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教經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作為分類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以入手。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
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將「道」這個字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並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學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一方面有著古今言語思維不同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又因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於可說與不可說之間的狀態。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體悟到道的一些特性,但又都無法準確描述「道」的究極狀態是什麼。這就容易使人陷入對道的迷思中,從而錯失了《道德經》整篇文章的一體性。
其實,《道德經》這篇經典在講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需要去回答的問題。既然整篇經文分為「道篇」和「德篇」,那麼,其中心點必然落在「道」與「德」兩個字上:
首先說「道」。什麼是道?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甚至連道祖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道」究竟是什麼。而其實,我們要回答的問題並不是道是什麼,而是道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道祖在經文中講,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還無限地、廣泛地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以我們有限的生命時長來衡量,道的存在幾乎可以看做是無生無死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事物可以比天地還要長久呢?答案只有一個,未知,或者叫不可知。因為長於所有人對極限的認知,所以此事物便可近乎於無極限、無生死。
作為註解老子的另一部經典《文始真經》(即《關尹子》)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天天地地者」,意思是說,蒼天與大地不可能自己成為天、地,而需要有一個使其為天地、命名其為天地的事物存在。這個命名者,毫無疑問便是人類自己。因後者的命名,天地才會從一個無知、無情的自然事物轉變成和我們自身息息相關事物。而在人類出現之前,或者是人類尚未對自然萬物產生探知的意識,亦即我們的社會文明沒有誕生之前,天地早已經存在並一直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著。萬物得以運行的背後的規律性,即是我們強命為名的「道」。
這便是《道德經》要講述的第一個要素,「道」。道生化並運行著萬事萬物,其方式是主宰萬物的生死和轉化。這個「主宰」,只能作擬人化解。因為萬物的生長和消亡,本來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這份自然而然,正是道之效法的根本,即是萬物的自然與本然。萬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等於萬物法自然。萬物因為能保持自己的規律性,所以萬物便有了道,道也永遠在萬物之中。祖師說,道不離物,並且道寓於物。離開了萬物而談道,那麼道也將不復存在。
於是,也就引出了《道德經》論述的第二個要素,「德」。
與上面的問題一樣,首先要追問的一點是,究竟什麼是「德」。在道祖的語境中,德是道的表現形式。雖然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表現出來的德性卻是真實具體的、是可以觸碰的真實。更加直接地說,德便是我們通過人體的多種感官途徑可以接觸到的物質世界(宗教中稱之為「有」和「色」的世界)。藉助於萬物之有與形形色色,我們才得以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理性的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常說「道德」或者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道德的時候,通常要藉助於這個人日常的言語行為和為人處事。我們所藉助的這些作為價值判斷的東西,其實應該稱為「德」,這是我們用來衡量這個人是不是有「道」的工具。當某人言行合一、內外合真的時候,這就說明此人是有道德的。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仁義禮智,背後行為苟且,這就可以判斷其是沒有道德的。這是反之則反之的邏輯。外在的「德」,是內在的「道」的表現。
再如,當太陽光照射在石頭上,我們發覺石頭變熱了,太陽光和石頭的溫度變化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而可以推斷出通過照射陽光而可以加熱物體,這就是通過事物外在的表現和變化(德)而參悟到了內在的規律性(道)。
道祖所說的道與德,是針對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而言的;我們所講的道德是針對當今社會文明的適用範圍而言的。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道祖講道和德,其實根本上是在講包括我們人類文明在內的世間一切萬物的規律和表現。因此,讀《道德經》,所要達到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我們要去研究道祖五千言中字詞的用法、典故的來源等內容,更是要讓我們通過對主旨大意的理解,進而升華自身看待他人與他物的方式。
道在你我之中,也在天地萬物之中,先天地之名而存在的道,與天地之名之後的道,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所認知並體悟到的道,在形式上仿佛也產生了變化。而真正變化的不是道,乃是「我」。南華真人在註解「道」的時候,提出了「齊物」的概念,指出萬事萬物在根本上是一樣的,又何必糾結於小小的區分與不同呢?只見了小我,而錯失了大道,這才是修行中最不該出現的結果。
後人曾寫過一首詩,曰: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緣何自著五千文?」
這仿佛很有道理的一個反問,卻終究是沒有理解了道祖著下五千文的原本意圖。德是用來感知的,道是用來體悟的,《道德經》是用來參玄的。如果我們能從《道德經》中讀明白了自己修行要走的「道」是什麼,哪怕只是一個章句或者某個字詞,也足以堪稱一生之幸了。
本文作者 | 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