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覺知

2020-11-15 悟道覺者

認知與覺知的區別

一位徹悟的覺者,心靈療愈諮詢師。

許多人無法分清「認知」與「覺知」的區別,簡單來說:認知就是頭腦對事物的了解所形成的虛幻概念,而覺知就是通過身體接觸事物時所產生的真實覺受。比如:當你看到桌面擺放著一些蘋果時,心理產生了「蘋果很甜」的念頭。此時的「甜」只是你頭腦的概念,概念就是你的認知。於是,你拿起桌面上的蘋果吃了起來,此時體驗的「甜」是覺知到的。

蘋果是「甜」的,這僅僅是概念上的認知,認知上的「甜」實際上是虛妄的念頭,而非來源於真實的覺受。真正的甜就是你吃蘋果的瞬間所覺知到的體驗。事實上,人們頭腦認知裡的「甜」只是一種錯覺,它與真正的甜是兩回事,只有從覺知中體驗到的「甜」才是一種真實的覺受。

談論到「認知」與「覺知」的不同,想必大家也有基本的了解了。第一:認知是頭腦層面的概念,而覺知是一種切身的體驗。第二:認知中的概念是虛妄的,覺知到的感受才是真實的。第三:認知屬於一種思維觀念,而覺知則是一種意識體驗。千萬不要混淆思維跟意識兩者的區別,思維是頭腦虛妄的想像與邏輯,而意識即是一種真正的體驗與感受。

比如:我想像自己正在吃蘋果,這是一種虛妄的念頭,是思維的造作,事實上,我並沒有與真實的蘋果發生接觸,我只是幻想而已。而當我真正與蘋果發生接觸時,並且咬上一口的時候,這不是思維造作,而是一種真實的意識體驗,此時體驗到的「甜」是我意識的覺知,這不是虛妄的,只有認知中的「甜」才是虛妄的。

認知中的「甜」是概念,不是真正的甜,而真正的「甜」又不叫甜,因為真正的「甜」超越了甜的概念,真正的「甜」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比如:我吃過蘋果,但你沒有吃過。我覺得蘋果的味道很甜。然而,我想通過語言描述或口頭直接表達,來告訴你什麼是甜,遺憾的是無論我怎麼表達,表達的如何精準,你始終無法了解真正的甜,因為真正的甜只能通過體驗中獲取。

真正的甜跟描述中的甜是兩回事,而唯一讓你了解甜的方法就是體驗,為了讓你了解真正的甜,於是我遞給你一隻蘋果,然後你咬上一口,此時,你已經知道什麼是甜了。當你真正了解,你會發現所有對甜的語言描述都是蒼白的,你無法從他人表述中獲取真知,而唯一讓你明白的只有親自證悟。當你親自證悟,你已經明白,當你明白,你也就不需要別人的描述了。

比如:有人跟你分享蘋果的「甜」時,你會說不必描述了,因為我也吃過,我非常清楚「甜」是怎麼回事。但如果你跟一個從未吃過蘋果的人分享「甜」的喜悅,無論你怎麼描述甜的感受,他始終都無法了解,因為他沒有吃過。

這裡涉及到兩個原因,第一:語言的局限性,第二:語言無法傳遞那種真知覺受。事實上,真正的了解,不是道聽途說就能明白的,必須親自體驗,從經歷中才能獲得體悟。

認知屬於頭腦層面的理解,而覺知繞過了頭腦層面的思維,直接通過意識體驗了解事物的本質,並且從感知中獲取真知。也就是說,認知局限於頭腦的思維,而覺知超越了頭腦的思維。

認知是一種思維,而覺知是一種意識。

思維涉及到概念、想法、邏輯、觀點等等,但思維中所運用到的概念不是意識所體驗到的覺受。而意識指的是:身體接觸外在事物所引發的真實感受。認知不是覺知,思維不是意識。思維只是頭腦的觀念。事實上,人們活在頭腦的認知裡,意識是沉睡的。也就是說,思考將人們帶入頭腦的認知思維中,而思維恰恰是無意識的。只有進入覺知的狀態,即有意識地體驗時,人們才能從思維觀念中走出來。

意識就是身體與外在事物接觸時所產生的一系列體驗。比如:不小心被火燒傷了,此時身體覺知到的疼痛就是一種意識。由於身體的疼痛而引發內心的苦惱即是思維造成的。思維是一連串的念頭,思維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妄想。

痛苦是怎麼回事?


痛苦來源於內心的衝突,也就是說:衝突才是造成內心痛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衝突,我們就不可能感受到痛苦。一顆寂靜的心是喜悅的,只有衝突的心才是痛苦的。如果我們始終活在當下的體驗中,覺知著一切。我們的內心就不可能產生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痛苦。也就是說,活在覺知中的人是自由、解脫的。只有活在思維認知中的人,才會造成內心的衝突,內心的衝突造成了痛苦。因此,痛苦來源於我們對大腦思維的認同。

比如:失戀的人會認為自己的痛苦是對方造成的,是對方的無情傷害了自己。於是,將內心的痛苦歸根於外境,活在受害者的角色中。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解讀。痛苦的真相不是外境造成的,而是我們內心的想法造成的。痛苦實際就是我們的思維認知造成的衝突。因此,要超越痛苦,首先要超越自己的思維認知。所謂超越就是放下對思維的認同,走出思維與想法。當你清楚覺察到痛苦是思維認知造成的,你就會放下對思維的執著,放下執著意味著超越了頭腦。

回到當下就是解脫


什麼是當下?簡單來說:當下就是我們進入覺悟的狀態,在覺知中,只有純粹的意識體驗,而沒有頭腦的思維概念。也就是說,在「當下」是不存在時間的。談論到時間?時間是什麼?事實上,時間就是思維,時間存在依賴於思維。沒有思維,哪來的時間?時間意味著存在過去與未來。所謂「過去」只是發生在我們大腦的記憶裡,而「未來」不過是我們根據大腦的記憶虛構出來的幻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仍是過去記憶的投射,未來跟過去同樣是虛幻的,都是思維認知投射出來的概念。時間也是虛幻的,時間投射出來的過去與未來,只能存在於思維中,一旦脫離了思維,時間就無法存在。過去與未來也無法存在於當下的意識「覺知」中。

時間貫穿著過去與未來。過去只是大腦的記憶,未來只是大腦的想像,過去與未來都是虛幻的。活在虛幻的時間中,造成了內心的痛苦。比如:活在過去記憶中人就會抑鬱,活在未來妄想中的人就會焦慮。無論是抑鬱還是焦慮都是因為活在了時間裡。有了時間就有了思維,而人們的痛苦就是思維衍生的。出離了思維,就是走出了時間,沒有思維的狀態就是當下。

當下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沒有時間就不可能存在幻覺,因為幻覺只能存在於時間中。比如:過去與未來就是幻覺,時間之外是真實的,時間之外就是當下。也就是說,幻覺只能依賴思維而存在,沒有思維就不可能存在幻覺。沒有幻覺就不會有過去與未來,沒有過去與未來就不會有抑鬱與焦慮等心裡衝突,沒有心裡衝突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就不需要解脫,不需要解脫是因為已經解脫了。

活在當下意味著走出幻覺,回歸真相。從無意識的思維認知,走向有意識的意識覺知中。也就是說,痛苦的人活在思維「認知」中,而不是活在意識「覺知」中。只要反過來,活在當下意識「覺知」的體驗中,而不要活在頭腦思維的認知中,人們就能從痛苦中解脫,走向覺悟。

痛苦是思維的產物,思維的本質是幻覺,也就是說,痛苦只能存在於幻覺中,只要你醒過來,出離了所有的幻覺,內心的痛苦都會煙消雲散。痛苦如同黑暗,覺知如同光明。黑暗只能存在於沒有光明的地方,光明一旦出現,黑暗就無法存在。黑暗不能存在於光明中,但在沒有光明的地方,黑暗是可以存在的。痛苦也是如此,痛苦只能存在於沒有覺知的狀態下,一旦活在覺知中,也就是清醒意識中,痛苦將無法繼續存在。只有活在思維認知中,也就是活在自以為是的想法中,痛苦才會有立足之地。痛苦是一種糊塗思維,而解脫則是一種清醒意識,當我們活在當下,在覺知中體驗著一切就是清醒。在清醒意識中,我們的內心是自由解脫的。


相關焦點

  • 先知先覺 當知當覺 後知後覺
    先知先覺 當知當覺 後知後覺道禾大學堂 幸福頻率線上教育一般人在情緒處理上第一階段:事情發生後,你立馬產生了情緒,繼而產生行為,你會發火,你會賭氣 你會冷戰,等情緒過了以後,你會因為自己的行為後悔,這就叫做後知後覺。
  • 大多數道理都是後知後覺.
    卻沒想到有些人,真的在無意間就見了人生的最後一面,只剩下後知後覺的感傷。以前覺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真俗氣,現在我會常常在心裡和自己說這句話。記得很小的時候,爺爺用一塊長木頭給我做了一把洋氣的木劍,我拿著劍舞動的時候,紅色的劍穗上下擺動,編織了我整個童年的武俠夢。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連最後一面也沒能見上。我發瘋一樣找到那柄已發黑的木劍,紅色的劍穗鮮豔不再,像是腐爛的枯草。
  • 怎樣理解認知和覺知對生命的作用?
    我們當下的生活現狀是對外認知和對內覺知的結果。換句話說改變命運就是從提升認知和清晰覺知開始。認知和覺知作為人認識的兩個方向,是人的一生真正的主宰。只是多年來人們把認知和覺知分開了,科學強調外在認知的能力,宗教強調內在覺知的重要。對外認知目的是認識世界的真相。通過觀察、學習和思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目的是獲得信息,接近真相。見的多參照的就多,感受視角和評判標準也就豐富了。
  • 亢達裡尼靜心|帶著覺知,進入愛的本質
    了知生命的真相超越頭腦的束縛開心自在地活出本自具足的自己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靜心者
  • 預見,方能遇見,在靜坐冥想中提升你的覺知力
    我覺得,有的,「先知先覺」可以算是「早曉得」的近義詞;與之對應的就是「後知後覺」,就是讓人悔不當初的狀態。還有「不知不覺」,這大概就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直覺測驗|在愛情中,你是後知後覺的人嗎?
    相信大家都很懷念【直覺測試】這個欄目吧,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情方面的直覺測試,看看你在感情中是足夠敏感呢還是有點傻乎乎、後知後覺的
  • 靈性 | 帶著覺知活著,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深度
    意識所到之處都是心,沒有心的功能就沒有身體的功能,從充塞全身的角度叫「身」,從主宰的角度稱「心」,從心發動的角度叫「念」,就意靈明的角度就叫「知」,就意涉及的角度就叫「物」。致良知:心與意識的合一覺知是你的本質
  • 女人發出這5個信號,說明她愛上你了,別後知後覺
    女人發出這5個信號,說明她愛上你了,別後知後覺:1.她跟你見面的時候打扮的很好。女為悅己者容,女人愛上一個人男人後,就會不自己的打扮自己,希望自己漂亮一些,能吸引到男人。而女人對男人不在意的時候,就會懶得打扮,不洗頭髮素麵朝天,因為不在乎所以不害怕失去。
  • 後知後覺一百遍刻骨銘心想一遍是什麼歌 鄒玲兒少年完整歌詞介紹
    後知後覺一百遍刻骨銘心想一遍是什麼歌 鄒玲兒少年完整歌詞介紹  少年  歌手:鄒玲兒(LIMY)  所屬專輯:少年  編曲/錄音/後期/混音:蔡文杰  編曲助理:靴子  鍵盤:於鑫  作曲 : 鄒玲兒  作詞 : 鄒玲兒  還記得初次相遇那一天
  • 後知後覺情人節:情話撩得好,不如讓我補個覺
    情人節都過完了,我才後知後覺。但這個節日對我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放假,還不如耶穌升天日呢,復活節和聖誕節這種可以多休息幾天的就更加振奮人心了!說實話,Den爸也不是浪漫的人,偶爾抱束花回家或者寫首情詩做成明信片再偷偷寄給我已經算是超常發揮了。
  • 靈性覺醒篇28:覺知是什麼,怎樣獲得覺知,它有什麼好處
    今天來說一下靈性成長中期一個必不可少的概念:覺知。它往往在人重新獲得勇氣,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才會對人起到作用。覺知的意思如字意所現,察覺與知道。察覺的本意是察覺自身還存在著什麼問題,知道是了解問題背後所包含的根本原因。一個人如果沒能走過前面的小循環療愈階段,獲得相信自己的勇氣,是無法真正走到覺知這步的。覺知是一種主動面對問題的態度,主動察覺自身的問題並糾正。
  • 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
    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一我累了,當女人希望這個男人陪他逛街,陪他一起散步的時候,他說我累了,當女人有了需求需要這個男人來填補的時候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二隨便你除了特別強勢的女人以外,大多數的女人在碰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還是非常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夠幫自己下做下決定
  • 魏大勳七夕微博被扒,曾向3個英文字母縮寫表白,網友:後知後覺
    魏大勳七夕微博被扒,曾向3個英文字母縮寫表白,網友:後知後覺!說到楊冪,想必大家都應該是很熟悉了,在她身上的標籤可以說是有很多,比方說「腿精」、「少女冪」、「網癮少女」等,這些稱號都足以讓她成為微博熱搜女王,不過今日一大早楊冪登頂微博熱搜的原因竟是因為他!
  • 修心的訣竅——專注覺察,念起即覺,覺而不隨 「自我反省」
    所有事物都起源於心,它們的存在基礎是心,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認知,它會強烈地對你的既有觀念產生衝擊,這種衝擊的結果是,心的執著將不再強烈,而內心的和諧狀態會得到強化。 觀察者的任務是明確的,念起即覺,覺而不隨,這是一個系列修習課程。
  • 男人的這些「反常舉動」,說明他想分手了,別後知後覺
    男人的這些「反常舉動」,說明他想分手了,別後知後覺:1.總是說忙。小雅好久沒看到心愛的男友了,看到別的情侶肆無忌憚秀恩愛的時候她非常羨慕,覺得自己像是單身。她也不是不想見到男友,只是男友動不動說忙沒時間,總是找各種理由拒絕她,連一起吃頓飯都覺得很奢侈。男友的藉口五花八門,自己太累了,工作太忙了,要加班沒空等。
  • 生活中的靈性修煉:覺知覺察
    大部分人活不出自己的出廠設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在不知不覺的生活中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能力:覺知力!覺知覺察是超出自我,跳到空中俯瞰自己的能力,就像裝一個想像的攝像頭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攝像,慢鏡頭回放!這時的你跳脫了頭腦的主觀,變得客觀,就像看另一個自己一樣!
  • 夫妻緣盡的徵兆,別後知後覺
    因此,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知道,夫妻緣盡的這些徵兆,別後知後覺!
  • 男人說出這些話,說明他把你當備胎了,別後知後覺
    感情裡,男人說出「我沒時間呢」這句話,說明他把你當備胎了,別後知後覺。2.你別給我打電話。男人愛著一個女人的時候,會主動打電話發信息,主動關心女人,愛護著女人。因為愛著,所以會關心,會不由自主關心對方的生活,想知道有關對方的一切。
  • 人衝動的時候,是沒有覺知的,覺升起照見自己卻是無我
    就是我們離明心見(覺)性太遙遠了,其實就在當下,就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裡,偏偏遙不可及,到處亂找,煩塵滾滾,不能了了分明。 人愛衝動不能自控,是業障比較重,人常說的鬼脾氣,就是身上有魔魅作祟,要不好端端一個人,為什麼這也不順心,那也不如意,煩惱心重呢?
  • 南哲思享|張一兵:綜合實在:意會整體與輔助性細節——波蘭尼《認知...
    >三 綜合實在與細節的不同關注方式波蘭尼是當代英國著名哲學家,在他所提出來的意會認知理論中,理性知識的言傳自明性被無聲的體知意會所替代;主—客二元認知構架中的線性反映論和觀念賦型說,被複雜的輔助覺識和焦點覺識的場境整合所替代,生成了當代認識論研究的一個全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