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什麼?心理學上是這麼定義的,情緒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通過和認識過程的比較,可以進一步說明情緒的性質。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主要包含有三個特點:首先情緒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如果外界事物符合主體的需要,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否則就是消極的情緒體驗。
舉個例子。
你買了臺PS4遊戲機,在家玩遊戲,插上電視,看著大屏幕,手握著手柄去玩,感覺非常愉悅,情緒很棒。突然機子壞了,電視黑屏,你就覺得很沮喪,難受的心情接踵而至,你會覺得沒辦法玩遊戲是個很痛苦的過程。
這就是情緒。「玩遊戲」是你的需要,當你能夠玩遊戲時,你就會很開心,玩不到遊戲就會很痛苦。
其次情緒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或者說是一種內心體驗,它不同於認識過程,情緒就是個人自己的感受和對外界事物的感受。
就拿剛才那個來說,在家玩遊戲機,機子壞了,喜愛玩遊戲的你覺得難受、痛苦,身旁的父母看了則會哈哈大笑,說哎呀,遊戲機終於壞了,這下可好了吧?還不趕快回到房子裡面好好學習?你這傢伙還想玩?
同樣的是「玩遊戲」,你覺得痛苦,父母覺得開心,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體驗呢?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這裡面有什麼玄機。
最後情緒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這個變化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典型的例子是一個人發脾氣臉會紅,這就是情緒上來的表現,伴隨有生理上的變化是情緒的特點。
好了,說到這關鍵來了,如果要控制負面情緒,大家看完概念,覺得該如何下手呢?結合概念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要想讓自己的情緒穩定,那麼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情緒就OK了。
2、主觀感受的積極面對,也就是調整自我認知和對事物的感受過程,能夠調整過來,情緒就會非常棒。
3、控制生理變化。例如血壓高的讓它變低,一個人血壓增高,必然會伴隨情緒的變化,要是血壓能夠平穩,情緒也能夠穩定,情緒和生理是相互作用的,同時進行調整,情緒就會好轉起來。
所以,大家調整負面情緒,想辦法去面對的時候,一定得從這三個方面出發,要是沒有從這三點出發,那麼調整情緒就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會偏離目標。
先說第一點,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情緒就OK的方面。
我個人認為,從第一點進行調整比較有限,在某些場合會有用,但是在大多數場合,會受環境、周圍人際關係的影響而變得束手束腳,甚至還會把心情鬧得更糟。
正如我剛才所舉的例子,玩遊戲,此時玩遊戲是你的需要,一個人的時候沒問題,但是家裡面有父母呢?這就不好講了。
父母開明的,他會支持你玩遊戲,不會阻撓你,還會和你一起玩,這樣你玩遊戲調節情緒就沒有問題。但是父母要是骨子裡的認知是鄙視遊戲、痛恨和排斥遊戲的,你還固執己見,想要玩遊戲,你覺得此時此刻你的情緒會咋樣?
毫無疑問,父母的權威與控制,會讓你產生對抗的態度,有了對抗,必然會有爭執,那麼就會形成矛盾和衝突,造成內心失衡。
此時用「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讓自己情緒OK的」辦法是不可行的。那麼這時候該怎麼做呢?可以有以下這麼幾招。
第一招,「假痴不癲」。扮豬吃虎裝瘋賣傻,既然父母不讓自己玩遊戲,那麼我就採取虛與委蛇的態度,就是表面上附和你,內心不贊同你的做法。我依然會玩遊戲,但是我不在家裡玩,我做完作業,把事情全部做好,跑去同學家裡玩,他那裡也有遊戲機,我在那裡拼命玩一段時間,你也管不著
如此一來,父母想要控制和指責你,就沒「市場」了,你不在身邊,他如何約束你?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遠離控制源是控制情緒的最好方式。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O(∩_∩)O哈哈哈哈~
第二招,「借刀殺人」。這招比較有趣,說明白點就是借用外部支持勢力,去對抗控制你消極情緒的渠道。玩遊戲父母總是說自己,很難受?那好我拉攏其中一方,要么爸爸、要麼媽媽,背後抓一些弱點,例如爸爸愛藏私房錢,媽媽不滿意,自己知道了,然後跟爸爸說,嘿嘿嘿,老爸,聽說你背後愛藏私房錢,要不我告訴老媽?
老爸一聽,嚇住了,結果說你不要告訴老媽,你做啥事我都同意你。
像這種借刀殺人、拉同盟的招式,對於控制負面情緒特別有效,雖然招式有些陰,也有些滑頭,但確實是保護自己,滿足自己需要的最好方式。
第三招,「瞞天過海」。能隱瞞就隱瞞,該說什麼是什麼,有些話不再你面前講,反正得不到我內心的需要,我就不跟你耗著,我去跟別人在一起。實在不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時候人在生活裡,還是需要點小技巧的,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但是自己內心需要又特別想要滿足時,是要有點策略,否則直面硬扛,會鬧得頭破血流。
學會拐個彎去處理面對問題,是控制負面情緒的好做法,不管是人際關係、工作、學習還是各個方面,這種能力都非常需要。
第二點,主觀感受的積極面對,這個很實用,也就是調整自我認知。當認知調整到合理的程度,情緒自然而然也會好轉,你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如何,會決定你的情緒走向。
這回我不舉玩遊戲的例子了,我換個別的,和對象談戀愛。
談戀愛的過程裡,很多人都很缺乏安全感,時不時會陷入對方愛不愛我等消極情緒中,由於之前感情受傷過,以後在談感情時情緒都不是十分穩定。不管男生女生,這種想法都是很正常的,大家也不要太過介意,「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可見心理方面的調整不是很容易。
這時候,認知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關鍵。
每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應養成「思維重塑」及調整的應對模式。不管遇到啥事,內心多問幾句,此刻你內心應保持這樣的想法:
1、這裡面發生了什麼?有哪些問題,是什麼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
2、我的錯有多少?是我的問題,還是對方的問題多?到底是誰需要去調整?
3、這不是我的錯,我沒有太多錯誤,誠然我有不對的地方,但是對方也有做錯的,他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不能總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
4、要怎麼樣解決呢?從哪裡調整,如果想出合理的辦法,那麼情緒就不會不穩定了。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如何調整」、「問題出在哪裡」等反省和自我思考的好習慣。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形成非黑即白的思想,而是辯證看待這裡面的問題,前前後後反覆琢磨的好習慣。
所謂辯證思維,指的就是人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要懂得「辯」和「證」。
這裡面的「辯」,就是辨別客觀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懂得客觀分析本質,客觀中立的去看待問題;「證」就是用實證的觀點,去印證之前認識的事物是否準確、符合情理的過程。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斷發展變化和對立統一,懂得學會分析,如何從什麼角度去思考問題,對於自己的情緒調整幫助會特別大。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可見正確處理辯證與邏輯的關係對人的幫助有多大。
這一點同樣也可運用在情緒的調整裡。
有關認知的調整,方法有很多,比如理性情緒療法ABCDE理論,大家若有興趣,可以看看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理論和著作,相信會對調整自我情緒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就是控制生理的變化,這點我認為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個點,也是最不被關注的。事實上保持身體健康,讓身體變好,情緒調整的也會更順暢一些。
在這點上,建議大家在調整、控制負面情緒的時候,平時要加強生活規律的調整、飲食、睡眠等習慣逐漸恢復正常狀態。
平時我做諮詢,經常會評估一個人的睡眠、飲食和運動狀態,發現很多人情緒不穩定,通常都會伴隨有失眠、運動過少等方面問題。要是把睡眠調整過來,能夠安然入睡,睡眠規律,不再熬夜,另外在玩手機、遊戲等行為上做到規律,每天適時地運動,有個1-2小時的運動時間,那麼人的狀態絕對會好很多。
我比較推崇第三點的調整,就是大家控制負面情緒的時候,除了前面的認知、需要等方面調整之外,還要把生理方面的狀態調整到最佳,比起什麼「瞞天過海」、「假痴不癲」等招式,那個更多是一種「謀略」,一種應對外界方式所採取的技巧罷了。
而從自我入手,從生理、心理、社會關係調整入手,自我面對,恢復合理的狀態,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合理策略。
每天多睡幾個小時,舒舒服服地保持睡眠充裕;飲食方面能夠正常,不暴飲暴食、不貪食偏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人的情緒就會慢慢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