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 | 帶著覺知活著,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深度

2020-09-05 禧悅思享家

來源:靈魂覺醒之旅

在《傳習錄》之《黃以方錄》中,有人問王陽明什麼是「心」——

王陽明答:「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意識所到之處都是心,沒有心的功能就沒有身體的功能,從充塞全身的角度叫「身」,從主宰的角度稱「心」,從心發動的角度叫「念」,就意靈明的角度就叫「知」,就意涉及的角度就叫「物」。


譬如我們正在吃梨,先仔細觀察這個梨的顏色形狀有無蟲蛀,這就是將意識轉移到了眼睛上了;

然後用手拿起這個梨,仔細體會這個梨的重量溫度觸感等,這時將意識轉移到了手掌上來了;

將這個梨湊近的鼻子,仔細聞它的氣味,你這時就將意識轉移到了鼻子上來了;

當仔細品嘗這梨的時候,請仔細感覺它的味道果肉的細膩程度,這就是將意識轉移到了味覺上;

當你的意識感知能力越是打開,你就越能「用心」地去品嘗這個梨。


在抑鬱狀態下,人的意識是停留在過去的;而在焦慮狀態下,意識是飄向未來的,人的身體留在當下,渾渾噩噩像是無意識的植物人一樣。

而在意識療法中,自我療愈的三個步驟就是:從心身合一、到知行合一、再到天人合一。簡單來說,是從意識到覺知,再到觀照!


生活在無意識之中

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無意識是被奴役著,那個無意識就是罪惡,因為那個無意識是我們所能製造出來的一切無知、幻象、暴力和罪惡等無意義之事的背景與基礎。

人們生活在無意識之中,那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沒有其它原因導致痛苦。

無意識之人不自覺的做出反射性動作,那就是習慣,保持無意識狀態就是在做一個受害者。

你被絲線綁著,透過那些從帷幕後面的絲線,你會被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緒、自己混亂的思維操控,自己成為它們的提線木偶。

平常你過著一種非常無意識的生活,因為你是無意識的,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開始暴飲暴食,你開始怨天尤人,你開始睚眥必報,你開始怒髮衝冠,你開始後悔自責的時候,這都是無意識的狀態,當你在盛怒的時候,你變得幾乎像是被魔鬼附身,你會做出一些連你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的可怕事情來!

所以,內在的動機很有必要被覺知。它是有跡可循的,情緒就是深入無意識的一道門縫。

恐懼的情緒讓人開始保護自己,憤怒的情緒讓人開始去對抗他人,悲傷的情緒讓人開始傷害自己...

情緒是一股能量,它只想穿過你的身體,傳遞你一個信號。所以情緒需要發洩,但是出於無意識下的發洩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你必須通過你的感受去釋放這種能量,情緒隨著被你感受而被釋放。此刻它改變了釋放的方向,轉向了更為廣大的宇宙,這就是表達情緒的正確方法。而與情緒對抗只會讓它更加強大。

要知道身體是狹窄的,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但你的意識並不是狹窄的,你的意識跟天空一樣廣大。

你看著天空,天空是廣大的,但是作為觀照者的你所產生的那個觀照比天空更為廣大的,否則你怎麼能夠看著天空?這也是整個體系的最後一個階段:經由覺知成為觀照者,也是天人合一的狀態。


帶著意識,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深度

意識是往內的,無意識是往外的。

無意識會使你的注意力朝向外在的人事物,讓你完全處於黑暗當中。

意識使你變得內斂,帶著你日漸深入內在,更深地進入你的意識。

你進入得越深,你的自己就開始融解,溶解在愛的意識中,剎那間的意識就是禪宗的頓悟。

只有帶著意識,你的人生才會開始變得有深度,開始達到一個新的、深刻的面向,這就是屬於神的面向

意識是本能地充滿著喜樂的。

喜樂不是一個結果,喜樂就被鑲嵌在意識之中。喜樂不是從外界而來的,它在意識裡開花。

喜樂是意識開花時的芬芳,只有意識能夠帶來喜樂,喜樂總是隨著意識而來,你的意識和那超越的會合點就是喜樂,就是真正的快樂。

它不知道什麼是不快樂,它是純粹的快樂;它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它是純粹的生命;它不知道什麼是黑暗,它是純粹的光。知道它就是求道者的目標所在。

而處於意識中的智者會觀照。當你出自你的覺知和觀照,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行動時,莫大的睿智升起,你開始發光,散發出光彩,你變得明亮動人。

如果你變得愈來愈對所有你在做的、所有你在想的,以及所有你在感覺的事變得更有意識,你就處於覺知的狀態。

一旦你變得覺知,身體就會開始失去它對意識的掌控。一旦你變得覺知,你就不再屬於這個世界了。

那就是為什麼已經覺醒的人死去之後不會再重新出生的緣故。他無法被出生,那是不可能的。他無法再擁有另一個身體。


致良知:心與意識的合一

覺知是你的本質,意識是你的本質,而包圍著覺知的灰塵正是你的頭腦。

頭腦累積了幾百萬趟來自旅途上的塵埃,真正的禪宗大師的做法就是直接脫掉衣服,不必費事去洗它們,反正洗也洗不乾淨,不如直接像蛇一樣脫去老舊的皮,連頭也不必回一下。

靜坐靜心能夠改變你的意識。首先,它破壞了你的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障礙,你變得更加流動,你開始以不太固定的方式活動,你與你的意識合而為一。

所以,靜坐靜心首先要破壞內在的障礙,障礙的消除意味著你的意識的擴大。

王陽明說:「『時習』者,『坐如屍』,非專習坐也,坐時習此心也;『立如齋』,非專習立也,立時習此心也。」

學而時習之的「時習」時的「坐如屍」,並非一味練習打坐,是在坐的時候修習自己的心,「立如齋」並非一味練習站立,是在站立的時候修習自己的心。

人心本來就是喜歡良知(意識)的,就像是眼睛本來就喜好美色,耳朵本來就喜好美聲一樣,只不過被人的欲望蒙蔽了,所拖累了,才有不悅之感,去除慾念才能與你的意識合一,這個過程也就是致良知的過程。


覺知使習慣崩潰

任何有意識的練習(比如有意識的呼吸)都能夠改變你舊有的模式,但這不是一件能夠馬上做到的事,它需要時間,因為你習慣模式的發展已經有很多很多世了,它已經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無論如何,覺知使習慣崩潰,想不以覺知戒掉任何習慣是不可能的。

想以你的不覺知戒掉習慣,是在創造另一種習慣,另一種代替品。

當你變得覺知,一個奇蹟就開始發生:

你以前習慣做的許多事情一下子消失了,你會從習慣裡脫身而出,你的身體變得更加放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協調;一種深沉的平靜在你的體內開始呈現,一種美妙的音樂在你的體內脈動。

相關焦點

  • 帶著覺知生活,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深度 快樂密碼空間
    二、帶著意識,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深度相反的,意識會使你變得內斂,帶著你日漸深入內在,更深地進入你的意識。只有帶著意識,你的人生才會開始變得有深度,開始達到一個新的、深刻的面向。如果你變得愈來愈對所有你在做的、所有你在想的,以及所有你在感覺的事變得更有意識,你就處於覺知的狀態。
  • 靈性覺醒篇28:覺知是什麼,怎樣獲得覺知,它有什麼好處
    今天來說一下靈性成長中期一個必不可少的概念:覺知。它往往在人重新獲得勇氣,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才會對人起到作用。覺知的意思如字意所現,察覺與知道。察覺的本意是察覺自身還存在著什麼問題,知道是了解問題背後所包含的根本原因。一個人如果沒能走過前面的小循環療愈階段,獲得相信自己的勇氣,是無法真正走到覺知這步的。覺知是一種主動面對問題的態度,主動察覺自身的問題並糾正。
  • 亢達裡尼靜心|帶著覺知,進入愛的本質
    了知生命的真相超越頭腦的束縛開心自在地活出本自具足的自己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靜心者
  • 生活中的靈性修煉:覺知覺察
    大部分人活不出自己的出廠設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在不知不覺的生活中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能力:覺知力!覺知覺察是超出自我,跳到空中俯瞰自己的能力,就像裝一個想像的攝像頭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攝像,慢鏡頭回放!這時的你跳脫了頭腦的主觀,變得客觀,就像看另一個自己一樣!
  • 先知先覺 當知當覺 後知後覺
    先知先覺 當知當覺 後知後覺道禾大學堂 幸福頻率線上教育一般人在情緒處理上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有了某種情緒,我們就會自動去釋放,難過就會哭,開心了就笑 情緒表達非常直接。可是大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被切斷的。比如,孩子哭,媽媽就會哄,不哭不哭,給你糖吃,情緒就被中斷了。下一次又釋放的時候,又有人來哄,或罵,情緒又被切斷,如此三番五次的重複切斷,慢慢這個情緒就形成了癮。
  • 大多數道理都是後知後覺.
    卻沒想到有些人,真的在無意間就見了人生的最後一面,只剩下後知後覺的感傷。以前覺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真俗氣,現在我會常常在心裡和自己說這句話。記得很小的時候,爺爺用一塊長木頭給我做了一把洋氣的木劍,我拿著劍舞動的時候,紅色的劍穗上下擺動,編織了我整個童年的武俠夢。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連最後一面也沒能見上。我發瘋一樣找到那柄已發黑的木劍,紅色的劍穗鮮豔不再,像是腐爛的枯草。
  • 認知與覺知
    許多人無法分清「認知」與「覺知」的區別,簡單來說:認知就是頭腦對事物的了解所形成的虛幻概念,而覺知就是通過身體接觸事物時所產生的真實覺受。比如:當你看到桌面擺放著一些蘋果時,心理產生了「蘋果很甜」的念頭。此時的「甜」只是你頭腦的概念,概念就是你的認知。於是,你拿起桌面上的蘋果吃了起來,此時體驗的「甜」是覺知到的。
  • 開啟了靈性修行,什麼時候可以「升官發財」?
    自從開啟了靈性修行,別人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太好了,哪你現在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升官發財了嗎?」會這樣問的朋友,未必就是「物質至上」。至少他願意接受、願意聽你分享靈性智慧。要知道,九成以上的朋友根本難以接受所謂靈性知識。
  • 預見,方能遇見,在靜坐冥想中提升你的覺知力
    人們常說,「早曉得怎麼怎麼就好了」,真有「早曉得」嗎?我覺得,有的,「先知先覺」可以算是「早曉得」的近義詞;與之對應的就是「後知後覺」,就是讓人悔不當初的狀態。還有「不知不覺」,這大概就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靈性覺醒篇19:覺醒後,我們會經歷哪些階段,哪個階段最困難?
    而這個靈性成長的道路分為很多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在改變著你過往對世界的認知。這個新世界裡有太多顛覆人類過往認知的事情,尤其是現代發展科學,去除封建迷信,導致人們過於的相信科學證明的一切。似乎只要科學無法證實的事都是假的,人們相信科學證實的事就是真,不能被科學手段證實的就為假。而靈性世界的很多體驗都是一種個人體驗,每種類型的體驗都存在個體差異,很難用特定的方法察驗。
  • 人生智慧源於"知"而決於"行":只有知行相濟,才是真實人生
    ,也每天都在總結和參考別人的人生,總是在不斷學習和領悟人生的大道理,可是道理懂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來到人間時,人人都生而無知,誰也沒有生而知之之理,我們人生之初什麼都不知,但是也必須得先行。人生之初,忽來乍到,我們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其實一開始我們自己也並不清楚,那時並沒有目的,也沒有原由,更沒有方向,但我們首先是還是得要去做,不可能什麼都不去做,如果你什麼不「行」,「知」也不會從天而降。
  • 努力是人生常態,唯有深度才有超額的價值
    人活著就要努力,人生路上沒有不努力就能獲得的東西,努力不是非要做出大成就,而是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感覺到滿意。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你不努力還安慰自己平凡的可貴。,什麼才算頂尖。很多諮詢者對現狀不滿,總是寄希望於有一天能夠突然發現自己的愛好,從此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直達人生巔峰了。事實上,即便天賦異稟的人,如果沒有大量反覆的練習,也很難端上專業的飯碗。
  • 男人一旦變心,會在這幾個時候「口不擇言」,女人別後知後覺
    男人一旦變心,會在這幾個時候「口不擇言」,女人別後知後覺。,並且會在內心裡有非常多的猜測。二、經常對女人的態度不好的時候男人對你的態度,就是愛你的深度但是當一個男人心裡已經有了別人,不再愛你,對你的感受和想法就不會那麼在意,甚至完全忽略你的感受。
  • 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
    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一我累了,當女人希望這個男人陪他逛街,陪他一起散步的時候,他說我累了,當女人有了需求需要這個男人來填補的時候這3個暗示說明,男人開始「厭倦」你了,女人不要後知後覺二隨便你除了特別強勢的女人以外,大多數的女人在碰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還是非常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夠幫自己下做下決定
  • 靈性成長的自然周期,順勢而為
    美洲原住民傳統把這些周期的演變視為人生大事,通過儀式使每一位成員帶著全然的覺知與支持,進入新的人生階段。現代心理學家如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也談到充滿智慧與意義的人生是由一連串必然的階段組成的。四季的變化有其美感,重視人生的周期就會發現其內的優美,靈性修行也是如此。
  • 帶著媽媽闖北京
    帶著媽媽闖北京 @頭條生活家 #北京身邊事# 我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勤勞、非常有情感的女人。她非常愛我,她用所有的愛,為我撐起了一片天,而長大後,我給她的卻是憤怒。聽媽媽說,在生我之前,她懷過三個孩子,但都因為生活艱難,自己營養不良,懷的3個孩子都流了產。 我的家鄉是一個山西南部的小山村,地處黃土高原,那裡地薄少雨。
  • 《SOUL》:靈性視角下的時空架構
    由於篇幅限制,小編將從靈性視角出發,分別以「背景篇」、「角色篇」、「人生篇」三個維度展開,與大家共同探討,在這部影片中所隱藏著驚喜之處。在背景篇中,我們將深入領略《SOUL》所構建的靈魂世界:生之彼岸、生之來處、投影時空、忘我之境。在這如夢如幻的靈魂世界中,也許正激發著我們潛意識層面的「似曾相識」。
  • 《活著》:「福貴」老牛一生經歷坎坷,才懂人生的真諦是「活著」
    餘華的小說《活著》一書中有個名叫「福貴」的老牛,其實是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福貴」,名叫「徐福貴」的男主公給自己買回來的老牛起名叫「福貴」。在徐福貴的心裡,還有名叫「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的幾頭牛。這幾頭牛的名字,其實也是幾個人的名字,而這幾個人對徐福貴來說都是至親之人,這幾個人也讓徐福貴如一頭老牛一樣,經歷了一輩子的人生一坎坷。
  • 這一則小笑話,有趣有理又有深度
    生活中,簡單的一則笑話裡,都藏著一個大道理,並且有趣又有深度,笑著笑著便會發現人生的真諦。清代著名的戲曲創作家李漁在《閒情偶寄·詞曲下·科諢》中談到:「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頭嫩一待詔替人剃頭,才舉手,便所傷甚多。乃停刀辭主人曰:「此頭尚嫩,下不得刀。
  • 人為什麼放任靈性枯竭?不知道靈性的存在
    當左腦一直發達的時候,少數人開始欺凌多數人。 有個老闆抱怨,一位員工來上班才一個星期,這員工叫老闆過來,跟他說  臺灣有一所私立的職業學校,校長一上任就跟大家說:「我們不要工友。」沒有了工友,學校的垃圾該怎麼處理?校長把所有工友辭退,把工友的薪水省下來,將學生調降學費,幫老師加薪。最後學校卻變得非常乾淨、沒有垃圾。從此可見,每個人能不能自動自發做事?當你尋求權利,你就應該知道你該付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