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協作是社會進步的明顯標誌,逐步細化的分工,代表著進步的深入程度。無論是落後的封建時代,還是提倡「跨界」的互聯時代,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而團隊的力量可以是無限的,應證當下流行的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個團隊可以走得很遠。
在分工協作的社會裡,對於個人而言,大多數場景中的等同詞,就是工作。通過完成分工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到報酬;達成既定目標(挑戰),我們可能收穫成就;透過工作的意義,我們可能收穫幫助他人的幸福感、愉悅感。
工作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正面的反饋,但過程中,可能更多是煩惱和痛苦。正因如此,工作和休閒,哪一個會讓我們更快樂?可能多數的回覆,都會是休閒。
為什麼呢?因為休閒的過程,更多是我們可以選擇,可以控制,「隨心所欲」。工作則不同,伴隨著工作本身,還有責任、效率、利益等附加屬性,時常會讓我們備感焦慮和壓力。若其中還涉及和他們的互動、交付,也會增加結果的不確定性,讓人覺得不可控。此時,內心的精神熵隨之上升,即,混亂程度增加。可能表現出煩躁、易怒,缺乏耐心,甚至帶有攻擊性。
對於上面的問題(工作和休閒,哪一個會讓我們更快樂),在閱讀完《心流》的第7章後,答案可能會出乎意料:工作會給我們帶來更快樂的體驗。不是說休閒不能帶來愉悅,應該說工作更容易帶來快樂的體驗。
對於「打工」者的我們,工作的目標更多是由外界分配,極少數會由我們自行設定。換言之,目標的設定和完成程度,源於外界,我們的選擇是有限的。
我們如何找到工作的樂趣,找到工作的意義?是否能自得其樂呢?
答案是肯定的。
目標來源於外界時,對於我們而言是不可控的,但我們可以以自身的經驗去影響目標的設定(積極正面)。當然,可能會比較漫長。
在目標設定不受控時,完成目標的過程,是我們可以自行設定,自主可控的。按照心流模型圖(詳見「02.心流模型和精力模型」),過程中處於心流區間,就會感受到愉悅和享受。
如何進入心流區間呢?只需提升技巧(技能),與挑戰值匹配即可。
概而言之,我們可以重新設計工作,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
一、重新設計工作。首先,詳細了解工作的最終交付要求,或要達到的效果,即目標(多數由外界設定)。然後,對於到達目標的路徑,我們結合自身的情況(技能、知識、方法等),來自行設計。設計的過程,更多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我們會從目標由外界給定的不可控,轉換為內部自行設計的可控。
二、自得其樂的性格。個人的理解是到達目標的路徑中,可能會有挑戰(現有技能無法直接達成目標,或階段性目標),此時將其視為進階難得的機會,可能會由衷的高興和興奮。 除了達成目標之外,我們會收穫額外的感受(如幸福感、掌控感)。如果當前的技能已能達成目標,即沒有挑戰性,此時可以思考改變一些維度,將其轉換為挑戰,如縮短完成時間,即另一條達成目標的新路徑,新方法。
正文至此完。
祝好,2020年10月3日。
《06. 和孩子的關係》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