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提問:只需四步成就共情高手,輕鬆搞定對方,成為人生贏家

2020-10-29 一書一法一工具


有些人通過提問輕鬆讓顧客購買了預算外的東西。

有些人通過提問輕鬆讓孩子奮發圖強。

有些人通過提問輕鬆激發下屬不斷成長。

而我們要想通過提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該如何提問呢?

通過共情提問,可以讓你隨心所欲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日本作家谷原誠的《共情提問》就是一本讓你學會共情提問法則的書,書中通過六大提問技巧讓你懂得共情提問是進行的。

要想達成自己的目的,為何我們就一定要共情提問呢?

1、共情力是高情商的體現

談到共情力,我們用一種思維方式來解釋,那就是換位思維。

我們只有多運用換位思維,多從對方的立場思考,才能最終巧妙地將令人難以接受的命令變為心甘情願的行動。

2、提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只有提問才能讓對方朝著特定的方向思考。

重要的是不斷提問題。------愛因斯坦

我們只有通過問問題、然後再尋找答案,我們才能不斷的了解客戶和對方,才能找到最好的結論和解決方案,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順利的達到我們期望的目的。

3、共情提問設身處地挖根源

人是自尊心的集合體。-----《人性的弱點》


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而不喜歡總聽從別人的意見和指揮。

要想讓別人做某件事情,如果單純靠命令的話,因為對方存在逆反心理,很多事情做起來效率就很差。

而通過提問引導對方來主動去做,則效果截然不同,這也許就是共情提問的好處。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共情提問呢?

1、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提問方式

如果我們希望對方自由思考和自由回答,我們就採取開放式提問;包括完全開放式、半開放式。

如果我們希望對方要明確的答案,我們就採取封閉式提問;包括半封閉式、完全封閉式。

開放式提問的特點:無法預測答案,自由發揮,希望對方思考和表面方向。

封閉式提問的特點:可以預測答案,能誘導對方,而不希望對方更多思考。

舉例:

完全開放式提問:你學的這個課程怎麼樣?(開放式回答)

半開放式提問:你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是什麼?(有指向的問答,部分答案可以預測)

半封閉式提問:你學習了這個課程會用在工作的哪些方面?(加了附件條件「應用在工作上」有指向的問答,部分答案可以預測)

完全封閉式提問:你喜歡不喜歡這個課程?(二選一,設定了條件)

那些聊天暢想的,希望引發對方思考的,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聊天,提問更多的是採取開放式提問。

而那些打官司的,希望誘導對方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的提問,更多的是採取封閉式提問。

2、問出所有信息的六大基本提問

其實提問和講故事一樣,要想對方正確理解你提問的目的,你就需要對方清楚自己想要知道什麼?

這裡就提到了一大寶物:5W1H,即WHAT,WHO,WHEN,WHERE,WHY,HOW。

就比如對方購買了一個知識付費課程,來讓我們用5W1H來提問下:

WHAT:你購買的什麼付費課程?

WHO:你購買的誰的付費課程?

WHEN:你是什麼時候購買的付費課程?

WHERE:你是在哪裡購買的付費課程?

WHY:你為什麼要購買這個付費課程?

HOW:你購買了這個付費課程,打算怎麼活用?

我們通過不斷的問「為什麼」,來讓對方按照一定的邏輯來思考,最後逼近解決問題的核心。特別在商業、提問下屬和自己思考問題的時候最有效果。

3、提問裡面有學問

1)提問的目的

搞清楚我們提問的目的:獲取信息、博取好感、操控行動、激發成長、主導討論、改變自己。

不同的目的,提問方式也不同。

我們應該多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2)對方是回答的合適人選嗎

比如,我們出門在外,迷路後會問路,那我們在提問的時候,是否應該確定對方是否知道答案呢?是否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呢?

當我們確定了對方是回答的合適人選後,提問才有意義。

那些匆匆路過的人們並不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而附近的小商店以及路邊攤則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我們應該多問自己,問誰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3)現在是適合提問時機嗎

談到這個提問是合適的機會嗎?

我們只要站在對方角度來多思考下,就很容易判斷是否適合提問。

比如對方因為投資失敗而煩惱的時候,你提出向對方借錢就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比如對方因為中獎或者其他事情而心情愉悅,你尋求對方幫助的提問會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4)這個是最好的問題嗎

說到這是一個好問題嗎?

其實對於那些律師而言,是需要不斷琢磨的,因為打官司,不同的問法,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而同樣對於我們來說,一個很無聊的問題,就會讓交談的雙方陷入尷尬。

所以,在提問前多回想下自己的問題是最好的嗎?

以此來多練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問話的能力。

要想順利獲取最有用信息,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信息建立假設,按照假設提問,就能順利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七種壞的問題

1)負面問題

問負面問題,相當於強制對方進入負面思考;可以通過正面提問來提振士氣。

2)不需要答案的問題

有一種明知故問說的就是這種問題,這種問題相當於廢話。

3)當場否定對方的答案

那些當初否定對方回答的人是沒有資格提問的,因為對方的答案被你當初否定,你還有提問的必要嗎?

4)一個人像機關Q似的連續提問

那些擅自打斷對方回答的人,他們只顧著自己提問來責難對方,而他的目的並需要你來回答,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難堪,而不是尋求你的答案。

5)誤導性問題

有一點,要想誘導對方回答,誤導性問題是威力強大的武器。

6)讓對方大腦感覺有負擔的問題

而那些讓對方大腦有負擔的問題,則更多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根本沒有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的提問是不受歡迎的。

7)偵訊式問題

最好一種提問,也許是在我們聊天過程中也存在的;比如網上聊天,我們經常會問對方叫什麼?哪裡人?工作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對於陌生人來問,我們會有牴觸心理,要麼感覺對方是查戶口的,要麼是問犯人的感覺。

延伸閱讀:

共情提問是人際關係相處的潤滑劑

我們培養共情提問力,相當於培養了人生成功的能力。

我們想要影響別人,不能單純靠命令,我們要靠提問。想讓人聽話,必須提問,想讓人成長,也必須提問;而想在人生中勝利,也同樣得靠提問。

來自谷原誠著寫的《共青提問》將教會我們如何通過共情提問博取他人好感、引導他人行動、激發自我和下屬成長、主導討論、改變自己。

相關焦點

  • 《共情提問》:6大技巧、5大提問力,讓你秒變情商高手
    遇到問題就要去解決問題,當我看到了《共情提問》這本書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在於你沒有一個好的提問方式。其實這就好比給對方推薦好書,讓他跟你一起學習一樣,你想要影響對方,但是方式方法如果不好好斟酌的話,對方也許是不會跟你一起行動的。
  • 《愛的五種能力》:只需四個問句練成共情高手,讓你擁有理想愛人
    《愛的五種能力》包含了你在愛情中所要具備的幾乎全部的能力,其中又以「共情」能力特別打動我,在此和大家分享。人人都想要個會共情的愛人。共情,其實就是四個字:善解人意「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這是廖一梅在《柔軟》中寫下的臺詞。這句話為什麼得到我們的強烈共鳴?顯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個會共情的愛人。
  • 《共情式溝通》:成為受歡迎的人,不需口才好,只需共情就夠了
    《共情式溝通》的作者——日本的古宮昇教授曾說,「決定人生是幸福美滿還是不幸失意,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係!」其實很多時候讓我們感覺心累的不是生活的瑣碎,而是讓人喘不過氣的人際關係。那麼,怎麼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口才好、會演講才能成為溝通的高手嗎?
  • 通過這7步,學會共情,你也可以成為高情商的人
    1 使用開放式的提問當我們提出一些限定性的問題,對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這個提問本身已經隱含了答案時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想想對方願意表達什麼,會提出什麼樣的需要,並且對對方充滿了好奇,這樣才可能打開話題。比如說在諮詢中,有一位來訪者說他很容易憤怒,諮詢師就可以引導他說,對你的憤怒,能具體說說看嗎?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比較容易憤怒?是什麼觸動了你,讓你如此的憤怒?這樣就可以幫助來訪者理解他的憤怒,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動化反應的?
  • 共情並不容易,讀懂對方需要最重要
    從自己只是輕鬆聊天,到提醒發現人家痛苦,經歷了「站著說話不腰疼」到「感同身受」過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做好共情,之後經過提醒才做,這就不是主動為之的共情,而是被動行為了。同樣是做了事情,主動與被動之間,間隔的這個差距,就叫做「共情」。
  • 《共情式溝通》:懂得共情,能成為人際關係的「高手」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要處理好人際關係,而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人,那麼是需要讓自己懂得共情的。畢竟人們是容易對擁有共同情節人抱有親近感的,擁有「共情式溝通」,能夠讓人處理好人際關係,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輕鬆,自己也能夠擁有幸福。人與人之間肯定是有距離的,在相處的過程中首先要拉近彼此的距離,那麼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就是走進對方的心中去,讓對方覺得很輕鬆。
  • 共情式溝通:高情商者安慰人從來不講道理,都是在用「共情」策略
    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擁有「共情」能力的高手他用淺顯幽默的語言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與人共情?擁有共情能力的人為什麼這麼受歡迎?還列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對話回答方式,幫助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成為一名「共情」高手。三、如何成為一個擁有共情能力的人成為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首先是要轉變我們的思維理念,再進行培養自己的溝通技巧。為什麼要成為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成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呢?
  • 共情:感同身受
    共情是一種可以後天習得的能力。我們用換位思考來感同身受,用善意理解來提供支持。共情能力的深度由先天稟賦所決定。有的人天性敏感,他們很容易捕捉到別人不經意之間留下的線索。有的人天性悲憫,見不得別人悲傷痛苦,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這些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設想,竭盡所能地給予幫助。有這兩種特質的人,無疑是得蒙上天的垂愛。人們常說有些個體情商非常高,其實他們只是共情高手。共情和同理心有很多共同要素,但出發點完全不同。共情是以愛為前提,與對方的喜怒哀樂建立聯結,通過語言和行為(語言:內容表達、情緒表達為主)讓對方感受到愛,理解、尊重和價值。
  •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相信現在很多女生都能通過各種平臺學習的兩性和情感的技巧和知識,在溝通中,除了話術以外,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共情,有了共情,對方會覺得你無比地了解和懂得他;有了共情,能讓對方也更願意傾聽你的心聲。那老師就帶大家走進共情的技巧,教教大家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 高情商的必修課:共情,連接更深的彼此
    在共情中,我感受到你對我的理解,看到了我內心真實的感受;但在同情中,我只是感受到你的關心,而關心並不等於理解。很多父母都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並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孩子,所以才會有很多的衝突存在。共情是架起彼此深厚感情的橋梁。共情讓我們用心去聆聽對方的聲音,體會對方的感受「他想表達什麼?他現在感覺怎麼樣?」
  • 」共情能力」是夫妻相處的必修課
    哎,真是一對兒不會「共情」的主兒!共情,分四個步驟 。4、啟發:啟發第一步:啟發對方理解他人,或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啟發的第二步:引導對方去關注未來、關註解決方案。夫妻溝通,需要補上「共情能力」這一課。
  • 「結婚10年,我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共情能力,成就幸福婚姻
    其一,找不到說話的人,就是無法和對方交流自己心中最要緊的感受;其二,找不到陪自己的人,就是無法和對方營造"在一起"的感覺;其三,找不到懂自己的人,就是無法和對方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他們之間的真心交談太少,彼此都封住自己的內心,讓對方無法靠近。"共情"研究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力》一書中指出,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共情可以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其實,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 低情商者講道理,高情商者懂共情
    我所見識到的共情高手 老李我經常去的一家健身房常年頻繁更換銷售,唯獨有個看上去年紀不大的女銷售一直留在那裡,於是我便默默地注意起那位能夠讓彼此的情緒和心態建立某種「連接」,能夠理解彼此認知上的偏差,儘量通過感同身受表達出對方的情緒、心情和觀點,建立溝通的橋梁,這樣一來你說出來的話,對方也能夠真誠的接納。對錯要論,但要放在共情後面。
  • 被母親痛罵的男孩成為心理專家,療愈成功,只因具備「共情」能力
    在學校經常受到學生的欺負,被人踢打,成為壞孩子攻擊目標。成年後戀愛不順,人際關係非常糟糕,內心痛苦而無法解決。他決定學習心理學知識,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以治癒自己,讓自己能過上幸福生活。治癒自己的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通過無數次的心理諮詢與自我重建,終於讓他走出陰霾,重見光明。
  • 追求人際關係共情,實現溝通上的輕鬆,贏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學會溝通,更好的溝通成為一切成功的關鍵,有的讓掌握了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處理起任何事情遊刃有餘,輕鬆自如的解決了一些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有的人不懂溝通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很小的事情搞砸,日常遇到一些問題就會束手無策,可見溝通對於每個人來說十分重要。
  • 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共情。就是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就要知道什麼是共情!看過《陳情令》,大家都知道魏無羨不僅會鬼道還有一個很厲害的技能!就是共情!共情其實是魏無羨通過共情對象的視角看到被共情者所經歷的事情,這也是共情的優點。羅傑斯表述的: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共情就是可以無障礙地接納並理解很多價值觀,簡單地說就是包容性很強。
  • 「你根本不懂我」|正確使用共情,回應對方的渴求
    共情,往往指的是懂得站在對方角度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共情的能力,指的是我們感知對方當下的情緒和狀態,並且做出正確的回應讓對方覺得情緒滿足。比方說,孩子問你周末有沒有空,你認為他想表達的是問你周末安排,其實他渴望的是享受親子時光。
  • 為什麼共情的話語,比普通安慰有力一百倍?
    而是告訴她,這本是你最初的選擇,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 因此也有人會誤以為,在共情時就必須去做一個安慰別人的角色,必須順從對方,不能拒絕對方,也不能向對方說「不」。 封閉式的提問容易讓對方陷入「是與不是」的防禦狀態。 開放性問題代表你對對方是感興趣的,也會讓對方更多地敞開自己。
  • 學會這樣聊天,你一定會成為人際高手
    要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就需要在聊天中下功夫,這樣才能成為人際高手。其實你可以看看現在的網絡熱詞或者是各種關於寫人際關係的書籍,在其中共情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職場中,共情式溝通是必須要具備的一項能力素質,所以說,你只要掌握了共情式聊天你就會成為人際高手 。
  • 經典問答系列 | 第三十一問:關於如何與人共情
    有讀者提問:跟朋友聊事情,溝通,朋友會說我經常會跑題,不能溝通在一個點上面,說我主觀很強,想知道怎樣能訓練有共情的能力?答疑:這裡面說的共情的能力。坦白的講,其實是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情商高,說某人情商可高了。情商高的人,就擅長共情。這裡面的共情分成兩方面,一是讀懂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共情共情,絕對不止在停在情緒上面,是能到需要層面。需要,也就是冰山模型中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