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小然
這篇文章不是勵志文!

我們周圍是不是存在不少這樣的人,或衣食無憂、或一帆風順,說他們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也不為過。其他人如何去拼命追趕,都覺得目標渺茫,觸摸不到那種生活的「豐滿感」。也有人出身卑微,生存的意義僅僅是為了活下去。可能有人很難相信,但是,這些人和事是確實存在的。我們要說的是怎麼接納自己的「不幸」,所以故事從「不幸」開始。
一個小孩,生在小山村,父親早亡;四五歲的時候母親再嫁,自此跟著姑姑長大。吃別人剩下的,穿別人穿過的,村裡人都叫他「沒爹娃」,被所有人嫌棄。無知的他感到自己很難過,很痛苦。面對鄰居還是其他小朋友,他都會以一種「討好」的姿態去迎合,但是毫無起色。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每天都從嘲笑中度過,他很想一死了之。
長大一些之後這種痛苦越來越強烈,他覺得自己的這種「不幸」很不公平,每天都會問自己無數個為什麼,認真地分析著生與死的各種理由。最後他分析出,自己的出現就是一種多餘,然後確定了「自殺」的想法。
多年後,他並沒有成功,但類似「自殺」的事情,確實發生過。孩子很傷心,抱著膝蓋一直哭,哭了不知道多少個夜晚。他忽然想到:多麼苦難的事情都經歷過,為什麼我偏偏要看著自己的「不幸」去生活,我應該看看其他的東西才好。這時候的他,並不是選擇忘記「不幸」,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幸」,從而接納。
後來再去看望這孩子的時候,發現他身邊有了許多陌生人,很多以前不認識的都和他的關係很要好。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都是從他接納自己的那一刻開始,慢慢往前追,把以前做不好的地方彌補了一遍。他說他現在過得很好,覺得每天都很有新意,希望能夠走出這個小城市,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他的人生就這麼轉變了,這就涉及了我們一直強調的話:接納自己的「不幸」,也是一種強大的心理能力。
能夠發生這樣的轉變,應該說是必然的。並不是這個孩子當初「靈光一閃」地想通了,而是在想通這些問題之前,他已經認真地分析過,他這一生哪些事情是「不幸」的,哪些事情是幸福的。如果他不在乎那些「不幸」的事,反而說明他還是有問題的。正因為在乎,所以才顯得尤為珍貴,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心理能力。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種人,單位給他安排10件事,其中9件事情,做得多麼完美他都不在乎,偏偏追著唯一一件做得不好的,大生悶氣,這是為什麼呢?這種人不是完美主義者,這和完美主義差得很遠。上面說的那個孩子,他小時候的經歷很糟糕,人生很黑暗。在往後的日子裡,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他越是不想接受這種經歷,這種回憶就越會跳出來。像一張網一樣,越掙扎越緊。
為什麼,越想要否認事情,越會使人感到痛苦?更有甚者,只要別人讓他回憶起過去的種種不好,他就會氣急敗壞地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說出很多讓人難堪的話。如果這個人接納了自己之前的事情,那麼他還會在這件事上耿耿於懷嗎?
對於孩子來講,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懵懵懂懂的傷心,想到自己存在意義,進而想到接納自己的不幸:是的,我從小很悽苦,長大沒朋友,我的人生很痛苦,很不幸;但是我不想再和這件事較勁了,無論之前存在什麼,這是我的人生,我要完整,我要全部接納。
在接受這些事情之後,才能得到積壓了無數次的幸福。而這種幸福恰恰是從那些「不幸」中釋放出來的。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痛苦」,有人有事。在我們想到第一個詞:「倒黴」的時候,很大機率就跳到一個怪圈當中。如果說,我們第一反應是接納、包容,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去接受現實,是否意味著我們也擁有一個強大的心理能力!
END.
原創不易,感謝大家的關注!不同觀點,請隨時留言。謝謝支持!
第一次寫這種文章,不知道平臺是否認可,也不清楚能不能通過,希望看到文章的朋友,能夠給予一些中肯的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