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的感悟——源自《道德經》

2021-01-08 Salina2020

「美」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高度的人,對美的認識也不同。今天讀了幾章《道德經》,認真思緒後,理解到了更深層次的「美」。以前我認為T臺上的模特非常美,尤其是看過「維多利亞的秘密SHOW」後,覺得這些天使們無論是身材還是臉蛋真是美得毫無瑕疵。最近看過了「三生三世枕上書」後,發現劇中的東華帝君(非指演員高偉光)也好美。

T臺模特和東華帝君同樣都是美,有什麼不同呢?哪個才是真正的美呢?讀了《道德經》後,正如老子所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無所偏愛,將萬物看成芻草、狗畜;聖人也無所偏愛,將百姓看成芻草、狗畜。「三生三世枕上書」中的東華帝君乃是四海八荒唯一的天地共主,他武功蓋世,精通佛理,行為舉止端莊穩重,說話的語氣總是那麼平和,處事不驚,對世事萬物不偏不倚,同時他也有著清秀的五官,高挑的身材,紫衫白髮是他劇中典型的「高冷長老級」形象。他的這種美超越了T臺模特的皮囊之美,上升到了精神之美,即我們所說的有內涵,有靈魂。如今我再來看維多利亞的秘密中的那些天使們,和東華帝君相比,顯得太遜色了。正如現在非常流行的那句話:美麗的皮囊不抵有趣的靈魂!以前一直知道這句話,也一直都知道內涵比外在重要。但是看過《道德經》後,體會更深了。

我以前非常想移民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外的景色比中國漂亮,外國人長得也比中國人洋氣。我那時是深陷在「美」的誘惑中了,一直對此無法自拔。但是現在學習了《道德經》後,發現自己當時只是被那些美麗的皮囊和外表迷惑了,中國5000年的文化底蘊,積聚著像老子一樣的眾多聖人之智慧,難道美不過國外那些美景美人嗎?現在我已斷了移民的念想了。因為相較以前,現在的我對「美」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我雖然只是剛開始學習《道德經》,但是才學了區區幾個章節就受益頗多,真是欽佩老子這位聖人的大智慧!我相信每個人在學習《道德經》時對其內容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不會都相同,我只是在此分享了我淺薄的觀點。如果有同道中人想一同討論「美」這個話題,歡迎私信我。

東華帝君

相關焦點

  • 經典語錄丨《道德經》中的7大人生哲理,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牢記這3句道德經真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就是告訴大家,福和禍並不是絕對的,他們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不知道下一個是幸福還是災難。《道德經》裡說過:人到中年事業還沒有起色,牢記這3句話,好運自然會來 。
  • 道德經名句賞析:10個謙謙君子的新生兒名,真的是美到靈魂裡
    一、《道德經》中謙謙君子的新生兒名   1. 知明  出自《道德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知明」有「智明」之義,引申智慧。清一  出自《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清」在文中指清明之義,「一」不僅指數字之義,也有始終如一的內涵。  3. 玄同  出自《道德經》:「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宰。德,宣仁 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很多人認識他,可能是因為他在網上解讀《道德經》,已經有近500萬人觀看了。妙趣橫生,又突然讓人醍醐灌頂的風格,讓一眾網友親切地稱他國學怪才、說書大咖。
  • 朗讀者系列|《道德經》全文-粵語版
    《道德經》全文:粵語朗誦版32:22來自範叔說詠春與洪拳今日溫故而知新,通篇讀一遍《道德經》,從經典之中汲取智慧。自己最喜歡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自己所修行的武道,是參悟「虎鶴」二形,所編排而成的「虎鶴雙形」。虎屬陽,陽剛至極,卻不失柔弱的一面,雖山中為王,卻不肆意恃強凌弱,濫殺獵食,違天道之行。
  • 誦讀《道德經》,從陌生到熟悉.
    寧靜喜悅手機拍攝在行其庭先生的指點下,開始每日誦讀《道德經》,目標是連續不間斷的誦讀一百天,因為是古文,對自己也是個挑戰,更好奇自己能否挑戰成功。今天是誦讀整整一百天,用行動持續堅持,我做到了,面對自己又增加了一些自信的砝碼。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道德經:心態好不好,就看這兩點
    莫大今天和諸君聊聊《道德經》,這本書不用多講,距今2500年有多,全世界翻譯了幾十個版本,古代的皇子基本人手一本,好像標準版教材一樣。今天只挑了其中一段88字的真言,來講如何培養一個好心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從「觀」字解讀老子《道德經》,體會審美意蘊與永恆魅力
    因此,要想要對「觀」字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必須體察老子《道德經》中「觀」字的文化內涵、審美要求以及對現世的生命意義與審美價值,在「觀」中反思當下我們人類的生存活動,為人類追求一種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而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道德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找到初心,才能收穫真正的快樂
    我們都知道《道德經》,甚至隨口就能說出幾句,《道德經》是由老子所著,也被稱為《老子》。眾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因此在道德經中也都主要闡述這一觀點。比較著名的有這樣一句話,出自該書的第十九章,即:「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 《道德經》:有這三種性格和德行的人,福氣好,你佔幾種
    道德經在哲學上的高深,歷史有目共睹,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它邏輯易懂,結論紮實,又直接為很多我們很難解釋的問題建立了框架。所以順著那個答案,我們還可以重新再去尋找到不少新的答案。
  • 《道德經》老子描述的理想世界是什麼樣的,烏託邦式的「理想國」
    其實老子的理想社會走的「復古路線」屬於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更高層次,超越功利境界,道達「道德境界」,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那個時代對於社會的幻想,就像空想社會主義一樣,一個烏託邦式、凡爾賽式的社會。
  • 道德經看生命 | 絕境之中,人更容易開悟
    但也正是這十年的經歷,讓這個小姑娘對生命有了深刻的感悟!這些年,她一直與我們一起參與道德經學用的服務工作,她年紀雖小,但是她的榜樣作用卻震撼了很多人!推薦:《道德經終極智慧》連載,請點擊以下文章(均附有語音)08:09:10:11:如果喜歡的話,請您給予一個溫暖回復!
  • 道德經,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自然哲學
    今天我們接著來看,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接下來先看原文,後做淺解。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道德經》中「智」出現了64次,老子卻自稱「愚人」
    《道德經》書中,「知」(或「智」)共出現了64次,這個頻率是相當高的,僅次於其核心概念「道」(68次)。「知」字在《道德經》中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作動詞,如「知常」、「知人」、「自知」等;一是用作名詞,比如用作「知識」之知;比如用作 「智巧」、「機智」之知。古時「知」、「智」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