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可若兩個女人是婆媳關係,再住到一個屋簷下,這麻煩事兒可不比三個女人少。
「伺不伺候月子」「帶不帶娃」「姑嫂待遇相同與否」,都是兒媳和婆婆爆發矛盾的源頭,說到底,都是婆婆在兒媳需要幫助的時候,怎麼做的問題。
昨天鄰居小劉家,婆媳兩個吵架吵到半夜,小區比較老舊又不隔音,動靜大得樓上樓下都沒睡好,第二天大媽們遛彎時,你一言我一語的,就議論出了事情的原委。
小劉的婆婆,來幫兒子帶娃一個多月了,來的時候就是不情不願的,小劉因為要上班,親媽實在太遠,家裡沒人帶孩子又不行,對婆婆也是百般容忍,只求等孩子可以上幼兒園了,就把「這尊大佛」送走。
本來都相安無事,誰知昨天小劉剛上班,就發現有個重要的文件落在家裡了,立刻回家拿,剛到小區樓下了,就碰見婆婆和別人拉家常,四處搜尋,也沒見著自家孩子的身影。
小劉剛想迎上去問清楚,和婆婆聊天的大媽,先一步問出了疑問:「你家孫子呢?你出來這麼久,孩子自己在家行嗎?」聽到這,小劉心裡一揪,卻不想更讓人接受不了的事實,還在後面。
只見婆婆不以為然地回答:「送小區那個託兒所了,我在家還得買菜做飯,再加上照顧孩子,一天就啥也別幹了。」
大媽聽了這回答,也很驚訝:「孫子那麼小,你能放心嗎?你兒媳知道了,不得和你翻臉嗎?」
「那個託兒所的阿姨我都熟,不會出事的,再說了,她知道了又能怎麼樣,我幫她帶孩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
「我可以不給她帶娃,她敢不給我養老?我去法院告他們!」婆婆一連兩句話,懟得大媽「無話可說」,而這些話也全部被一旁的小劉,聽進了耳朵裡。
小劉徑直從婆婆面前走過,回家拿了文件,又去接上孩子,這才想起剛剛撞見的那一幕,婆婆那些狠心的話,聯想到孩子這些天受的委屈,她坐在車裡崩潰地放聲大哭。
晚上回家,小劉當著老公的面,就讓婆婆搬走,誰知婆婆還是煮熟的鴨子——嘴硬,兩人不可避免地爭吵起來。
現實生活中,小劉的婆婆這種人不在少數,很多兒媳只能「打掉門牙,往肚子裡咽」自認倒黴,但奉勸年輕的寶媽們,婆媳關係可是場持久戰,一味地忍讓換不回尊重,該反駁時就反駁。
兒媳和婆婆並沒有血緣關係,從法律上來講,兒媳並沒有照顧婆婆的責任,當然,婆婆帶孩子,這也不是法律規定的。
但婆婆總有老的那一天,總需要別人照顧,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是互惠互利的關係,婆婆年輕時不想付出,老了還想別人對你好?
人心都是肉長的,組建一個家庭不容易,年輕的夫妻需要老人的幫襯,才能儘快讓生活步入正軌,老人也別貪一時的享樂,落孩子埋怨,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吧。
1)婆婆不帶孫,兒媳最多難三年
婆婆不幫帶娃,意味著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兒媳都不能上班,全身心地投入在家庭中,與社會脫節2~3年,在工作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同樣也有好處,自己熬過最辛苦的三年後,寶媽不會面對婆媳矛盾,孩子也跟自己親近,在孩子的養育上,也會很科學。
2)兒媳不養老,婆婆晚年不好過
婆婆不帶娃,當然有好處,在自己退休後,可以享幾年清福,不用圍著一個小娃娃轉,不會累得腰酸背痛,時間自由可以去旅行。
同樣也有壞處,因為沒兒媳帶孩子,兒媳不會心存感激,孫子也和你不親,到了晚年需要照顧、需要人陪的時候,只有自己的兒子。
3)「帶不帶娃」婆婆三思,切莫因小失大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帶不帶娃」的優劣,每一位婆婆都應該考慮清楚,再做決定,別耍小聰明,畢竟付出與否,兒媳都會看在眼裡。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婆婆帶娃」這件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