獻內容《The Power and Limits of personal Change: When a Dad Past Dose(and Does Not)Inspire in the Present》它主要講了擁有一個糟糕的過去比擁有一個美好的過去給別人帶去的激勵力量更強。
當時我在筆記上寫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讓別人看到的都是我們完美的那一面,我們會把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面藏起來,以為這樣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喜歡。然而,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真正明智的選擇是:展示出你曾經的錯誤,你的軟弱和痛苦,然後再展示出你對這個錯誤和弱點的改善,對痛苦的堅強。
在生活的很多領域,人們憑直覺努力追求穩定。減肥者、投資者和那些發誓戒酒的人都試圖在努力中保持成功的記錄,就像學生和員工努力把自己最壞的一面隱藏起來,把另一隻腳藏起來一樣。
然而,在別人眼中,完美可能有一種慢吞吞的感覺—它掩蓋了維持它所必需的努力。保持一貫的良好狀態可能會導致完美的代價看起來太「容易」。
相比之下,當聽說一位成功的減肥者曾經暴飲暴食的時候,他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它曾經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曾經喝過酒的人,一旦脫離了解救,人們就會注意到改變所需要的努力,對於那些想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人來說,無論在領導力、商業領域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強調始終如一的優秀是明智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更明智的做法是,恰恰是相反的事情——展示你過去的錯誤,然後你的恢復。
回顧當時看這篇文獻給我的感觸是,隨著微信裡好友越來越多,我越來越不敢呈現自己真實的狀態在朋友圈中,作為一個一直以來很熱衷分享朋友圈的人,在分享朋友圈的過程中,似乎也越來越在意在朋友圈裡的「良好人設」。怕被評價為幼稚、怕被評價為跟風、怕被評價為傻子。
我越來越不敢去呈現自己真實的樣子,害怕不被接納和喜歡。但我的朋友告訴我,朋友圈是我分享生活的一種形式,就算可能會覺得你幼稚,我們還是朋友啊。讓我意識到,一直以來想在朋友圈中樹立優秀人設被喜歡和接納的我(哎,良好優秀什麼的都是假的,真實才有千鈞之力),早已經在真實的關係連接中得到了想要的接納和包容。
所以或許不用完美,儘管去勇敢的做恰當自我暴露,也是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情感連接的。
最後的最後,無論是否自我暴露,最終的目的還是以個人感到舒適的狀態為主,這篇文章不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去自我暴露,而是如果想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可以嘗試一下自我暴露來拉近關係,增加親密感。
或者,當你想自我暴露但是卻不敢自我暴露時,勇敢一點點,冒險去嘗試自我暴露,也許也會意外的收穫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