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2021-01-15 道音網

提起道教經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作為分類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以入手。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

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將「道」這個字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並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學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一方面有著古今言語思維不同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又因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於可說與不可說之間的狀態。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體悟到道的一些特性,但又都無法準確描述「道」的究極狀態是什麼。這就容易使人陷入對道的迷思中,從而錯失了《道德經》整篇文章的一體性。

其實,《道德經》這篇經典在講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需要去回答的問題。既然整篇經文分為「道篇」和「德篇」,那麼,其中心點必然落在「道」與「德」兩個字上:

首先說「道」。什麼是道?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甚至連道祖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道」究竟是什麼。而其實,我們要回答的問題並不是道是什麼,而是道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道祖在經文中講,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還無限地、廣泛地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以我們有限的生命時長來衡量,道的存在幾乎可以看做是無生無死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事物可以比天地還要長久呢?答案只有一個,未知,或者叫不可知。因為長於所有人對極限的認知,所以此事物便可近乎於無極限、無生死。

作為註解老子的另一部經典《文始真經》(即《關尹子》)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天天地地者」,意思是說,蒼天與大地不可能自己成為天、地,而需要有一個使其為天地、命名其為天地的事物存在。這個命名者,毫無疑問便是人類自己。因後者的命名,天地才會從一個無知、無情的自然事物轉變成和我們自身息息相關事物。而在人類出現之前,或者是人類尚未對自然萬物產生探知的意識,亦即我們的社會文明沒有誕生之前,天地早已經存在並一直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著。萬物得以運行的背後的規律性,即是我們強命為名的「道」。

這便是《道德經》要講述的第一個要素,「道」。道生化並運行著萬事萬物,其方式是主宰萬物的生死和轉化。這個「主宰」,只能作擬人化解。因為萬物的生長和消亡,本來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這份自然而然,正是道之效法的根本,即是萬物的自然與本然。萬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等於萬物法自然。萬物因為能保持自己的規律性,所以萬物便有了道,道也永遠在萬物之中。祖師說,道不離物,並且道寓於物。離開了萬物而談道,那麼道也將不復存在。

於是,也就引出了《道德經》論述的第二個要素,「德」。

與上面的問題一樣,首先要追問的一點是,究竟什麼是「德」。在道祖的語境中,德是道的表現形式。雖然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表現出來的德性卻是真實具體的、是可以觸碰的真實。更加直接地說,德便是我們通過人體的多種感官途徑可以接觸到的物質世界(宗教中稱之為「有」和「色」的世界)。藉助於萬物之有與形形色色,我們才得以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理性的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常說「道德」或者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道德的時候,通常要藉助於這個人日常的言語行為和為人處事。我們所藉助的這些作為價值判斷的東西,其實應該稱為「德」,這是我們用來衡量這個人是不是有「道」的工具。當某人言行合一、內外合真的時候,這就說明此人是有道德的。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仁義禮智,背後行為苟且,這就可以判斷其是沒有道德的。這是反之則反之的邏輯。外在的「德」,是內在的「道」的表現。

再如,當太陽光照射在石頭上,我們發覺石頭變熱了,太陽光和石頭的溫度變化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而可以推斷出通過照射陽光而可以加熱物體,這就是通過事物外在的表現和變化(德)而參悟到了內在的規律性(道)。

道祖所說的道與德,是針對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而言的;我們所講的道德是針對當今社會文明的適用範圍而言的。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道祖講道和德,其實根本上是在講包括我們人類文明在內的世間一切萬物的規律和表現。因此,讀《道德經》,所要達到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我們要去研究道祖五千言中字詞的用法、典故的來源等內容,更是要讓我們通過對主旨大意的理解,進而升華自身看待他人與他物的方式。

道在你我之中,也在天地萬物之中,先天地之名而存在的道,與天地之名之後的道,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所認知並體悟到的道,在形式上仿佛也產生了變化。而真正變化的不是道,乃是「我」。南華真人在註解「道」的時候,提出了「齊物」的概念,指出萬事萬物在根本上是一樣的,又何必糾結於小小的區分與不同呢?只見了小我,而錯失了大道,這才是修行中最不該出現的結果。

後人曾寫過一首詩,曰: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緣何自著五千文?」

這仿佛很有道理的一個反問,卻終究是沒有理解了道祖著下五千文的原本意圖。德是用來感知的,道是用來體悟的,《道德經》是用來參玄的。如果我們能從《道德經》中讀明白了自己修行要走的「道」是什麼,哪怕只是一個章句或者某個字詞,也足以堪稱一生之幸了。

本文作者 | 高璟

相關焦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關尹子函谷關奇遇:紫氣東來老子出關《道德經》問世
    雖然知道關尹子的人不多,但有一個關於他的成語,卻一定是的大家都聽過的,就是「紫氣東來」,我們講關尹子,就從這個「紫氣」講起。「紫氣」在中華傳統文化裡面是吉祥的象徵,為什麼是紫氣而不是其他顏色的氣象徵吉祥呢?實際上這種觀念淵源於《周易》。《周易》裡面有一個卦,就是倒數第二卦——既濟卦。整個中國道教的丹道和中醫理論的根本,講的就是這個卦。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其實,一個人真正認識到了道之後,會發現,道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某種東西。它是隨著一切環境,隨著一切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人們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對它生出一種執著,從而無法契合道的本意。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一旦認識到什麼是道之後,就會固定的認為,道是這樣的,或者道是那樣的。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到底要怎樣做,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道境界?
    很多人得知《道德經》能指導一個人修道,但是這個道,到底要如何修?他是不清楚的。一來是因為《道德經》是古文,裡面所講的內容,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修道要如何對待外界的事物,不大清楚;再一個是沒有人指導,對於一個人要如何修道,甚至到底要怎樣做,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是不清楚的。關於一個人具體要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道境界,在《道德經》中也有所提及。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真懂的人不多說話,誇誇其談者往往不是真懂。
  • 一定要講點「道德」
    每當我們遇到左右難決,又牽扯到良心的事情時,我們總是要告誡一下自己,要講點道德!遇到有人昧了良心時,我們也總是要斥責一句,不講道德!講不講德道,幾乎就成了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好還是壞的標準。時間一久,我們就不再去深究到底什麼是道德了?只是模模糊糊地把道德與品行與良心與好壞簡單地進行掛鈎,反倒在最該清楚明了的道德上稀裡糊塗。
  • 《道德經》:聊聊計較,說說得失,不掛心是王道,歡迎討論
    昨天和讀者朋友聊了《道德經》五十六章的前半段,講的是最有爭議的幾個段落,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朋友說知就是智,也有朋友介紹用佛法來解釋道德經,也有高人從現代科學講到了宗教,真的讓人獲益匪淺。同時也看出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喜歡並在研究我們中華文明。
  • 人生到底追求什麼?道德經中的5個字給出一種輕鬆人生的答案
    人生到底追求什麼?這是昨天直播時網友問我的問題,我現在將我的回答簡單整理如下。天生萬物,物物不同,每一個人追求什麼,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些人他喜歡追求金錢,有些人喜歡追求名利,有些人喜歡追求愛情,有些人喜歡追求清靜,有些人喜歡追求自己的愛好,琴棋書畫等等。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每一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不是說我的選擇就是對的,你的選擇就是錯的。
  • 道德經看修行 | 有時,我們連別人一句話都受不了
    今天,一位朋友和我們聊天,聊到《道德經》、聊到最近的悟道心得,相談正歡時,手機一響,收到了她一位舊識的私信,到底是什麼意思?她拿起手機又看了看這段話,這位舊識發的內容雖然雲裡來霧裡去的語焉不詳,但是仔細想想,就一段話而已,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呢?是不是因為自己心裡原本就有卡點,在這些方面不認可自己,所以別人一提及要自己修少言、修心量、修面相,就像踩到了自己的尾巴一樣,刺激得自己一下就跳起來了呢?
  • 從「觀」字解讀老子《道德經》,體會審美意蘊與永恆魅力
    因此,要想要對「觀」字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必須體察老子《道德經》中「觀」字的文化內涵、審美要求以及對現世的生命意義與審美價值 據統計,《道德經》中「觀」,在《道經》中出現過四次,分別在第一章、第十六章、二十六章;下篇《德經》中「觀」出現在五十四章。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誦讀《道德經》,從陌生到熟悉.
    寧靜喜悅手機拍攝在行其庭先生的指點下,開始每日誦讀《道德經》,目標是連續不間斷的誦讀一百天,因為是古文,對自己也是個挑戰,更好奇自己能否挑戰成功。今天是誦讀整整一百天,用行動持續堅持,我做到了,面對自己又增加了一些自信的砝碼。
  • 朗讀者系列|《道德經》全文-粵語版
    《道德經》全文:粵語朗誦版32:22來自範叔說詠春與洪拳今日溫故而知新,通篇讀一遍《道德經》,從經典之中汲取智慧。自己最喜歡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自己所修行的武道,是參悟「虎鶴」二形,所編排而成的「虎鶴雙形」。虎屬陽,陽剛至極,卻不失柔弱的一面,雖山中為王,卻不肆意恃強凌弱,濫殺獵食,違天道之行。
  • 經典語錄丨《道德經》中的7大人生哲理,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對「美」的感悟——源自《道德經》
    今天讀了幾章《道德經》,認真思緒後,理解到了更深層次的「美」。以前我認為T臺上的模特非常美,尤其是看過「維多利亞的秘密SHOW」後,覺得這些天使們無論是身材還是臉蛋真是美得毫無瑕疵。最近看過了「三生三世枕上書」後,發現劇中的東華帝君(非指演員高偉光)也好美。T臺模特和東華帝君同樣都是美,有什麼不同呢?哪個才是真正的美呢?
  • 人到中年,仍心有不甘,道德經3句話讓你豁然開朗
    誰又能斷定何為福、何為禍呢?人到中年,仍心有不甘,道德經3句話讓你豁然開朗。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老子《道德經》大意:老子認為世間福與禍都是共同存在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