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樛木》作為《詩經》的第四篇,與前面幾篇一樣,同樣是在述說家庭、情感方面的內容,是新婚祝福的名篇。首章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意思是在南邊有枝條垂地的大樹,有藤蔓纏在樹上,以藤纏樹的形象指代夫妻之間的關係;「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意思是,這位快樂的新郎官,福祿就要降臨到他頭上了。後兩章,與首章相比,分別只改了兩個字,意思大致相同。這是《詩經·國風》中常用的疊章手法,前面讀過的《關雎》、《葛覃》、《卷耳》中都有運用,只不過沒有《樛木》用得徹底。這一點,跟現在家喻戶曉的《生日快樂歌》其實類似,都是通過是反覆吟唱,將感情逐漸推進。
《樛木》不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涵上都算是比較直白簡單的。幾遍通讀下來,腦子裡經常會不自覺的腦補出這樣的畫面:穿著一身新婚禮服的新郎騎著馬在前方引路,身後的精心裝點過的馬車裡坐著嬌羞的新娘,迎親隊伍在一旁敲鑼打鼓、喜氣洋洋,一群可愛的孩子跟隨著隊伍嬉戲、打鬧,進門的時候,慈祥的長輩帶頭唱起了對新人的祝福,「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歌聲中,一對新人在簇擁下被迎進中堂,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喜樂,安寧。這首詩相比於前面幾首,理解難度要低一些,畢竟以藤纏樹的意象來形容夫妻間的關係,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和容易理解的。我們所熟知的齊豫、齊秦姐弟就合作過一首的《藤纏樹》,這是從客家歌謠改編而來,其中就有這樣的歌詞: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
男子剛強,挺拔如樹,撐起一片天空;女子柔弱,溫婉如藤,攀援在大樹上接收陽光雨露。在人們的美好想像中,樹與藤是相依互存,互相扶持,共同生長的。所以詩中會以「南有樛木,葛藟累(荒、縈)之」來代表著人們對於夫妻關係的美好祝願。然而事實上,在自然界中,藤與樹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美好,他們其實是一種寄生關係,藤依賴樹而生。樹強藤弱時,藤無法得到足夠的陽光與養分,生長緩慢,甚至慢慢枯死;藤強樹弱時,藤又會搶奪樹的養分,向更高處攀援,甚至將自己所纏繞的樹絞殺致死。這就有點像客家民謠裡唱的了「入山看到藤纏樹,出山看到樹纏藤。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亦纏」,頗有一種你死我活的感覺。
從婚姻觀的角度來說,樹與藤所代表的是男強女弱的婚姻關係,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產物,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而在現代,人們更加認可的婚姻關係應該是如詩人舒婷的《致橡樹》中所表達的狀態,「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達到「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的境界。在舒婷看來,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兩個人因愛情而靠近,互相鼓勵、扶持,共同對抗困境,也共同分享生命中的美好。我可以為你奉獻我的所有,但我必須是獨立的自己。
其實,由「樹與藤」的意象聯想到婚姻關係,我忍不住會想到「相濡以沫」這個成語,同樣都是交纏至死,不離不棄。雖然在莊子的原意中,「相濡以沫」其實與夫妻關係並沒有任何關係,但後世人更加願意相信自己的理解。而我,更喜歡把「相濡以沫」跟莊子原文中的後一句連在一起來的表達,「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樛木》這首詩,除了祝福新婚的意思外,後世不少學者也會理解成賢臣輔佐君王,而實現國家昌盛的意思。這種解釋,從樹與藤的意象來看,也是比較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