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一個教育機構的專職教師,平時除了上課之外,剩餘時間最多的都花在讀書學習上,這五年內,我大概閱讀了一千多本書教育類書籍,我從中精心挑選出38本書,建立這個讀書專欄,一一給你分享,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名氣很大,羅胖、樊登都曾推薦,在圖書館的熱銷榜上也常常見到它的身影,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專家米哈裡 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
心流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積極的生命體驗,從而給我們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提升生活質量。我們平常生活、休閒娛樂、工作,人際交往都可以產生心流體驗,這也驗證了另外一句名言「幸福來源於生活中不斷的小高潮!」
作者米哈裡 契克森米哈賴,是美國加州克萊蒙大學的教授,他關注並研究了一輩子的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心流理論。這本書自從1990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影響了很多人。
電影霍元甲李連杰劇照
李連杰版本的《霍元甲》電影大家曾經大火,除了帥氣的功夫、酷炫的武打動作之外,霍元甲前期好勇鬥狠遭受仇人家破人亡後再鄉下的一些簡單純樸的日子,讓他重新找到了武術的真諦,功夫不是爭強鬥狠而是強身健體,而這種對於生命的體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流體驗。
在中國傳統文化佛教和儒教文化中其實也有類似心流的概念,但是這些方法過於玄妙,很難被普通人所掌握。而米哈裡偉大創新之處在於:用科學的方法系統闡述了達成心流體驗的條件,讓大多數人都可以掌握這一幸福生活方法。
當孩子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到遊戲中,當你被電影或者電視劇的男女主角所吸引,當你廢寢忘食的做一件你熱愛的事情的時候,當你辛苦的在農田中勞作的時候,當你在馬拉松長跑中忘記自我意識,同時感受到巨大的喜悅,這種效率高、體驗佳的狀態,就叫做「心流」。
我自己有一個可以達成心流的小技巧,就是每天早上醒來30分鐘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刷手機,與外界暫時隔絕,全然沉浸其中。可以是閱讀、跑步,冥想。如果你也想要有這樣的體悟,那麼一定要找出時間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然後,你一整天就會有掌控感,精神力和意志力都會得到加強。
只有學會控制自我意識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幸福狀態。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是不一樣的,同樣,主動加班996和被動加班996的人,被愛驅動去做某些事情和被恐懼驅動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論是你一個天才還是一個平凡人,體驗都只與自身有關,與客觀世界無關。一個詩人面對長河落日大漠,會有一句流傳千古的詩句,而你去到了現場只能迸發出一句「真的太美了」。
我們在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結底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和解釋日常的體驗。體驗每個人都有,但是感受完全不同,那麼這個根本原因來源於何處。宇宙誕生之初,就建立了一些基本的規則,而生命誕生之初最大的原則就是為了求存而存在,動物只能是本能驅動,他們不會想與生存無關的東西。老虎吃飽了絕對不會再去捕獵,只有人類,由於人進化出了「聰明的」前額葉皮層,有了理性的觀念和理念,可以虛擬出宗教、國家、種族等概念,這些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是也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給人類帶來了戰爭、貧富差距等災難。
在現代文明中,財富和地位是很重要的幸福象徵,普通人人們覺得有了錢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物質待遇,獲得更多的幸福。但是越來愈多的調查顯示,人們財富到了一定的水平後,幸福感並不隨著財富的增長,也就是說社會認可和生活品質沒有太大關係。
所以澄清了社會控制和基因趨勢兩種幸福誤區,我們才發現,只有做自己意識的主人,才有幸福可言。也就是說,如果你把幸福感當成社會的獎勵,那麼你永遠找不到幸福源頭。如果你把控制自我意識,自我獎勵作為目標,那麼你將會不斷體會幸福感。
只有學會掌控意識,才能決定自己生活體驗,才能達到幸福境界。我們內心的和諧,跟我們掌控宇宙的能力毫無關係。而且從宇宙尺度看,所有一切都歸於塵土,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增加宇宙的熵而已,那麼如何保持意識的有序性,對抗不幸福的感受呢?
一、你的注意力比時間和金錢都有價值
大腦能夠同時處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用高科技來測量大腦中樞神經的工作效率,能夠觀測到,它只能在一秒鐘處理126位的信息,按照一個人活到70歲算,每天有16個小時保持清醒,他一生也只能處理1850億位的信息。而一般人實際用腦的程度,比這還要低。
每個人要經歷的事情這麼多,你允許哪些信息進入你的意識,跟你的生活體驗直接相關。每天一睜眼你就開始通過手機去接觸許多信息和諮詢,但是很多你不知不覺中掉入了商家給你製造的陷阱中,這道門的就是你的注意力,它會從你每天接觸的數百萬計位的信息中,挑出你需要的信息,送進你的意識。同時還要搜索你記憶中相關的數據,來評估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注意力帶動的是你的思考、感覺和決定。
既然大腦容量是有限的,那麼注意力就是一股精神能量。如果你能駕馭它,隨時隨地只關注對你有用的事情,讓這些信息幫助你達成目標,那麼你的意識就能發揮最大效用。
用好了,它就能成為你改善生活體驗的工具,相反,如果你老是被外界信息幹擾,甚至這些不相干的信息跟你既定的目標是衝突的,你就沒辦法為實現目標努力。恐懼、憤怒、焦慮和嫉妒等等這些我們通常說的不良情緒也會冒出來。
比如你加班的時候在那寫文案,你腦子當中可能已經奔騰過無數年頭:昨晚這場比賽又輸了,為什麼我一個人在這加班呀?我這個文檔寫完後,老闆會不會表揚我呀?再比如下班後跟朋友喝兩杯,一邊想著沒有早點回家感到內疚,一邊因為浪費時間又浪費錢而生氣,各種念頭心猿意馬地跑過。細分析,你的注意力被其他不相干的瑣事瓜分著,或者想著結果,或者計算得失,讓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事情中,所以內心的寧靜就難以重現。
不管是心理學角度定義的內在失序,還是從物理學借用而來的精神熵的概念,它們說的其實都是一件事,人類龐大的意識系統需要秩序,無序狀態會讓人不安,心猿意馬久了,對自我會造成極大損害,使人再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實現任何目標,也就談不上好的體驗。
二、設計一個正向反饋遊戲機制幫助你進入心流狀態。
你小時候肯定玩過俄羅斯方塊這個遊戲,回憶一下,這個遊戲中,你既不救公主,也不殺惡龍,唯一的結果就是死。但是為什麼你還是喜歡玩?因為其中不斷調整的難度和技術,讓你進入了心流狀態。為了體驗過程的快樂,結果是什麼反而不重要了。
這就是心流能夠提升體驗的心理機制。說白了,專注讓人快樂,注意力能夠一直留在當下的事情中,不用想結果也不會分心,內心的統一感受成就了美好體驗。處在心流當中時,你並不會感到快樂,因為你專注在做事連自己是否快樂都忘了,但是任務完成後,當你回味剛剛發生的事,你的內心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讓你快樂。
我們總結這個原則就是設計一個清晰目標,及時反饋、挑戰和技能的黃金匹配。沒有目標,你就會失去動力,而目標太高,你就會倦怠,所以減肥不要一下子定下去減20斤,而是一斤斤減下去。
我寫頭條號「超級學習觀」目標是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所以,隨著自己不斷學習能力提高,粉絲越來越多,同時面臨問題的難度也不斷加大,這樣我就不斷挑戰新的難度和高度,讓自己更加優秀。這樣無形中就建立一個正向反饋機制。米哈裡發明了精神熵這個詞,來形容意識的無序狀態。他也開發出了最優體驗這個概念,用來對抗意識的無序,專注能夠讓人快樂,在你完全投入一件事的時候,精神能量能夠源源不斷地湧現,這就是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