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人談起自己的養老,說以後老了就要去找養老院養老,只要有錢啥也不怕。
這也是在城市裡一部分老人的待遇,畢竟去養老院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如果兒女不在身邊,養老院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容易,而在農村的大部分老人,最後養老還是得依靠兒女。
超過75歲的老人心切體驗,說出了其中的真相。
我今年七十六歲了,老伴已經走了挺多年。以前年輕的時候,就生了一個女兒,也算爭氣,考上了大學,嫁到了城裡。
老伴走之後,我一個人在農村裡孤孤單單的。女兒曾經說過讓我去他們家養老,當時我還能動得了,身體沒有什麼大毛病,覺得住在女兒家也不太方便,畢竟靠女兒,等於靠女女婿。相見好同住難,我堅持沒有去。可是近兩年身體確實越來越不行,動不動就生病,旁邊沒有個人照顧,女兒也確實不放心。
我還是跟著他們去了城裡,住到她們家裡去,方便他們照顧。說實話,因為我是獨生女兒,女婿還算比較有孝心的,他覺得女兒照顧我也是很應該。說實話,有這樣的女婿,真是算很不錯了。
怎麼說都是兩代人,而且他們習慣於城裡的生活,講究衛生,而我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習慣於農村的生活,很多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都不一樣,漸漸地住在一起,磕磕碰碰的總是有。女婿雖然沒說什麼,可是我從他的表情語氣裡還是能夠聽出一些不樂意。
後來我主動向女兒提出了要回農村住,我說我在城裡還是不習慣,還是讓我回農村吧!
女婿也假裝挽留了一下,後來跟女兒商量,在農村,給我請了個保姆照顧我的日常起居,偶爾星期六星期天女兒會跟女婿一起回來看我。
這樣的女婿也算是很不錯的。一個人的生活很孤苦,可是人老了,就這樣總得獨自面對孤獨。
想想有兒有女兒女婿,這樣就已經算個安慰了。
我們農村人一輩子在田地裡勞作,給兒子娶媳婦,蓋房子,帶孫子,一輩子都是忙忙碌碌的,儘量做好自己的位置。
知道以後養老還得靠兒子。實說是靠兒子,實質上是靠兒媳婦。兒媳對你好,兒子才能安安心心對你好,而且照顧人還是女人做得更多。
所以從兒媳婦進門那一刻起,我就認認真真對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女兒,經常他們兩口子吵架,我都會偏幫自己兒媳而批評自己的兒子。
我深知道兒子是自己的,你怎麼罵他都不會跑啊,兒媳婦是別人生的,從小不跟你生活在一起,你如果對她不好,還幫著自己的兒子罵她,心裡很快就會有隔閡,容易鬧矛盾。
孫子出生我也盡心盡力的把孫子帶大,所以我們婆媳關係很好。媳婦雖然不能像對親生母親那樣對我,可是也是很親近,很孝順的。
現在我老了,我們住在農村有大把的地,我們並沒有住在同一個房子,反而是住在隔壁的兩個房子。前段時間我還能動,我會經常跑到他們家去幫忙做做家務喂喂雞鴨。
這幾年我身體不怎麼能動了,兒子兒媳也是挺孝順的,煮好飯菜拿到我面前,經常還會跑過來問我有什麼需求什麼的是否需要幫忙洗衣服什麼的。
病痛也會經常給我醫治,當然,我們農村其實不興去醫院,一般有些小病痛,都是自己跑到山裡取點草藥煎來吃,兒媳婦就經常做這個事情。
覺得我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這輩子對兒媳婦好,現在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有一些老人對自己兒媳不好,現在她老了,兒媳連看都不看他一眼,有因必有果,人心都是肉做的,你對她好,她才會對你好。
誰都不敢說自己的孝心能夠報答父母的恩情。中國父母都為孩子付出了一生,到晚年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子女的善待,很多人會老無所依,甚至晚景悽涼。
養老從來不是靠什麼制度,而是在人心,你的心氣到,能不管老人?心氣不好,就把老人當成一種累贅,視而不見他們的辛苦。
女婿養老靠譜,還是兒媳婦養老靠譜,其實都沒有統一說法,主要就是看那個人的內心,也要靠老人年輕時候怎麼對待這些年輕人。一般人都能將心比心,剛嫁過來的時候,你為她付出,她也能夠在你老的時候給你養老。
也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盡好自己的義務,希望每個老年人都能老有所依。