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如果曾經的婚姻是一段黑色的歲月,那麼離婚這一悲痛的選擇,無異於多了一次重新選擇餘生的機會。這種機會是珍貴的,不是每一次重新選擇餘生都可能獲取最大化的幸福,因為可能獲取的幸福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年紀增長)以及離婚次數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甚至在到達一定限度後,不僅很難重新獲取幸福,反而僅剩傷害,因此,要重視得到的選擇機會,更要重視每一段婚姻的經營。
如果真的不幸,正處於婚姻破裂後的狀態,如果真的有幸,擁有了重新選擇餘生的機會,那麼此時最關注的或許就是「離婚後如何開啟新生活」的相關問題,而這篇文章將基於減輕離婚所帶來的痛苦、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以及對一些常見問題解讀等三方面,來對此類問題解憂。
離婚的痛苦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這種痛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的,一是心理的,但最關鍵的還是心理的痛苦,正是心理的痛苦才引發了身體的痛苦。
在這些痛苦中有一部分是無法避免的,這也就是離婚是一種悲痛選擇的原因,因為無論是多年的感情付之東流,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的青春,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都會在離婚的那一刻隨之而來。然而除此之外,我們真實所承受的痛苦卻遠遠不止這些,還有一大部分的痛苦來源於我們對痛苦的不合理的認知——沒有預期到會承受如此的痛苦,這打破了我們對痛苦的抵禦防線,激發了心理對過度痛苦的應激保護機制,致使我們處於了低迷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我們往往不會對已預示到的負面結果過度悲痛,這就像如果我們知道正在做的某一事情失敗率很大(失敗是正常的狀態),那麼當我們真正遭遇失敗時,即便會有失落,但絕不會過分悲傷一樣,因為接受了一些痛苦產生的必然性,也就避免了一些偶然性痛苦(與事物本身不相關的痛苦)的降臨,我們對一些痛苦產生的合理化認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正決定著我們將要承受的痛苦程度。
此時,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中,為了更好的開啟新生活,我們先要減輕所承受的痛苦程度,就需要我們接受離婚所帶來的三種正常狀態——痛苦悲傷狀態、無所適從狀態以及他人的異樣態度。
①接受痛苦悲傷的狀態
「人非草木」,無論在上一段不幸的婚姻中承受過多大的傷害,漫長的夫妻生活總會在心中遺留下一定的感情(可能是曾經的美好、過去的感動,也可能是長時間所形成的依賴),那麼突然間親密關係的破裂,自然就會產生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但所有的源頭皆指向曾經的婚姻。
一些人覺得離婚是一種解脫,自然若不算是解脫,往往就不會選擇離婚,畢竟就像國分康孝說的:「一個人要做出離婚的選擇比做出結婚的選擇要難得多」,可即便是解脫,其中還是會摻雜著痛苦,這種痛苦的程度取決於個人對感情的重視程度,取決於對婚姻的期待程度,取決於婚姻延續的時間,取決於曾經有過的美好……
所以,要從心底接受一點:離婚必然會悲痛,這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的正常狀態。
②接受無所適從的狀態
康德曾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這種生活必然是茫然、無所適從的,而離婚後的生活難免會在一段時間內處於這種狀態。曾經的婚姻無論幸福與否,至少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存在一定方向的,無論是期待擺脫某種困境,還是渴望獲取某種生活,這都是基於上一段婚姻狀態自覺或不自覺所形成的目標。
然而,親密關係的破裂很容易打碎曾存於心的目標,瞬間的衝擊讓我們處於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渾渾噩噩,看不到遠方與未來。不要因此就認為未來就不再存有美好與幸福,無論是暫時沒有前行的方向,還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亦或者是感覺整個人都是混亂的……這只是短暫失衡狀態下的正常反應。
接受這種狀態以及對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畢竟曾經的世界破碎,內心肯定會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重組。
③接受他人的異樣態度
在《烏合之眾》中有這樣一個觀點,一些人從未真正在意過真相,他們在意的往往只是自己想要得到的滿足(猜測、幻想的滿足),而我們離婚的信息很難不被他人得知,這就很容易會成為周圍一些人討論與關注的方向,由此產生許多與事實偏離的非議。
無論這種非議的真實目的是什麼,都可能會給你帶來相當大的困擾,但是請記住,這種情況沒有辦法逃避,對於一些人也無需解釋,隨著時間的增加,大家自然而然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地方,但在這之前,只能面對。
以上列舉的這三種狀態,並不一定是離婚所可能帶來的全部負面狀態,但大多數負面狀態卻都可以通過「接受」這一途徑來降低帶來的痛苦程度。
同時,千萬不要認為目前所經歷的痛苦很難度過,或很難完全擺脫,在《社會心理學》中把這種錯覺稱之為:影響偏見——高估情緒(負面)事件的持久性影響,因為我們很容易忽視自身所擁有的心理免疫系統(被心理學家吉爾伯特與威爾遜稱為【免疫忽視現象】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忽視了自己心理免疫系統的速度與力量,包括其合理化策略,忽視、原諒和限制情緒創傷,因此我們所經歷的痛苦並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
離婚並不意味著餘生可能獲取的幸福值(婚姻及生活的幸福程度)將會受到限制或降低,但能夠獲取的幸福也絕不會憑空而降,最為關鍵的是要從上一段失敗的婚姻中汲取經驗與教訓,以此作為再次開啟婚姻新生活的重要參考。
那麼需要汲取哪些經驗及教訓,又該如何獲取這些經驗,接下來將從獲取的方向以及獲取的方式,為大家提供一定的建議。
①獲取經驗教訓的方向之一——明確存在於上一段婚姻中的問題
一些人在婚姻愛情中時常能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宿命」影響,不停地遇到同一類人或是遭遇類似的結局,多次的悲痛經歷後產生一種錯覺,很可能自己無法獲取到幸福,然而實際上這並非是宿命的輪迴,大多是人為所致——步入新的婚姻之前,從未認真的思考過在上一段婚姻中存在的問題。
究竟是什麼導致婚姻破裂的,這源於始終存在的問題,還是源於突發性的問題;若是始終存在的問題為何一直無法妥善處理;若是突發性的問題所致,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二人感情無法抵禦這一次的衝擊;這中間存在的問題可能主要源於一方,但另一方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找出這些存在的問題,加以避免才能提高獲取幸福的機率。
②獲取經驗教訓的方向之二——對比上一段婚姻,找出幸福的來源以及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上一段婚姻雖然以失敗告終、以悲劇收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上一段婚姻沒有絲毫可取之處,相反妥善處理在上一段婚姻中存在的信息,很可能會讓我們獲取到正、反兩方面的收穫,一是找到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的地方,二是了解在婚姻中最不能接受的問題。
不要認為已經失敗的婚姻就沒有了可取之處,若真無絲毫可取之處最初也不會選擇步入婚姻,在婚姻生活中若沒有幸福、快樂,也就不可能一同走過一段旅程,所以,既然有幸福之處,就要找到它;同樣,婚姻走向破裂,自然存在一些你不能接受的地方,也需要找出來。這樣在步入下一段婚姻時,結合這正、反兩方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獲取幸福的機率。
③情感關係梳理,離婚後開啟新生活必備的功課之一
那麼如何從上一段婚姻中獲取經驗教訓或有指導意義的信息,這就涉及到了親密關係破裂後應該做的一項功課——親密關係梳理。
如何進行親密關係梳理?
首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過程中避免受到情緒的影響,針對問題做出最真實的回答;其次,要明確親密關係梳理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在進行中過於急迫;最後,準備好幾張乾淨的白紙或一個本以及筆,因為親密關係梳理屬於對一些問題的回答,這需要整理與記錄下來。
做好上述準備後,將下列問題抄在紙上然後回答,可以跳躍回答,也可以對答案隨時補充,但重要的是每一項問題都要回答,且答案要真實:
將上述問題認真回答後,基本上就能從中得到想要的信息,而這就是對親密關係的梳理。
在這裡額外補充一點,或許我們從上一段婚姻中挖掘到了想要得到的信息,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但我們仍需要接受一點,不完美是事實存在的,上一段想要保留的,未必能完全保留,但上一段所厭惡的,一定要避免。
在現實生活中,從離婚到開啟新生活(無論是步入新的婚姻,還是暫時性獨自生活)雖只有一步之遙,可一些人即便已經開啟了新生活,卻仍處於上一段婚姻的陰影下。對此,特選擇三個較為常見的問題,來給大家進行解惑,以期在為大家解決相應困擾的同時,還能給大家多一些如何開啟新生活的思考方向。
①被過去的習慣與模式束縛
一些人在步入全新的親密關係後,明明感覺到當前的生活應該很幸福,可是總是感覺到「水土不服」,格格不入,無法融入或接受當前的生活,經常性的感到不滿,或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頻繁發生爭執。
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很可能你正被上一段婚姻中所養成的習慣與模式所束縛,你習慣於在上一段婚姻中的某種狀態,所以才會不適應當前婚姻中的一些狀態;你習慣於上一段婚姻中所養成的交往模式,所以才會在當前的婚姻中感到不舒服或不幸福。
對此,你只需明確一點,婚姻生活看似相同,但不同的兩個人相結合的生活,卻是不盡相同的,過去的習慣與模式在開啟新生活之前就需要遺忘,只有用全新的態度對待全新的人,才會融入全新的生活,獲取到全新的幸福。
②習慣於用過去的經驗看待事物
可能一些人聽過這句話:「經驗主義害死人」,其實這句話也適用於情感中,尤其是從離婚到步入另一段新的婚姻中的這種情況。
一些人會覺得在上一段婚姻中獲取到的經驗——無論是相處經驗、矛盾處理經驗或是基於對方態度判斷喜好等等,是可以適用於所處的新婚姻的,然而實際上這些經驗的運用卻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很可能弄巧成拙,究其原因,與上一點類似,人與人是不盡相同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不能適用,比如這篇文章中前兩段提到的經驗就可以適用於新的婚姻,比如從上一段婚姻中得到的婚姻誤區及矛盾敏感點等經驗,也可以適用於新的婚姻,但有一些僅針對於個人技巧、習慣類的經驗,就不太適用於新的婚姻,一是未必有效果,二是還可能引起對方的聯想與猜忌。
③不知如何處理與前任有關的人或事
在離婚之後,如果有一類問題能夠成為大多數處於同種狀態人的困擾,那麼很可能這類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與前任有關的人或事。
那麼如何解決此類困擾,個人建議牢記兩個原則:「就事論事」以及「明確界限」。
就事論事:很多人面對與前任有關的人或事時,最大的困擾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顧慮——總會不經意(不受控制)的代入(考慮)與前任相關的情感,或是擔心對方帶入相關的情感。我們無法控制對方的態度與目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堅持自己的態度,做到「就事論事」,談情感(友誼)交朋友只基於與前任無關的情感基礎上,一些無法避免的生活交集,只針對於遇到的事情,以此作為原則,其他事情無需過多考慮,剩下的順其自然。
明確界限: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對上一點的補充,面對與前任相關的人或事,要明確與前任婚姻已經終止的這一界限,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明確雙方的聯繫僅是基於孩子的角色與責任,在明確的界限內交往,一些問題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問題。
曾經的婚姻與全新的生活看似最大的阻礙是過去,但真正的阻礙其實還是自己,最難處理與面對的,不是過去所帶來(遺留下)的影響,而是自己已處於當前的時間內以及對未來的選擇中,卻仍沉溺於過去,不是自己不能出來,而是不願出來,最終活在了過去的圍城裡,卻聲聲吶喊著:未來、未來,而這樣,未來,又如何能來。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